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來定義我們了!

2021-02-13 小蠻蠻小
又是一年大促時,逛美妝個護品牌時,大家一定看到了很多流量男明星的代言吧。從20多年前木村拓哉代言嘉娜寶口紅的石破天驚,到現在請男明星代言美妝品牌已經讓我們見慣不怪了。比起來,倒是他們的title是首席體驗官還是代言人、是地區代言還是全球代言更讓群眾津津樂道呢當年只是個開端,現在誰都知道,男明星比起女明星「帶貨」多了!

倒也不用苛責這種風氣,品牌需要賺錢,明星需要身價,粉絲反正都要買,給哥哥們貢獻銷量怎麼了?以至於我看到雅詩蘭黛請了格鬥冠軍張偉麗做代言人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清流啊~

粉底液主打「24小時持妝無暇、運動不脫妝」,和張偉麗「揮汗如雨」的職業生活不謀而合。
不過提醒一下,運動就不要帶妝了。運動時體溫升高,皮脂腺汗腺更為活躍,粉底顆粒滲透到毛孔反而可能會堵塞。運動是為了健身,如果是去約會就當我沒說雖然我不贊同產品廣告詞,但是張偉麗在廣告裡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因為熱愛,選擇了格鬥這條路」,對自己實力的自信「贏了,就是實力」,難怪彈幕和評論都瘋狂表白「姐姐好颯!」我在英國讀書時選修過一門課叫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企業社會責任,簡稱CSR。課上提到企業要對社會、環境、消費者有責任感,而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目標。我當時感受不太深,畢業後一直與美妝個護等女性相關品牌打交道,對此倒是有了一些淺薄的感悟。美妝品牌請異性代言是絕佳營銷手段,但在此之外,如果能更多的引導社會對女性自身價值的關注,那便再好不過了。
尤其現在女性在輿論環境裡的處境愈發艱難,大企業大品牌能站出來對性別偏見說NO,對女性自主說YES,怎麼說呢,我這根韭菜被割也心甘情願而張偉麗作為女性格鬥冠軍,簡直渾身上下都寫滿了幾個大字:張偉麗,世界最頂級的綜合格鬥賽事UFC中國首位冠軍。綜合格鬥集結了泰拳、散打、巴西柔術、詠春等各種技能,它關乎肌肉、關乎汗水、關乎速度、關乎拳頭,但都似乎與大眾定義的女性無關。1993年舉辦首屆UFC比賽,直到2013年才出現首位女性選手,而現在,UFC會記住張偉麗的名字!

很多人對張偉麗的印象應該跟我一樣,都來自她非常出圈的一段採訪。
記者提到網上很多人表示:不敢和有格鬥經驗的女生交往,怕被打、被家暴。一件很奇怪的事,男性運動員娶老婆,大家都不擔心男的家暴,怎麼到了女性運動員,就先想到家暴了呢?是潛意識認定男人婚後就會犯錯呢,還是骨子裡害怕強大的女性呢?

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大眾潛意識裡,女性怎麼能去打拳呢?女性就該是溫柔順從的啊。這些誤解背後,滿滿都是對女性的性別偏見和職業偏見。

應該早點結婚生子、應該穿得保守安全、應該找個安穩的工作……但其實就像張偉麗說的,女生可以有很多面的,可以柔弱,也可以充滿力量。在家能做飯教育孩子,在外工作能獨當一面,完全不衝突。

我最欣賞張偉麗的一點,就是她從小就不會因為性別為自己設限。
小時候,當別的女生都在做「公主夢」,她卻有一個「武俠夢」,不到8歲就要求父母送自己去武校。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被師兄「打」得鼻青臉腫也不放棄。14歲那年,就拿下了省青年散打的冠軍。

命運卻在這時候跟她開了個玩笑,17歲那年,她因為腰部拉傷,不得不提早退役。她北漂打工賺錢,做過前臺、保潔、保安、幼兒園老師,每個月工資只有1500。她說,「總覺得不是自己要的生活。」後來機緣巧合下找到了健身房的工作,一邊發傳單還一邊打拳訓練。哥哥張偉峰覺得再練下去也是浪費時間,「練練就行,該工作工作,該找對象找對象,該結婚結婚,這樣會生活得更好」。

