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星二代,哈利從小到大都沒有被曝光。所以當大家在綜藝《浪姐》,看到哈利的口罩臉時,才會好奇心爆棚。
甚至組團去扒他的照片,直接將他送上了熱搜。
但當兒子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伊能靜與哈林都不曾出面回應。直到12月20日,在綜藝《理想家》中,伊能靜才首次回應,關於兒子穿女裝的爭議。
「他在我的世界裡,他可以成為自己。」
伊能靜和大家分享,哈利曾坦言,害怕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父母的事業。
但伊能靜卻說,「你不但不會影響到我們,而且你會讓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別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貴的。」
如果我們連做自己的自由都沒有,還談什麼人生呢?
01
不一樣≠有病
在很多的認知中,男女生之間有一條清晰的界限。
但凡跨過界限的人,都將被稱為異類,並且要無條件地接受大家的聲討,而哈利顯然成了大家發洩的對象。
因為他是明星的孩子,因為他的生理性別為男性,因為他著女裝,所以他的私照被曝光,他的行為被譴責,人們紛紛用怪異的眼光看他。
大部分人普遍認為,性別標準就是,男人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應該有女人的樣子。
當大家在《浪姐》看到,哈利雙手塗了亮亮的指甲油時,有人就按耐不住了。
他們把哈利的Ins帳號扒出來,並且將他分享的私照都曝光了。
其中有一些,哈利戴假髮、穿女裝、妝容精緻的照片。
於是微博出現了一個話題——#伊能靜兒子女裝#,還引來了很多批評的聲音。
當我們點進評論區,可以看到「噁心」、「丟人」、「同性戀」、「博眼球」等字眼。
對於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網絡暴力,完全是無妄之災。
而大家抨擊他的點,無非是他穿女裝噁心,篤定他就是同性戀。
沒多久,哈利就將自己的帳號清空了。但是對此我想說,一個男生穿女裝,並不意味著他的性傾向是同性,他的生理性別和性別認知不符。
性別表達並不能決定所有。
簡單來說,即一個人生理性別是男性,喜歡長頭髮,裙子,舉止陰柔,可仍然自我認同為男性,並且喜歡女人是很正常的。
服裝和性傾向,早已不是批判人的理由。
無論是男人女人,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他們綻放的美,而不是用我們刻板的性別標準,去綁架、歧視他們,就像清朝的辮子和裹腳布一樣。
02
每個人都有成為自己的自由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探索世界,慢慢地尋找自己。
但不知不覺的,我們的天性會被壓抑,大人們會向我們灌輸「正確」的思想,我們身邊的枷鎖越來越多。
我們逐漸成長為大家所期望的樣子,卻在成長路途中丟失了自己。
作為天后王菲的女兒,竇靖童從小就備受關注。
當她一頭短髮,一身中性打扮出現在鏡頭前時,媒體就給她貼上了「叛逆」的標籤,甚至很多人抓著這個標籤批評她。
當然,竇靖童也沒有讓大家失望,索性將「叛逆」進行到底。煙燻妝、染髮、紋身、退學,她的每一個舉動,都偏離了人們對她的期待。
但這並不是無知少女,用來報復父母離婚、媒體關注的行為,她只是在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
而在這條路上,母親王菲並沒有幹涉她,也沒有任由李亞鵬將她送進體制學校,她給了竇靖童足夠的自由。
當然,所謂的自由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讓她儘可能地去嘗試、選擇。竇靖童從小就不是「乖巧」的女孩,她的想法天馬行空,她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讓她更加嚮往自由,而不是順著既定路線健康成長。
竇靖童一直在做自己,她的性格裡有父母的灑脫和任性,也有他們的坦率和天真,但卻少了母親的高傲和父親的執拗,她在做著最完美、真實的自己。
儘管在大家看來,她的成長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她還是順順噹噹長大了,
她的人性沒有坍塌,也沒有在報復社會。她成為了音樂人竇靖童,在人生的硝煙中哼唱每一個音符。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不能百分百地達到別人期望,只要儘可能地成為自己就好了,這應當是我們所擁有的自由。
就像賈伯斯演講時說的:「不要讓他人的觀點所發出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為重要的是,要有遵從你的內心和直覺的勇氣,他們可能已經知道,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03
尊重別人做自己是可貴的
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由社會,只要沒有影響他人的生活、不傷害他人,就應該允許多樣性的存在。
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你要尊重他們,而且你沒有讓他們消失的權力。
其實,哈利和竇靖童一樣,他們都是優秀的孩子。
但因為星二代的身份,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著,凡是他們在成長道路,做出了與人們預期不相符的舉動,都會被大家放大、被過度解讀。
儘管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只不過看起來和大部分人不同,但就是會遭受無釐頭地抨擊,顯然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
為什麼一個人的選擇異於常人,就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呢?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零零後》,裡面有一個小女孩叫一一。
在別人眼裡,她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睡覺、玩耍。老師察覺出她的不合群,想要鼓勵她融入集體。
但是三歲的一一卻說,「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是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也有自己做選擇的權利,我們不應該用言語讓他們做出改變。
我們只需要尊重,並且對他們的選擇保持善意就夠了。
于謙在《十三邀》裡說過:「我覺得人最大的一個事兒,這一輩子最大的一個事兒,你不要管別人,你把自己做好就行。」
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符合你的標準,也不能讓所有「不同」消失。
04
林語堂在《人生不過如此》寫道:「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這就好比一臺戲,優秀的演員明知其假,但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達自己。人生亦復如此。」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不可預測的可能性。
對於每個人的選擇,我們應該給予最大的尊重,而不是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
我們做為獨立的個體,只有存在不同,人和人之間才能碰撞出火花。
在人生的劇場裡,我們只有盡興地表達自己,才能活出真實的自我,才能享受生活帶來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