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在成都西北部
有一片與眾不同的土地
論面積
它只是14000km2大成都的1/12
論行政區劃
它也只是成都下轄20個區縣市的一份子
(都江堰市位置示意,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是
它名為都江堰
一個以古代超級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
這個名字便註定了
它的不凡
在這裡
橫斷山脈與成都平原
比肩為鄰
一邊萬峰聳立
一邊沃野千裡
(從城市遙望巍峨聳立的群山,攝影師@何益)
▼
在這裡
河流穿行於高山峽谷
又漫流於廣袤平原
一邊咆哮激蕩
一邊隨性發散
(平原上擺蕩的河流,攝影師@李祺)
▼
在這裡
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
鼎足而立
前者是
歷經800萬年演化的孑遺國寶的家園
後兩者是
持續運轉2200多年的工程奇蹟
和香火綿延1800多年的道教名山
(青城山與大雪塘同框,攝影師@藍天)
▼
這裡究竟是
一片怎樣的土地?
為何會誕生
截然不同的兩類奇觀?
01
超級階梯
都江堰地處
青藏高原與成都平原
的過渡地帶
從高空俯瞰
一座清晰的「臺階」
近南北方向延伸
將其分為兩個迥然相異的世界
(青藏高原-成都平原過渡帶的「超級階梯」,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臺階」以西
是群山的世界
兩大山脈分據南北
(都江堰市地形示意,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北部是龍門山
地形起伏較大且高差懸殊
其中光光山最高
海拔4582米
為都江堰市最高點
(從城市遙望光光山,攝影師@劉向瓊)
▼
南部屬於邛崍山東支
其中令人矚目的是
海拔2434米的趙公山
筆直陡峻的山體一字排開
形成一堵「密不透風」的山牆
(請橫屏觀看,趙公山,攝影師@何益)
▼
距趙公山不遠處
則是聞名遐邇的青城山
由一系列山形各異的山峰組成
分別名為高臺、天侖、筆架、香積
青峰、丈人、鬼城、木魚、鉸子
玄真、飛赴、赤城、龍居、藥王
乾元、三獅、涼風頂、禪師巖
混元頂、軒轅頂等
人稱「青城36峰」
其中高臺山最高
海拔1260米
為青城第一峰
(俯瞰青城山,樓閣所在處即為高臺山,攝影師@盧鳴浪)
▼
「臺階」以東
則是平原的世界
最低海拔不足600米
(請橫屏觀看,近處的平原與遠處的高山形成鮮明對比,攝影師@陳和勇)
▼
從高山到平原
急劇變化的地形
好似一道巨型屏障
擋住了水的去路
每逢夏秋季
遠道而來的暖溼氣流
沿著成都平原向西推進
迎面撞上「超級階梯」而被迫爬升
形成頻繁的降雨
這便是著名的華西雨屏帶
(山中雲海蒸騰,攝影師@劉向瓊)
▼
豐沛的降雨
在群山之中匯聚成溪
溪流縱橫交錯、彎曲擺蕩
加上地形高差懸殊
或切割出峽谷
(虹口峽谷,攝影師@李祺)
▼
或跌落成瀑
(山間瀑布,攝影師@曹維兵)
▼
或流入湖泊
(龍池,位於龍池國家森林公園,攝影師@陳和勇)
▼
最終
大大小小的河流
匯入岷江
(岷江為都江堰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下圖為奔流直下的岷江,攝影師@曾岷)
▼
岷江洶湧澎湃
裹挾著砂土碎石
衝出山口,進入平原
在山前不斷擺蕩
砂石呈扇狀沉積
經年累月之後
居然衝積出一片廣袤的沃土
(衝積扇形成示意,製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豐富的地貌、充沛的水源
以及溫潤的氣候
則在「臺階」的兩側
孕育出兩種生命世界
群山上
植被鬱鬱蔥蔥
參天古木遮天蔽日
(植被鋪滿山體,攝影師@李祺)
▼
以青城山為例
森林覆蓋率超過72%
四季蒼翠、幽深莫測
其中不乏
珙桐、銀杏、青城石櫟等
多種孑遺、珍稀和特有植物
(青城山中遮天蔽日的樹木,攝影師@曹維兵)
▼
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獼猴等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獼猴,攝影師@肖樹清)
▼
平原地帶
則成了人類的家園
早在4500年前
先民們便踏足了這片土地
他們開墾荒地、種植農田
(農田景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就這樣
迥異的地貌、水系、生命等
在這裡各安其所
特別的地理位置
讓都江堰成了一座
分隔兩個世界的「超級階梯」
(山地與平原,攝影師@巫櫟鴻)
▼
但是
從階梯奔流而下的岷江
在平原上肆虐泛濫
卻成了人類的大麻煩
02
超級工程
多雨季節
水量暴增的岷江
在衝出山口之後
猶如脫韁的野馬
漫過堤岸、肆意橫流
將平原地帶變成一片汪洋
正所謂
(引自岑參《石犀》)
▼
江水初蕩潏[yù],蜀人幾為魚
另一方面
衝出山口的岷江
並沒有順直流入整個平原地帶