事實證明,沒有哪件事是女孩子天生就該做的事,反之亦然。張偉麗在健身房工作之餘開始更高強度的訓練,打沙包練力量越練越專業。終於,在2014年的時候,成為了一名職業格鬥運動員。之後的3年時間,張偉麗一下子拿了11場比賽的全勝,成功闖進UFC。去年UFC格鬥之夜深圳站,她KO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獲得世界冠軍金腰帶,成為我國首位UFC冠軍。今年三八節,她又擊敗了波蘭選手喬安娜,成功衛冕了金腰帶冠軍,再次用獎牌證明,「女孩參加格鬥是非常酷的事情」。她第一次單挑世界冠軍安德拉德,42秒KO對方那場,帥到我想摘下耳機瘋狂尖叫!

張偉麗有多強呢?經UFC的智能力量檢測器測試,她一分鐘能打7.57噸,平均一拳180斤!

180斤啊!難怪她在UFC中綽號「Magnum」,一種大口徑左輪手槍,威力大到足以穿透防彈背心。

但如果你覺得這樣的世界冠軍,就應該是鐵血戰狼,那又是另一種刻板印象了。

就像張偉麗說的,「很多人說到女性的時候都會說像棉花糖是甜的,但是我覺得女性可以是勇敢的,堅韌的,有力量的美。

女性運動員跟男性運動員沒有任何區別,都付出汗水,追求冠軍,對勝利的渴望都很強烈。

女運動員跟普通女性也沒有任何區別,在場上非常強悍,但下了八角籠,我們也是一樣的,也愛美愛說愛笑,也喜歡逛街,也喜歡塗指甲。」

我非常喜歡的一張圖,是她手纏繃帶,指尖塗著美甲,力與美的和諧。

比起金腰帶,比起亞洲第一人的名號,更重要的是在男性林立的格鬥場上,展示女性的力量。

用絕對實力打破性別刻板印象,「鼓勵後面的女孩,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像UFC首位女性選手隆達羅西為張偉麗應援時說的那句話:

向世界發出你的聲音!

品牌選擇張偉麗,她的身份就是對大眾定義女性的最好回擊。

而明星為品牌說的每一句臺詞,同樣可以表達自己作為女性的態度。周冬雨在衛生巾品牌Libresse的廣告中,就要為女性真實的每一面發聲:

不要因為月經而感到羞恥

在廣告片中,她一襲紅衣出現在醒目的紅色畫面裡,指出了「月經仿佛成為一種禁忌」這個現實問題。女性一生會來400多次月經,即400多次生理期,這是很正常的,「月經不隱藏,是每個女生的權利

直到看到這條廣告,我才意識到原來衛生巾廣告中用藍色的水來代替紅色液體,是為了所謂的「品味與體面」。我不否認要是畫面上真的鮮血淋漓,估計廣電的電話都要被打爆。但在我的印象中,的確好像沒見過女明星對著鏡頭大方出「月經」這兩個字。我曾看過的印度電影《印度合伙人》,根源就是月經羞恥。在那個年代的印度,女人來月經是一件「不乾淨」的事。月經期間,不能和丈夫同房,甚至都不能進家門,只能住在家門口臨時搭的小蓬蓬裡。

那時候衛生巾太貴了,一般家庭用不起,大部分女性只能用一塊布來充當,洗了在用,用完再洗,外人看起來都覺得髒。為了打破世俗的偏見,讓妻子可以更好的面對月經,丈夫普及廉價衛生巾,最終造福了印度女性。

記得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隔壁班有位女生來初潮了沒去上體育課,幾乎全年級段都在嗡嗡議論「她來月經了誒」。拿著衛生巾去更換,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被男生看到,整個教室都是快活的怪笑。那麼多女性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前線,很多男性還會覺得捐衛生巾矯情。
可是,月經只是女性與生俱來的生理期啊。我們為什麼要為此羞恥?別人又憑什麼嘲笑我們?月經,是女性的一種生理特徵。正視月經,就是對自己的愛護。

