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華語樂壇出現了很多知名度和影響力極高的組合樂隊。例如讓整個東南亞都痴迷的黃家駒和他的beyond、羽泉、動力火車等。
這些紅極一時的組合樂隊曾是一代人的回憶,而當時有兩位長相清秀,歌聲也十分出眾的歌手也組成了一個組合,也迅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他們就是著名的無印良品,他們組合的名字和一個著名商業品牌一模一樣,但是當初二人成立組合的時候並還未聽過這個品牌。
無印良品,其中「無印」的意思就是代表著無需證實的口碑和品質的一種保障;而「良」指的是王光亮,同樣,「品」則就是指的是黃品冠。
1995年黃品冠拍開了王光良的房門,對著睡眼朦朧的光良說:「香港的那家唱片公司來信了,說可以籤約,但讓我給回絕了。」
光良說:「你瘋了?好不容易有人籤我們。」
品冠說:「在這了,你看看就知道了。」
光良一看,就知道了這家唱片公司有多不靠譜了,唱片公司聽了他們的小樣之後雖然覺得嗓音不錯,但是需要對他們進行包裝。
首先光良要留起來長頭髮,而品冠則需要帶上很怪異的眼鏡,鏡片竟然要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整個就是把他們往金屬搖滾範兒的包裝。
這些對於小文青感覺的無印良品組合都是不可接受的,只能放棄。所以,雖然他倆在馬來西亞還有點人氣,但在音樂領域的影響力來說,就太微不足道了。
「寄到臺灣的盒帶一點消息也沒有?」光良問。
品冠也是沮喪的搖搖頭,說:「再做不出什麼成績,我老爸就要讓我去做個會計師了。」
兩個年輕人雖然感覺自己有一身才華,卻有點使不上勁的感覺。就在兩個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接到了滾石唱片李宗盛的電話,約他們在吉隆坡的酒店裡見面。
李宗盛的音樂地位讓光良和品冠拜服,很緊張的去見了李宗盛,一進門就「大哥,大哥」的喊著。
而李宗盛則是笑著說:「你倆投滾石的樣帶我聽了,還不錯,但我想把你們兩個拆開做獨唱,你們比較適合獨立發展。」
光良和品冠一下子表情很尷尬,這樣的要求是他們無論如何都沒有想過的,兩個人對視了一下,都在對方的眼睛裡面看到了「堅持」。
品冠說:「宗盛大哥,我們,我們還是想一起唱,行嗎?」
李宗盛:「也許你們現在不相信,但獨立發展是唱歌組合唯一的出路。」看到二人堅決的表情,李宗盛接著說:「也罷,你們就先以無印良品組合出唱片,主打歌由你們自己操刀。
但滾石這邊也有個條件,就是你們雖然是組合形式出道,但籤約要以獨立歌手身份籤約。可以的話,合同我已經準備好了。」
就這樣,無印良品從臺灣滾石順利出道。專輯《掌心》發布就成為了超白金的銷量,兩個人溫文爾雅的演唱風格也迷倒了萬千粉絲。
但五年之後的2000年,隨著最後一場演唱會時光良和品冠合唱了最後一首歌《朋友》,兩個人各自單飛發展。
「誰能夠划船不用槳,誰能夠楊帆沒有風向,誰能夠離開好朋友,沒有感傷。
我可以划船不用槳,我可以楊帆沒有風向,但是朋友啊,當你離我遠去,我卻不能不感傷。」悠揚傷感的旋律,讓人傷感好久。
為什麼李宗盛一見無印良品就斷定了二人最終一定要單飛,而且終成現實?
第一,光良和品冠兩個人沒有互補性。兩個人的音色都太優秀了,每個人拉出來都是一個獨特的明星。組合裡面要麼一強一弱,要麼一個主創作一個主唱功,但光良和品冠兩人都是唱創俱佳。
第二,個人實力太強,不願自己想法被否定。組合能夠長久存在下去的原因更多還是相互遷就,但就怕出現雙方都在音樂領域有各自的執拗,那就屬於不可調和的矛盾,分開就成為必然。無印良品這樣,水木年華也是這樣。
第三,滾石公司存有「私心」,拆分的企圖一開始就有。光良後來曾經透露過公司並沒有長久規劃組合的未來,而且通過一次周華健,李宗盛,黃品冠的《最近比較煩》試探市場,後來的專輯《別人都說我們會分開》已經顯露分手結局。
不得不說,公司一開始就沒看好他們的長久合作,這方面對光良打擊很大,分開後沒有像品冠一樣留在滾石,而是選擇離開。
當時這個當紅的組合突然之間說要解散的時候,讓很多歌迷都感到很突然,也一時間都沒法接受和相信,而對此,當事人的彼此也對解散做出了很多解釋和說法。
但是不管怎樣,無印良品還是留給很多歌迷那個時代最美好的回憶,厚厚的隨身聽裡放著的永遠都有他們的幾首最好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