崔老師再次在網上掀起了一場波瀾,不過這一次他不是以「反轉鬥士」的身份,而是幹起了「影視圈紀檢委」王思聰的工作。在離開了《實話實說》之後,崔永元仍然秉承著他獨特的做人做事風格,從之前的「大戰方舟子」,到後來懟周立波,如今,他的矛頭再次指向了當年《手機》的主創們,五天連懟四人,而這一事件的契機則是《手機2》開拍的消息。
1
《手機》往事
崔永元的代表作是《實話實說》,當年他憑藉這個風趣幽默的訪談成為央視的一線主持小生,甚至之後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和趙本山、宋丹丹合演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紅極一時,用現在的語言翻譯一下,那就是頂級流量明星。
不過,2002年,因為抑鬱症和節目收視率下降的緣故,崔永元請辭了《實話實說》,主持人換成了何晶,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另一邊,馮小剛的賀歲片《手機》開始籌劃。
當時,《手機》策劃的過程中,馮小剛曾找到崔永元,請他講講講工作流程,生產流程,甚至還邀請他出演或擔任編劇,崔永元以擔任公職為由謝絕。
據崔永元說,在電影上映之前,他完全不知道電影的內容,問過馮小剛只得到「一定給你一個驚喜」的回答。只是沒想到,這個「驚喜」變成了「驚嚇」。
《手機》這部電影,刻畫了嚴守一這樣一個形象,道貌岸然,多次出軌,最後扶植了出軌對象武月頂替了自己的崗位。嚴守一在電影裡飾演的是一個熱門談話節目《有一說一》的主持人,很難讓人不產生聯繫,而《有一說一》的主持人最後替換成武月,也似乎與《實話實說》主持人由崔永元替換成何晶不謀而合。
不過,在後面接受媒體採訪中,
崔永元透露真正讓崔永元無法介懷不僅是「影射」,更是,馮小剛和劉震雲知道這種「影射」會給他造成的影響,仍執意為之,並且過程中一直對他含糊其辭。所以當他聽說這部電影即將開拍續集《手機2》的時候,他的情緒被徹底點燃了。5月11日,崔永元發微博稱「馮小剛是渣子大家都知道,劉震雲變成渣子速度偏快了一些」,並曬出此前與劉震雲的簡訊對話截圖。
其實,崔永元的矛頭一直指向的是劉、馮二人,範冰冰「躺槍」則是因為她在自己的微博上po出
「電影《手機2》拍攝現場!武月很開心!」的微博。這一篇微博成為導火索,本來事件單純的只是崔永元與馮小剛等人的個人恩怨,但當崔永元將炮火轉向範冰冰之後,事件的性質已經不太一樣了。接下來,崔永元接連發出幾個微博,怒懟範冰冰。其中一條微博直指範冰冰籤訂了「陰陽合同」,即「這叫一小一大雙合同。小的不怕曝光,因本人號稱值千萬。而大合同是五千萬元。1+5=6 天哪,這也不行那也不幹,就拿走六千萬元人民幣。現在問題來了,那五千萬為什麼要偷偷摸摸拿?怕啥?還有,拿下六千萬元以後,這哥們兒只在片場演了……4天。」
曝光的文件中,不知是有意無意,其中一頁竟忘記打馬賽克,赫然有範冰冰的名字,於是,崔永元從暗懟變為了明懟。而事件的嚴重性也因此升級,若崔永元所說為真,則範冰冰涉嫌偷稅漏稅,若崔永元所說為假,則將面臨誹謗罪的指控。
最新消息,據《法制日報》的記者報導,
目前,無錫市濱湖區地稅局已經介入調查取證,相關情況有待後續由稅務機關權威發布。2
影視圈的「規則」
實際上,這一次崔永元所揭露的影視圈內幕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影視圈裡很多運作方式往往處於黑匣子中,外界難以窺探一二。有多少潛規則,變成了影視圈內大行其道的「規則」,我們不得而知。這些規則層層嵌套,甚至連很多影視圈內人士,也無法說清楚。
比如,今年5月2日,知名導演丁晟就曾在微博公開叫板《英雄本色2018》宣發方光線傳媒(300251,股吧),質疑其宣發費用的具體去向。投資方支付的兩千七百多萬宣發費和一千萬票補款,既沒有沒有具體用途明細,也沒有相關憑據,只收到一個表格。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樣的操作在業內已是常態,只不過,剛好遇到了丁晟導演這樣一個「較真」的人。
稍早之前,還有「《後來的我們》異常退票事件」。微博知名電影博主「電影票房」曾曝光了該片的大規模惡性退票情況,並隨後粗略計算出《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惡性退票金額可能高達2000萬左右。按照他們的分析,貓眼電影涉嫌通過提前購票再免費退票以綁架影院的排片。不過,這件事到現在已經失去熱度,也沒有像丁晟導演那樣刨根究底的人,很可能最後會不了了之。