採訪過周冬雨加上比較關注她,我總有種感覺,這位三金影后其實骨子裡挺灑脫的。她不太在意旁人的批評,譏諷也打不倒她,外形上最被詬病的「小學生平板身材」也不會讓她自卑。節目裡,她會主動誇自己性感;參加活動走紅毯,對身材很有挑戰性的晚禮服,大露背、深V她照樣穿。比起周冬雨在某內衣品牌廣告裡引發的爭議,我更喜歡她在衛生巾廣告裡的坦然。性別是天生的,月經是天生的,長相是天生的。大眾喜歡定義,但自己不要定義自己。代言人在選擇品牌時也不能只是「向錢看齊」,你為品牌發聲的每一個字,都具有巨大的力量。

代言人代言翻車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前不久的「不會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不就被狂噴了嗎?同樣讓我感到輕微不適的還有在女團選秀節目裡,看選手能不能過每一個特別窄的腰圍關卡。
有人覺得這不就是為贊助商的產品「小蠻腰」打廣告嘛,幹嘛大驚小怪。可是作為一個面向公眾的節目,今天你在這裡宣揚了「小蠻腰」,明天社會就會拿這個標準來要求其他女性:「為什麼你沒有A4腰?」,「為什麼你沒有硬幣鎖骨?」要知道女性的美從來不該只有一個標準,高矮胖瘦,柔弱強硬,都可以很美。


不要只用胖瘦定義女性

ins上最紅的日本女明星,打敗了水原希子、小松菜奈等人氣女明星,擁有近千萬的粉絲。

我觀察了在同性中能獲得好評的女性,發現她們都有一個特點:渡邊直美就非常真實,笑星出道,靠模仿碧昂絲、Lady Gaga等被大家喜愛。我看日綜時很喜歡看到她出場,在她搞笑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純粹的快樂,能看得出來胖胖的身材完全沒有限制她快樂的靈魂。她給SK-II拍廣告,和植村秀出聯名彩妝,從來不會避諱自己的身材。

她從沒為長得胖而感到自卑,為了讓像自己一樣的大碼女孩,也能穿上具有時尚感的衣服,她創立了專做大碼女孩服裝的時尚品牌——PUNYUS,並且親自當模特示範。我從來不覺得女性一定要胖或瘦,曾經有一位同事因為被大家催著減肥很不快樂,我就跟她說:如果你覺得自己胖挺好看,那就不要減,如果你想要瘦一點,那就去減肥。決定自己該變成什麼樣的,從來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你自己。

可能有人問,品牌或代言人做了有社會責任感的事,銷量會立馬上去嗎?女人不止是水,也可以是鋼,可以是空氣,可以是高山,可以是湖海。我們不被任何人定義,我們有成為一切我們想成為的角色的權利。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有一天女性不會因為性別被刻意標榜,不會因為性別被刻意稱讚。