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壘山
於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
從而造成了成都平原東旱西澇
(岷江被迫向南流動示意,底圖源自@Esri Image Map)
▼
一邊是洪水肆虐
一邊又赤地千裡
面對岷江這樣的「搗蛋分子」
一場長達兩千多年的治水運動就此展開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攝影師@陳和勇)
▼
整個工程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是一座分水堤壩
名為「金剛堤」
它將岷江分為近西一側的外江
和靠近玉壘山一側的內江
堤壩的頂端名為「魚嘴」
(現今的魚嘴由混凝土和鵝卵石築就,下圖為平緩插入水中的魚嘴,攝影師@趙靖影)
▼
魚嘴
可以根據水流的流量
按固定比例實現分流
在豐水期
岷江徑流量大
流經魚嘴的江水
有六成的水量進入外江
四成進入內江
而枯水期則恰恰相反
這便是「四六分水」
可謂精巧絕妙
(魚嘴分流示意,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不同時期的內外江對比,攝影師@鄧青)
▼
此外
魚嘴還具有排沙的功能
以洪水期為例
大量的水流進入外江
同時也帶走了大部分沙石
而進入內江的沙石
則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來處理
在金剛堤的末端
有一段名曰「飛沙堰」的低矮堰體
僅比河床高出約2米
一般情況下
它屬於內江堤岸的一部分
(枯水期露出水面的飛沙堰,攝影師@李昌華)
▼
當洪水來臨時
內江水位迅速抬升
高過堰體的水流
便會溢出至外江
與此同時
內江中的沙石
也會在河流彎道環流作用下
沿著堰體排洩出去
故而得名「飛沙堰」
(汛期飛沙堰溢流的場景,攝影師@唐潮)
▼
工程的第三部分
則是一道
位於玉壘山山脊上的缺口
(玉壘山山脊上的缺口,攝影師@巫櫟鴻)
▼
內江水經此缺口
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
而且其細長如瓶頸
可像水龍頭般控制進水量
人們贊其為「寶瓶口」
(俯瞰寶瓶口,攝影師@唐潮)
▼
就這樣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外加其他輔助設施
便組成了這座宏偉的超級工程
都江堰
(現今都江堰工程示意,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是如果僅止於此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許算不上偉大
它的特別之處表現在
三個方面
其一
選址
戰國時期
秦國蜀郡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
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
又探查周圍地貌和勘測岷江
最終將工程位置選在了
岷江穿越山地與平原交界的一點
(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位置,底圖源自@Esri Image Map)
▼
其二
持續千年的維修
都江堰並非
一項一勞永逸的工程
沙石淤積會改變河道的形態
從而影響工程整體的效用
所以
疏浚河道必不可少
每逢冬春之時
岷江水位下降
人們須淘除沙石直到適當深度
為此河底至今還放置有
4根標記深度的「臥鐵」
同時
飛沙堰、金剛堤等其他結構
也須完成加固和修復
(2014年冬季維修魚嘴的場景,攝影師@張銓生)
▼
一年一度的工程維護
人稱「歲修」
這也正是都江堰歷經2200多年
依然發揮作用的奧妙所在
(歲修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作,相傳李冰曾將歲修總結為治堰準則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下圖為嵌刻在二王廟石壁上的六字訣,攝影師@張銓生)
▼
其三
放射狀灌溉系統
經寶瓶口流出的內江水
為成都平原提供了可靠水源
為了將水源的價值發揮極致
歷朝歷代的人們
又將內江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
四條乾渠在平原地帶發散開來
(請橫屏觀看,四大乾渠穿城而過,攝影師@陳和勇)
▼
再由乾渠細分為
更多、更小的河道和水渠
它們流經田野
(水流滋養的農田,畫面遠處為外江,攝影師@張銓生)
▼
穿過城鎮
(城區中的柏條河,攝影師@唐潮)
▼
縱橫交錯、密如蛛網
共同組成了
一個龐大的放射狀灌溉系統
灌溉面積在兩宋時期便達到1300平方千米
比香港的面積還要大
(都江堰放射狀灌溉系統示意,底圖源自@Esri Image Map)
▼
所以說
都江堰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
