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筆者今年最喜歡的一檔新綜藝——
來自東方衛視的《完美的夏天》。
私以為,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就是讓人舒服;如果這個感受可以以此類推,那麼對一個節目極高的評價,也是讓人舒服。
而筆者喜歡並推薦《完美的夏天》的理由,就是這是一檔讓人身心內外都感覺無比舒服、釋放、愜意的節目。
加之恰逢其時,夏天的時令,讓它的開播成為應時應景的「正當季綜藝」;疫情的影響,讓它成為人們度假欲望釋放的一種理想投射;海南的熱點,隨著國家近期出臺一系列利好海南政策之後,讓它成為滿足人們對海南好奇心的一個及時窗口。
應了時令、應了心理、應了大勢,這種恰當,讓人舒服。
筆者好奇的是,《完美的夏天》這種讓人「舒服」的特質,到底從何而來?
除了應時應景應勢利導之外,有沒有模式本身、創作本身的原因?
我的結論是,它是從外在視覺的舒適感、內在狀態的舒適感、內外之間人文環境的舒適感,去創造一個讓人從內到外都感到愜意的《完美的夏天》。
相信打開這檔節目的觀眾朋友都會發現,這檔節目的整體視覺風格非常獨特。
可以總結為兩個詞——
一是「寬廣」。
戶外節目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展現天大地大,然而,這檔節目如果仔細拉片研究片比,就會發現,它在航拍全景、超大全景的比重遠遠高於普通戶外節目。
雖是一檔綜藝,但是它沒有讓人蓋掉環境,而是讓人參與環境,你始終看到的是人與自然的非常調和的關係。節目中的「西島浪五花」組合,成為了這幅絕美畫卷中,參與動態構圖的點睛之筆,在海天一色的堤壩上騎行,在落日餘暉的海面上翱翔。
筆者了解到,原來為了達到這個視覺效果,節目組特別請了一支廣告大片頂級拍攝團隊參與拍攝。這樣的融合,才塑造了這檔節目,畫風獨樹一幟的特質。
二是「清新」。
以海南作為主元素進行整體視覺包裝,在各大衛視大型綜藝中,是此前沒有的。
而這,就讓這種夾揉了海島風、文藝風的全新視覺風格,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又在炎炎夏日之中,自然會給人們帶來更好的心理感受。
人的五感之間,是相互通感的。視覺的開闊,會讓人的心境也會開闊;視覺的清新,也會讓人身體感覺涼爽。
所以,《完美的夏天》給人感受的舒服,首先是生理層面的舒服,既有紀錄片般頂級視覺的享受,又不失綜藝人間煙火的親切。
而這,也是這檔節目留給業界的第一條啟示——
我們往往只在動漫、電影,談及「畫風」,但是綜藝對「畫風」的追求似乎沒有那麼重視。這裡,筆者建議,未來在做綜藝模式研發之時,「畫風」也是主創者們應該納入考慮範疇、創新維度之內的要點,因為,它直接訴諸觀眾視覺感受,也直接訴諸觀眾心理感受。
自然環境的優美,會讓人心境平和;人文環境的古樸,會讓人返璞歸真。
在筆者看來,《完美的夏天》的成功,首先在於,它選擇了這樣一個從自然環境到人文環境,都在先天條件上具備讓人身心放鬆的地方;更重要的在於,它儘量原汁原味地通過鏡頭讓觀眾能夠跟隨節目感受到當地讓人身心放鬆的氣息。
自然的部分,我們已經在上文詳述,通過畫風進行舒適感的傳遞;人文的部分,則通過有設計的主題與非設計的細節,來進行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交融。
比如在首期節目中,有設計的,是與當地海島快運名人陳十娘的交集,阿雲嘎和金子涵帶著任務去尋找這位特殊人物,她的一家三口,幾乎全島島民都認識,因為在這座沒有快遞定點的西島上,他們負責全島每天四五百個快遞的寄送;
以及當地廣場健身舞的義務島民教練,這支廣場舞大軍成立時間並不久,就在疫情期間剛剛成立,這位義務島民教練的初心就是幫助島民強身健體。
有非設計的,它們成為節目中,有笑點、有淚點的細節——
在尋找陳十娘的路上,島民一下往東、一下往西、一下又往東的指路,和阿雲嘎之間你說「謝謝」、我說「不用」無限循環的尬聊ENDING,讓我們瞬間感受到西島人的呆萌可愛;
在海鮮市場採購時,黃新淳的手機不慎滑落海底,漁民朋友一頭扎入水中幫其打撈落水手機,又讓我們瞬間感受到西島人的古道熱腸。
設計的主線,讓嘉賓們與代表性的西島人物相逢,讓人們藉由他們的故事,了解西島的人文、西島的故事;非設計的細節,則讓嘉賓們與無所不在的西島人民偶遇,在不期而遇的故事中,閃爍他們人性的光彩。
而之所以我們能看到這麼多真情流露的細節,就在於節目組更多地開啟嘉賓真實動機和行動為基礎的紀錄模式,而非刻意的綜藝遊戲模式。
因此,這種舒服,是自外而內的,外在的人際環境,讓你感受到善意、單純、質樸,內在就會卸下心防,變得柔軟、變得溫暖。
筆者曾在海南生活四年之久,可能相對一般綜藝評論人更有感觸,這檔綜藝的確原汁原味地呈現了海南人地道的特質,恰如阿雲嘎所說,「我們五個年輕人看傻了,就是他們對於生活的這種熱愛,迸發出的年輕人一般的朝氣蓬勃的心,生龍活虎,特好。」
這個遠離現代文明的島嶼,不但在內心深處,讓「西島浪五花」在逐漸「島化」,也讓觀眾逐漸「島化」。
這檔節目,可能是毫無前史的MC團中,「破冰」最快的一檔。
節目開始之初,「西島浪五花」組合的五位MC初次相逢,還是略顯尷尬的正襟危坐;當一天相處到了夜半、當一期節目接近尾聲,他們已經非常舒適地、自在地,一起邊跳舞、邊吃燒烤、邊開玩笑,從他們的站位、距離、肢體語言就能感受到,他們是真的在一天之內成為了朋友。
BEFORE:節目開場的MC狀態(尷尬)
AFTER:節目尾聲的MC狀態(釋放)
舒服的反義詞,就是不適。為什麼很多節目讓觀眾覺得尷尬,就是在於節目中的MC,作為個人,是不自在的,作為MC成員,也是不適應的。做節目的人不舒服了,自然看節目的人就更不舒服了。
這檔節目,到底是如何完美避開這兩個問題的呢?