編輯助理:欣欣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喜歡這篇,就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請不要再來侮辱我們的青春了!
    別急,我們再看看官方給他倆的標籤。高一揚——冷峻少年。想問,這是什麼青春疼痛小說裡的自我介紹橋段?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劇情。咱們男主角是這麼出場的↓一出場就展現了自己「女漢子」的一面,先是拒絕男生幫忙,自己一人扛四個行李箱上五樓。
  • 人民日報大家談:誰來定義我們的青春
    在今天,精彩的青春更多與成功的取向相關,甚至被定義為可批量生產的「精英價值」。   但青春終究是一種刺,穿透虛偽,挑破陳規。青春始終是一種夢,無畏無懼,勇往直前。許多年輕人並不甘心青春被別人定義。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1世紀教育沙龍」上,一群年輕人也圍繞著青春話題展開了激辯。我們從中選取了其中兩位的觀點,在眾人眼中,他們選擇了「不同尋常路」。
  • 年輕人,永遠不要輕易定義自己
    標籤,像是一個帶有批判和偏見的過濾器,人們常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認知來框定自己,限制自己。你認準自己是內向的,所以就在自己的世界裡畫地為牢,不敢邁出一步。我們討厭別人給自己貼標籤,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在做著這件事。楊絳先生說過:「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 階下有人在仰望你, 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 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 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電影《隱藏人物》說了三位黑人女性衝破種族、性別的偏見,為NASA做出貢獻,真正活出自由風採的故事。
  • 《婦女參政論者》:不要苛責女性反抗者的姿勢,我們能夠定義命運
    當議員夫人站在洗衣廠門口大聲呼籲能否和她一起為女工爭取權益而作證時,先是猶豫再想起7歲起便在洗衣工廠超時勞動、超低工資、被廠主性騷擾敢怒而不敢言、兢兢業業只為作賢妻良母……起初思想掙扎到執著的堅持,過程中經歷被警察毆打和羞辱、被丈夫訓斥、被鄰居鄙視,兒子被送走領養、鄰居排擠等痛苦,最後在各種條件的促使下,瑪德全心全意投入女權運動,並最終等來了勝利。
  • 楊瀾:女人味是誰來定義的,當然是我們自己,不接受反駁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四公舞臺上,楊瀾提出了一個問題——「女人問是誰定義的」,在面對舞臺上姐姐們的表現,楊瀾可能是有感而發提出的這樣的一個問題,而作為女人卻不能忽視這個問題。一直認為,乘風破浪的姐姐是一個神奇的舞臺,集結了30位30歲以上的姐姐們,下至年齡最小的張含韻上至52歲的伊能靜,但是,每一次他們的表現都會讓我們眼前一亮,他們在用自己的態度定義著自己的態度,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定義著30歲以上的女人們該有的樣子。浪花朵朵,朵朵浪花,每一位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30歲該是什麼樣子的?
  • 《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不要堅持初心,而是重新定義問題
    再回想一下你的大學生涯,職業規劃勢必佔據一席之地,但你能清晰的記得或是認真的思考過真正的人生規劃嗎?或者說我們只是在做職業規劃,而不是人生規劃。有區別嗎?當然有。這5個設計工具,也是5種基本心態,分別是:好奇心,努力實踐,重新定義,專注和深度合作。一艘火箭的運載發射,要經歷多重設計和數以萬計的更改,在發射前夕,工作人員有一套完善的檢查清單和指導書,來確保火箭能安全行進在軌道上,以及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有可以應對的方法。
  • 讓別人來定義自己的人生,也太虧了吧?
    可我們清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了他人口中的「成功」人生,放棄夢想,甚至失去自由,失去尊嚴,值得麼?2活給他人看的都是傻子,自己的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她說,她知道她想要什麼,她不想用他人眼中的成功來定義自己的人生,她本來就沒想成為他人眼中的「大器」,只想做個簡單快樂的普通人。工作時認真負責,但朝九晚五就好,不必為了提前完成工作努力加班;下班後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就好,不想被瑣事和無意義的社交打擾。
  • 不要讓大眾審美定義的你獨特的美,做自己就是美的
    你企圖用外貌來打動別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你會發現,不論你長的再美,跟你不相關的人都會希望你,瘦一點,再瘦一點,白一點,再白一點,腰再細一點,腿再長一點,臀再翹一點,胸再大一點,眼睛再雙一點,鼻子再挺一點......
  • :千萬不要做一個「被定義」的女孩
    於是,有太多女孩子每一次照鏡子,都能挑出不滿意的瑕疵:「我要是再白點,眼睛再大點就好了,鼻子如果還能再挺一點就更好看了……」每一句外界的評價,都會埋下自我懷疑的種子:「我不能穿裙子,因為我的腿很粗……」這時候,總會有人說,是你太玻璃心,太在意外界的評價和看法。