它不光化解了洪水猛獸
甚至還變水害為灌溉之利
成為惠澤萬民的利民工程
與此同時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哺育下
一個超級成都
也隨之誕生
03
超級成都
建成了都江堰
也就打開了成都平原的「水龍頭」
得益於充足的水源
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曾寫道
(下文出自《史記·河渠書》)
▼
蜀守冰鑿離碓(堆),闢沫水之害,……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飧[sūn]其利
旱澇頻仍的成都平原
從此沃野無垠
正所謂
(下文出自《華陽國志·蜀志》)
▼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成都平原上一望無垠的農田,攝影師@陳和勇)
▼
農業的繁榮
使得成都平原崛起為
中華大地上的經濟中心之一
也曾讓三國時期的蜀國
可以一度與吳、魏兩國抗衡
上自秦漢、下至抗戰時期
在無數次的戰亂中
成都平原上的糧草輜重
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堪稱國家資源儲備的大後方
可以說
有了都江堰
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
一個「超級成都」才得以誕生
(從飛機上俯瞰成都平原,攝影師@姜曦)
▼
反過來講
都江堰城市本身
則成為了「超級成都」
進入青藏高原的門戶
岷江以及眾多河流
是溝通山地與平原的天然通道
(沿岷江河谷延伸的松茂古道,起點位於都江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成都平原的各式商品
沿通道進入西部山區
西部山區的山貨特產
又順著通道而下
經都江堰而後運往成都
就這樣
都江堰成為了
成都平原與西部山區的貿易中轉站
曾有諺語流行民間
搬不完的灌縣
填不滿的成都
(都江堰市古稱灌縣,下圖為灌縣古城,攝影師@艾斌)
▼
都江堰還是「超級成都」的
邊防重鎮
在歷史長河中
成都平原多為國家邊境
而橫跨山地與平原的都江堰
自然便成了成都的西部屏藩
尤其在唐代
這裡是唐王朝與吐蕃王國的爭奪前線
為了鎮守這一要塞
唐王朝在岷江河畔的玉壘山上
建造了玉壘關
它傍崖臨江、居高臨下
被譽為「川西鎖鑰」
(雪中的玉壘關,攝影師@曾岷)
▼
而都江堰城市
也變得繁華富庶、家給人足
令人流連忘返
(青城山下的古鎮,攝影師@葉長春)
▼
密布的水渠連通千家萬戶
各式古橋連通兩岸
有橫跨岷江的索橋
(安瀾索橋,攝影師@葉家騏)
▼
也有雕梁畫棟的廊橋
(內江上的南橋,攝影師@王毅)
▼
各類建築點綴大地
既有樓殿亭閣層層錯落的二王廟
(二王廟,攝影師@餘振威)
▼
也有守護一方的城隍廟
建築對稱分布
蔚為壯觀
(規模宏大的城隍廟,攝影師@鄧志昂)
▼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
道文化源遠流長的青城山
(青城山山門,攝影師@李瓊)
▼
山中宮觀
傍山而立、巍峨氣派
(青城山上的老君閣,攝影師@陳和勇)
▼
除了道教宮觀
還有隱於山林的各種佛寺
(普照寺,攝影師@王進)
▼
儒家文化
同樣在此生根發芽
文廟等建築拔地而起
相傳在明代
都江堰河西地區文風不興
人們因而築起奎光塔
「以蓄其氣」
(奎光塔,攝影師@陳和勇)
▼
值得一提的是
為了感念李冰父子之功
當地人將其奉為四川保護神
這便是流行於四川的「川主信仰」
(毗鄰寶瓶口的伏龍觀,奉祀李冰父子,攝影師@陳和勇)
▼
而青城山和都江堰
又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造訪
杜甫臨都江堰
而豪氣幹雲
(下文出自杜甫《登樓》)
▼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陸遊登青城山
而文思泉湧
(下文出自陸遊《登上清小閣》)
▼
雲作玉峰時特起,山如翠浪盡東傾
(青城山,攝影師@唐潮)
▼
這就是
都江堰的故事
現如今
故事仍在繼續
04
尾聲
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現代化水閘、水庫的加持下
煥發新顏
2006年
距離都江堰市區9km的岷江上遊
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橫空出世
即紫坪鋪水利樞紐
它不光集防洪、發電於一身
更是1600萬成都人
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
(紫坪鋪水利樞紐,攝影師@陳和勇)
▼
水的「盡頭」也在延伸
發散狀灌溉系統繼續蔓延拓展
連接沱江、貫通龍泉山
截至目前
都江堰灌區面積超過23000平方千米
相當於成都平原的1.2倍
其中灌溉農田達到1091萬畝
(都江堰灌區示意,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關隘風雲早已黯淡
