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表面的溫度足以熔化鉛,它過去可能含有生命存活所需的成分。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的這一新觀點,依據的是這個與太陽距離最近的行星的一個特別混亂的特徵,即所謂的「混沌地形」。在水星上,破裂的巖石、錯落的山峰和凹陷的隕石坑構成了破碎、凹凸和混亂的景觀。
近50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當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水星的遠端時,它迅速在整個星球引發地震,從而形成了混沌地形。
但美國行星科學研究所的亞歷克西斯·羅德裡格斯領導的這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觀點。新研究表明,混沌地形不可能是行星碰撞所導致的,因為在隕石坑形成2000年後才出現這種地形。
此外,羅德裡格斯及其同事發現,混沌地形中的區域似乎已經下沉,地表下的那層地殼似乎消失了。
最簡單的解釋是,地表下的揮發物——容易從固體轉化成液體或氣體的成分——會因為下層巖漿的侵入而升溫。這導致這些成分轉化為氣體,迫使地表的地形變得雜亂無章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行星科學家保羅·海恩也認為,長期以來無人挑戰的對水星混沌地形的普遍解釋很可能是錯誤的。他還指出,新理論與科學家在火星上觀察到的情況是一致的,揮發物釋放很可能導致火星上形成類似的地形。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可能性,因為揮發物——尤其是水——是生命誕生的條件。這一發現駁斥了認為水星不適宜居住的觀點。在距離太陽如此近的地方,水星表面在白天達到了約427攝氏度的高溫。而到了夜晚,由於水星沒有儲存熱量的大氣層,其表面溫度驟降至約零下179攝氏度。
不過,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傑弗裡·克格爾說,在水星地表以下的短距離內,溫度要涼爽得多,甚至是適宜的——至少對部分生命形態來說。「只要有水,溫度就會適合生命誕生和存活,這是有可能的。」但一開始,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這一點。
不過海恩認為,水不太可能是其中的原因。這種可能性成立的唯一情況是水依附在巖石上。他說:「可能存在短暫出現的水活躍度較高的區域,但我認為不會看到大量巨大的水塘和地下湖泊之類的情景。」
儘管如此,水星這樣的行星上可能存在水的跡象為在銀河系尋找生命提供了重要線索。天文學家發現了成千上萬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其中一些看起來與水星相似。
羅德裡格斯說:「如果這種情況在水星上發生了,那它也會發生在其他行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