  • 重疾險定義即將更新 老產品末班車要不要搭
    重疾險定義修訂生效倒計時!需要加配老版重疾險的人們,不要再拖延了!」「新款重疾險剔除甲狀腺癌,用幾千撬動十幾萬槓桿一去不返,還等什麼,抓緊上車!」……10月27日,一份《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終審稿)》(以下簡稱《終審稿》)在業內傳開,這被市場解讀為重疾定義即將「換擋」,屆時新款重疾險也將取代老款重疾險。
  • 《信條》首映 諾蘭導演:時間定義著我們的存在
    看過相關介紹的觀眾都知道,這次諾蘭還是圍繞著時間展開敘述,但玩得更大了,「時間逆轉」,和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穿越、時空摺疊完全不同,一刷看懵是正常的,所以有觀眾表示「看完就想二刷」,而這一全新劇情設定也讓觀眾讚嘆有「穿透身體直擊心靈的清爽」。
  • 李若彤發文力挺楊麗萍不生孩子行為:不要隨便定義他人生活
    原標題:繼戚薇後,李若彤力挺楊麗萍不生孩子行為,發文不要隨便定義他人生活最近,舞蹈家楊麗萍在某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段視頻,62歲的楊麗萍身穿白色衣服,坐著吃火鍋,舉止優雅大氣,非常有氣質。然而視頻下得一段評論引發了大家的熱議,評論是這樣寫的「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
  • 《乘風破浪的姐姐》女人的美麗,無需年齡來定義
    年齡也只是數字和閱歷的增加,代表不了我們的靈魂和內心。而且,女人的美麗,從來不該被這樣簡單的數字來定義,有趣的靈魂年輕的心跳,你就是最美的自己。今夏最火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更是完美詮釋了「女人的美麗,何須年齡來定義
  •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爆全場,能定義我們的女人的,只有我們自己
    再看看舞臺上的她,儼然一名身著鎧甲的騎士,一舉一動皆充滿了成熟的魅力。於是女性活得越來越沒有自我,幾乎忘了:在誰的妻子,誰的女兒,誰的媽媽,誰的員工這重重身份之下,還有一個幾乎被壓得透不過氣來的自己。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正在用她們的行動,打破社會對女性年齡的刻板定義,告訴人們:女人的魅力,與年齡無關。無論你是30歲、40歲、50歲......還是70歲、80歲,都可以綻放你獨特的美。不用畏懼年齡,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質疑,不要停下前進的步伐和學習。
  • 「漏油奔馳」如何重新定義「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視頻中所包括的信息則更令人內心產生近乎絕望的疑問:一個高知、高收入、高消費階層者,在面對購車中遭遇的涉嫌商業欺詐都已經無能為力到不得不「不要臉」了,那其他人「還能好好活不?」。不僅如此,當西安利之星背後資本拼圖被一一揭開,並伴隨一大波形態各異的不堪往事滾滾而來時,大家恍然大悟地發現,這個號稱奔馳北方區最大4S店,其實積弊已久。
  • 嘿,Siri,不要Freestyle,我們來做點別的
    不著急下結論,我們先來嚴肅的測試一下Siri已經進化成了什麼樣子但僅僅如此的話,就小編個人來說,還是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不急,我們繼續搗鼓。    以HomeKit為關鍵詞,一番探索之後,終於找到一個符合我調性的新鮮玩意兒。
  • 伊能靜評論梅豔芳,卻被網友眾嘲,以自己的標準來定義他人
    最近,伊能靜在《定義》採訪中,提到梅蘭芳,她說:如果先完成自我價值,那很慘,就會像梅豔芳,因為她一輩子都在尋找愛,連她最後已經瘦成那樣,在臺上穿著白紗,人生不能夠倒過來。最重要的是,作為現代女性要明白的道理:女人不要再自己看不起自己;女人的價值不需要異性來賦予的;女人的成功也不必以是否擁有愛情來定義。
  • 女人味是誰來定義的?
    每位姐姐都不需要被定義!「這個世界上評價男人和女人有時候標準不是那麼一致,你覺得女人味是誰來定義的呢?」「我覺得每個女人,都應該由自己來定義自己的女人味」真的說得特別好,這才是點出了這個節目的初衷吧!楊瀾真的很通透,也讓這個節目瞬間提高了一個度,厲害!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和姐姐們都一直強烈要求請女性嘉賓了。
  • 也許人生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那更好了,我們自己來定義它!
    他定義了人生的4個終極問題,並認為我們生活中所有痛苦基本源自這4個方面的困擾,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們的內心深處的孤獨感;我們需要的自由;還有一點就是,也許生活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也許人生並無一個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那更好了,我們自己來定義它!生命的精彩在於多姿多態,不該只有一個主流的、固定的、可見的、不可變的意義存在。
  • 「伯伯,你以後不要再來我們家串門了!」為什麼有些人沒邊界感?
    二來他每次來總是吞雲吐霧搞得院子裡一陣煙味兒,聞了讓人犯噁心不說,特意買的菸灰缸擺在桌子上也不用,總是扔一地菸頭,搞的亭子裡髒兮兮的。但是,小張夫妻都特別愛面子,不好意思,直接說讓王大哥不要天天過來串門,每天中午都把大門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