再早之前,更有《葉問3》與《捉妖記》的虛增票房事件。片方與投資方經常會籤訂對賭協議,票房達到對賭金額,則片方在原有分成的基礎上還會得到獎勵提成,未達到對賭金額,則片方可能會向投資方支付未達到的補償。
在這樣的激勵制度之下,有的片方會直接自己出錢購買大量高價電影票,推高票房。
醜聞還傳到國外,英國《衛報》在盤點2015年全球票房,提到一度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捉妖記》時(24.39億元),質疑其票房造假,存在人為包場刷票。美國著名電影票房網Box Office Mojo也撤下了《捉妖記》的頁面,並聲明「因沒有準確來源,不再提供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數據」。
然而,這些事件頻頻發生,卻往往因為監管缺失,或是不作為,最後不了了之,真正獲得處罰的少之又少。
資本肆虐,行業野蠻生長,人性的貪婪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而在這紛繁複雜的影視圈裡,恐怕一個崔永元遠遠不夠。
正義往往缺席,像當年劉曉慶一樣被處罰的藝人屈指可數,更多的違規操作於冰山之下。
武媚娘這個角色,還真的不好演啊…..
電影、電視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高度非標的。
中國雖然在今年上半年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從產業鏈的角度,還是監管的角度,中美影視行業之間的差距仍然明顯。在好萊塢,有一套完整的生產流程使非標的影視劇生產儘量的標準化,然而,即使這樣也難以保證內容必定受到觀眾的喜愛。每年都有大製作卻撲街的電影電視劇便是明證。
在我國,非標的特點則讓投資方與片方普遍缺乏安全感。
雖然去年國產電影總票房再創新高,但根據統計,2017年,國產電影只有不到10%實現了盈利。國產電影票房收入前一百中,僅有28%實現盈利,越往後盈利概率越低,一百開外的電影則更慘。
因為行業高度不確定,所以資本嚴重的扎堆到頭部資源以增加確定性。保證投資回本的秘訣有二:
1)不計成本地加大投入, 這樣矛盾的事實卻是我國影視行業的現狀。
2)明星明星還是明星。因為現狀已經變成了:投資方只認明星才投資,片方只認明星才拍攝,觀眾只認明星才觀看。
當市場上很多外部湧入的熱錢,所有的要素都圍繞明星轉的時候,影視產業鏈「規則」變得畸形也就可以理解了。
3
明星的封神演義
當影視行業把明星捧為神之後,就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1、高片酬
2010年,當年電視劇單集片酬最高的是謝霆鋒,大概是30萬/集,而到2012年,這一數據就已經上升到100萬/集了。之後,演員片酬節節攀升,有數據統計,僅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
這樣高的片酬已經直追好萊塢的一線明星了,讓人有一種我們已經是發達國家的錯覺。實際上,中國一線演員的片酬甚至早已超過我們鄰國,另一個發達國家——日本。去年,日本單集片酬最高的演員也不過拿到500萬日元/集,合人民幣29.3萬,也就是說,日本電視劇演員的片酬僅相當於中國2010年的水平。
畸高的片酬嚴重損害了我國影視業的健康發展,於是,去年九月,五部委曾聯合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的要求。隨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
《意見》指出,各會員單位及影視製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過高的片酬讓幾大視頻網站也負擔過重。於是,今年4月4日,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三家視頻網站聯名發出倡議《關於規範影視秩序及淨化行業風氣的倡議》,公開抵制演員過高片酬、撕番位、亂改劇本、消極怠工等不良風氣。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崔永元所爆料的「大小合同」就是典型的規避政策操作。他在微博上爆料範冰冰的一千萬合同只是明面上的收入,實際另外還有一份五千萬的「大合同」。這樣,
