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餘
2020-05-22 21:29 來源:澎湃新聞
小時候,在上海電視臺追過一部劇,名叫《奪子戰爭》,是由儒雅的趙友亮主演的。這是一部暴露年齡的電視劇,但親切的全滬語對白、對市民生活的真實展現再加上最真摯的親情,都讓我難以忘懷。
趙友亮扮演的京劇院琴師喬書銘是上海典型的上門女婿,經常被嶽父、嶽母及小舅子奚落嘲笑。但為人善良忠厚的他從不計較,因為他有自己的精神慰藉──兒子多多。沒想到,喬書銘的妻子俞雯打算和情夫定居美國,並計劃偷偷帶走多多。
一場「奪子戰爭」就此打響。當然,戰敗的還是善良卻懦弱的喬書銘。其實,他本有可能贏的。出國的前夜,老喬家「扣」住了多多。書銘並不傻,他知道一旦放手將失去什麼。但最終,他對多多爺爺說:「我面對你,你是我的父親,多多面對我,我是他的父親。我想,每一個父親都有責任讓子女過得更幸福……」
說完,喬書銘潸然淚下,全家人無言以對。在回家的林蔭道上,父子倆相擁在街燈下……
我記得電視劇結尾的時候,屏幕上寫著,敬請期待續集《多多歸來》。但二十多年過去了,觀眾還是沒有等到這對苦命父子的團聚,這也成了我童年永遠的遺憾。當年在電視機前的淚流滿面,教會了我親情的可貴。
藝術源於生活,但不敢說,藝術必然高於生活。我敢斷定,凡是經歷過「奪子戰爭」的孩子,心靈的深處一定有難以彌合的傷口。他們的傷痛,恐怕是電視劇都無法完整展現的。今天,多多和喬書銘相隔重洋、無法相見的悲劇,不該再上演了。
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尋子網創辦人張寶豔向澎湃新聞表示,今年她將在全國兩會上提交《關於立法保護離異家庭兒童享受親情權的建議》。她建議,立法保護離異家庭兒童應該享有的親情權,保護監護人依法取得的撫養權,保護無撫養權父母的探視權。
強制阻斷孩子與父母任何一方的聯繫,最大的受害者都將是離異家庭的孩子。一些極端案例,更讓人感到觸目驚心。據澎湃新聞報導,建三江創業農場一名4歲女童被親生父親及其同居女友虐打至重傷。為此,親生母親張某某向建三江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變更撫養權。
涉及到撫養費的支付、探視權的擴大……問題的複雜性不言而喻。張寶豔的建議是否會被通過,是否具有可行性,都需要進一步的討論,但如何向孩子多傳遞一些關心和愛護,確實值得關注。
前幾天,520這個特殊的日子在朋友圈裡好好刷了一把屏。作為成年人,在享受愛情的甜蜜和自由時,也不該忘記身上的責任感。孩子不是誰的私有財產,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奪子戰爭」裡不會有贏家,它的後果更不該由無辜的孩子來承受。
在《奪子戰爭》的結尾,喬書銘望著天空,一隻風箏在他眼中漸飛漸遠,永遠地飄離了。張寶豔的建議很有現實意義,但我還是更衷心希望,孩子和父母間的那根線永遠不會斷,這世間的「奪子戰爭」,少一點為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奪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