筆者認為,一方面,它讓作為個體的MC,是自在的。
雖然,國內出現「慢綜藝」也有幾年之久,但是,實話實說,很多慢綜藝並不慢,很多的任務、很強的壓力,這也是很多時候觀眾不買單甚至狂吐槽的原因。
但是,《完美的夏天》的確呈現了一種讓人鬆弛的「度假風」,這個風格要讓人信服,首先要讓MC信服。MC們的確是抱著度假的心態去參與這檔節目,而到了節目中,發現難得一見並無貨不對版,的的確確就在做一檔年輕態度假節目,沒有強密度的任務、強推進的矛盾,而就在自然而然之中捕捉生活中的小確幸。
這裡,筆者想要談一個觀點:很多節目模式創作,容易犯的一個忌諱就是「過猶不及」,強加的東西太多了、太滿了,仿佛要讓MC們物盡其用、才不虧本。但是,凡事還是應該結果導向,如果效果並不好,為什麼不考慮換個方式用嘉賓呢?
放鬆下來,一方面,能讓MC們有更強的對外界的感受力,不管是對自然環境的感受力,還是人文環境的感受力,而觀眾朋友所能感受到的來自環境、來自人文的美好感、舒適感,其實都是藉由他們第一人稱的語言表達、第三人稱的肢體表情,隔著他們的感受而感受的;
另一方面,也能讓MC們有更強的探索海島的主觀能動性。這檔節目定位於「親海探索類綜藝」,所謂探索,是要有自發的好奇心、能動性、挑戰欲的。當然,節目組大可以為MC們提供「探索」、製造「探索」,但那就失去了探索的原味。
而《完美的夏天》的寶貴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探索之為探索的原味,所以,你才會看到想要成為「海的男人」的李汶翰,在主動挑戰水上飛龍站立時的成就感;你才會看到比較慢熱的金子涵,在主動挑戰海上降落傘後徹底打開了自己。
所以,這個節目最重要的模式點,就是讓MC們自己主動去提自己想在20天的海島度假中最想完成的願望,比如吳宣儀想要做一次沙灘音樂節、楊超越想要完成一部海島電影,金子涵想要親吻海豚、阿雲嘎想要與鯊共舞、李汶翰想要釣大魚、黃新淳想要學做海鮮料理……而這些他們內生的願望,也將成為後面各期節目的主題。
另一方面,它也讓作為群體成員的MC,是自在的。
出於受眾吸引訴求,近年以來國內MC團的人物設計,基本都是要覆蓋各個代際年齡層、各種不同屬性名人。這自然有好處,可能會有比較綜合的國民度,但也可能會帶來問題,比如無法融合、沒有火花的尷尬。
《完美的夏天》終於選擇反其道而行之,這檔節目的MC團,清一色都是年輕人,清一色都是歌手,但是,卻恰恰迸發了不一樣的化學效應。
因為年輕,所以他們才能在一日內迅速破冰,因為這就是年輕人的交友速度;
因為都好歌舞,所以他們才有更多共同話題,一邊吃著燒烤,一邊跳著舞蹈。
這個畫面,大概是會讓很多人,心神往之的。
如果說,看節目是讓人產生感受,那麼,評節目則在溯源這種感受的由來。
這是一組因果關係。
《完美的夏天》之所以做成了一檔讓人舒服的節目,其實,最本質的,是在於它用各種方法,儘量保留、無限趨近於原汁原味,自然、人文、嘉賓狀態,都是返璞歸真的狀態,都有土生土長的「海島風」。
這也是筆者認為,這檔節目所能給我們的最後一個啟迪:
這個節目,拍出了一個地方的特質乃至本質,這個節目,把西島這個地方給人的舒服感,拍成了《完美的夏天》這個節目給人的舒服感。
它把地方的特質與節目的特質,充分融合;然而,大多節目,地方特質與節目特質,是無關的、疏離的甚至割裂的。自然,節目便也難以出彩。
最後,希望這也是一篇讓你舒服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