不僅規避了行業政策,還可以不繳稅款,可謂是一石二鳥。2、跨界演出
在影視圈大把撈錢的同時,這些明星顯然還不滿足於這種「辛苦錢」,而是投向了資本市場,賺起了「快錢」。在2015年那輪大牛市當中,影視傳媒作為強勢板塊,很多明星成立了殼公司後,迅速被上市公司以高溢價業績對賭的方式收購。
2015年,華誼兄弟(300027,股吧)(300027.SZ)以10.5億元現金收購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70%的股權,而東陽美拉於今年9月2日成立,註冊資本僅為500萬元,有業績對賭,2016年為華誼兄弟帶來不低於1億元稅後淨利潤,此後4年,每年貢獻的稅後淨利潤逐年遞增15%,如果無法完成目標,馮小剛則需補齊差額。小學數學題,按照業績承諾,東陽美拉5年間稅後淨利潤須達6.74億元,極端情況下什麼都不做,無營收,馮小剛可以從已獲得的10.35億元現金中拿出6.74億元來補足業績目標之差額部分,仍淨賺3.61億元,片酬再高,哪裡有印股票來錢快啊...
2016年,唐德影視計劃用7.4億元收購演員範冰冰旗下無錫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51%股權,而後者彼時剛註冊成立幾個月,註冊資本為300萬元,幾乎還沒有營收。
2016年中旬股市發生什麼就不再多說了,監管迅速收緊,傳出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網際網路金融、遊戲、影視、VR 四個行業。比如水泥企業不準通過定增收購或者募集資金投向上述四個行業。同時,這四個行業的併購重組和再融資也被叫停。大招一出,誰與爭鋒,一時間全市場風聲鶴唳...隨後唐德影視終止籌劃收購愛美神51%的股份,一步慢,步步慢,再次證明
,在金融界要賺錢,不僅要腦子好,還要動作快。明星雖然耀眼,但是從業務模型來看是起伏不定,在演藝事業上也許一時失手就永不翻身了,這是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行當,花無百日紅,觀眾翻臉比翻書還快,海鮮的生意做出了黃金的價格,這種失衡必然會以某種方式回歸。
人性總是容易極端,我們總是習慣於造神,然後再把神拉回人間。
只是想不到,這次的眾神歸位,居然是來自一個多年宿怨的誤傷,這次事件的影響,也許會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深遠,也極有可能成為影視傳媒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行業的話語權可能會轉移,讓行業回歸到重視作品而不是明星的軌道上來。
4
結語
崔永元的爆料掀起了光鮮的影視圈的一角,露出了下面的陳痾舊疾。
回想當年阿里大舉進入文娛行業,有錢、有人、有流量,一時風頭無兩,彼時阿里影業旗下高管有過一個驚動行業的演講,主要的觀點是:
阿里影業不會再請專業編劇,會請IP的貼吧吧主和無數的同人小說作者,最優秀的挑十個組成一個小組,然後再挑幾個人寫故事,最後哪個人寫得最好,給重金獎勵,然後給他保留編劇甚至是故事原創的片頭署名,然後在這些大導演的帶動下找專業編劇一起創作。
首先有一個IP,第二是強大的明星陣容,第三條,你這個電影有沒有概念,有沒有可逆襲的可能性。如果這三個條件一條都不具備,你肯定是顆粒不收。這個就是屌絲購票心理學。
看起來和頭條系在新聞領域的算法至上是不是又有幾分相似,也許,他們認為掌握了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就掌握了一切。這種價值觀會出現的問題相信現在也看的很清楚了,如果大數據反映的是人性,順應人性真的能做出好的文藝作品麼?
從投資角度,影視製作這麼高不確定性的行業確實不是一個好行業。
但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當然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好作品,而不是那些所謂「神奇公式」下的垃圾食品,不能因為市場上都是垃圾食品,消費者沒得選,就判斷消費者喜歡垃圾食品,引導行業往垃圾食品的方向發展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港股那點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