昔日的航運、古道
也被鐵路、高速公路所取代
(成灌快速鐵路,攝影師@周政)
▼
以都江堰為節點
一張交通網絡已然鋪陳開來
北抵九寨溝、南達峨眉山
西抵四姑娘山、東通成都
而且憑藉成灌快速鐵路
都江堰步入成都「半小時生活圈」
(都江堰市交通示意,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超級階梯
賦予都江堰城市的生態優勢
正在大放異彩
上世紀八十年代
都江堰引入了優勢獼猴桃品種
充分利用山區獨特的氣候和土壤
如今已經打造出一個
亞洲最大的特色獼猴桃生產基地
(獼猴桃生產基地,攝影師@張銓生)
▼
自1988年起
植物學家通過育種、試驗
收集保存了300多種野生杜鵑
在此成功建立了
亞洲最大的人工種植杜鵑花基地
中國杜鵑園
近年來
大熊貓繁育野放研究中心
和大熊貓救助與疾病防控中心
相繼落戶於此
這意味著都江堰不僅成為了
大熊貓由人工繁育走向野外世界的大門
而且還將為它們保駕護航
(大熊貓繁育野放研究中心,攝影師@張銓生)
▼
也正是這
超級階梯的給予
超級工程的塑造
超級成都的崛起
讓都江堰成為了天南地北的旅行者
「超越預期」的憧憬之地
自2009年起
都江堰的旅遊人次
便以每年100萬的速度增長
2019年的到訪人次已經超過2600萬
(2009-2019年都江堰市旅遊人次變化,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從2017年開始
融創中國以「共建城市」為理念
在都江堰布局兩大文旅產業
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
助力都江堰與成都的文旅升級發展
(成都文旅城和青城溪村與都江堰市主要景觀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置身都江堰
人們不僅可以領略世界遺產的魅力
更能獲得優質的文旅體驗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讓旅居生活更加歡樂與舒適
在趙公山下、岷江河畔
融合了川蜀文化和水源特色
集水陸雪樂園、文藝演出
購物娛樂、品質住宅等功能於一體的
西南文旅地標項目
成都融創文旅城
吸引著本地、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區域的旅行者
(點擊觀看成都融創文旅城視頻短片)
▼
其佔地5000畝
集首個川西主題的融創樂園
全球最大室內滑雪場的融創雪世界
四季恆溫水世界、錦繡劇場等八大自持業態
更有集樂園高層、山水洋房、觀山小墅
於一體的綜合居住產品
(成都融創文旅城,最新推出80-110m2樂園高層,請左右滑動查看)
▼
都江堰也不再是
日出夜歸的「一日遊工程景點」
它已經轉變為
可以深度體驗的「旅居目的地」
讓更多人在此生活度假成為可能
除了熱情洋溢的文旅城
在青城山麓
融創也為喜歡靜謐淡雅的旅行者
打造了一座田園康養文旅項目
青城溪村
(點擊查看青城溪村視頻短片)
▼
項目以度假民宿產品為主
融合田園、休閒、親子、康養於一體
而且距青城山前山
和犀浦-青城山高鐵站均只有3千米
讓自然與繁華的距離恰到好處
同時
在這座佔地6300畝的山水樂園中
融創精心打造著
「月影灣」「田園裡」「茶香谷」「童樂村」
四大主題功能區
讓人們既能充分感知自然之美
又能享受舒適的家庭民宿體驗
簡單、自然、質樸、美好
這就是青城溪村所定義的
「中國青城山民宿聚落」
(青城溪村56-120m2水系島居,望山疊宿正在發售,請左右請左右滑動查看)
▼
所以
為什麼要去都江堰?
都江堰
因一座超級水利工程
而早已名揚天下
但它又遠不止於此
只有當我們跟隨滾滾江水流經這片土地
才會發現其與眾不同的魅力
都江堰是「二元」的
它地處高山向平原的轉折地帶
背靠茫茫群山、面擁萬裡平疇
一邊庇佑生靈、一邊滋養人類
都江堰又是「連通」的
蜿蜒曲折的岷江猶如一條紐帶
連接起高山與平原
同時越來越發達的灌溉系統
再連接起萬頃良田和千家萬戶
這就是都江堰
不止是超級工程
(都江堰的城與山,攝影師@藍天)
▼
【致謝】本文在創作中得到了「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圖片內容也得到了公眾號「遇見都江堰」的鼎力相助,特此感謝。[1] 都江堰市地方志辦公室. 都江堰市志[M]. 方志出版社, 2013.[2] 應金華等. 四川歷史文化名城[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都江堰志[M].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3.[4] 莊平. 華西雨屏帶及其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意義[J]. 生物多樣性, 2002.【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歷史考古、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