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一個選秀扎堆的季節。時下在中國香港,也有一檔老牌的選秀節目——香港小姐競選——在經歷了停辦風波之後正如期上演。
按理說,一檔選美比賽能存活48年之久,肯定有其獨特的吸引人之處和紮實的群眾基礎。然而就如同青春容顏逃不過歲月的追捕,其實這檔節目如今也已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之影響力。
圖註:2020年香港小姐16強亮相
最直觀的就是收視率的連年下滑,巔峰時能有40%收視率的港姐競選,近年來收視一直在20%-30%之間徘徊,去年的收視率更是跌到了18.7%的歷史新低點;話題度和關注度的下降也是肉眼可見。
曾幾何時,港姐競選是典型老少通吃的「合家歡」節目,臺前幕後的八卦,選手的家世外貌,是上至叔伯師奶,下到乖乖學生仔們每天都會熱聊的話題,追港姐競選是在追潮流,而現在你再打開相關社交媒體上的宣傳頁面,應者寥寥,為數不多的評論中還有很多不認可的聲音。
以結果論,上世紀80、90年代的香港小姐大賽選出了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女神:趙雅芝、鍾楚紅、李嘉欣、張曼玉、蔡少芬、邱淑貞、陳法蓉、袁詠儀,無一不是美豔不可方物的大美女,是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但是我們把名單再往後翻就會尷尬地發現,新世紀之後,港姐中就再沒有出過稱得上「紅」的女明星。很多人把港姐競選「家道中落」的原因歸結為選手的外貌水準大不如前。
圖註:當年的最美港姐們
我們似乎是從很多年前就開始聽到有這樣的聲音:
「港姐是一屆不如一屆了。」
「今年是最醜的一屆。」
一模一樣的評論每年都會在節目公布入選佳麗照片時捲土重來。聽著網友們口徑一致的吐槽,你不禁要問,究竟發生了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落差?
要找原因,先追溯歷史。
宏觀地看,港姐競選可以按照關鍵時間節點分成三個階段。
最早的港姐選舉不過只是遊泳比賽中穿插的一個娛興節目,身穿泳裝的佳麗繞泳池一周,然後主辦方打完分就完事兒了。一定程度上像是作為評審的富商們自娛自樂的遊戲。
圖註:身著泳裝的佳麗正緩緩走到泳池邊,圍觀者無數
但當時社會風氣保守,當身著泳裝的姑娘現身,還是吸引來了數量驚人的圍觀群眾。競選雖然徒有虛名,但卻一炮而紅,成為了全城關注的盛事。
在1952年首屆環球小姐競選邀請當時的香港派代表參賽之後,這項停辦了3年的賽事重獲新生,賽事組織更正規,比賽更有含金量,也有越來越多出身清白的大家閨秀前來應選。而真正具有轉折意義的,還得是1973年TVB對這項競賽的接手。
獲得主辦權之後,TVB立馬給了「香港小姐」更加清晰的定位:「香港小姐是香港這座城市的形象代表,將會在未來的一年時間去到世界各地為香港做宣傳」,另外,「香港小姐將會代表香港地區參加國際選美」。
那到底什麼麼樣的姑娘,才足以代表香港呢?TVB給出的答案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現在知道這句話的來源了吧)」。正值妙齡的女性先要通過海選面試,確保你品貌端正。複賽則會組織活動讓觀眾更熟悉這些候選人,相當於個性和才能的展示。
圖註:第一屆港姐競選,左二為趙雅芝,右三拿權杖者為冠軍孫泳恩
決賽時,十餘名佳麗會分別身著泳裝、時裝和晚裝走秀,其中最經典的環節莫過於佳麗們完成泳裝走秀之後,到司儀身邊回答他們臨時抽定的刁鑽提問,例如「一生如果只能洗一次澡,選在什麼時候」。這也是觀眾最期待的環節,誰不想看看光彩照人的大美女面對角度清奇的怪問題時的反應呢?手足無措還是才思敏捷?臨場反應表現出來的情商,自然也算是「智慧」的一種。
然後在最當紅的明星——什麼四大天王小虎隊啦,什麼鄧麗君張國榮啦,反正按當時港姐競選的牌面,就沒有請不到的明星——的墊場表演。
表演過後,結果出爐。
前三甲身著旗袍接受加冕,戴王冠,掛印有「香港小姐」字樣的綬帶,冠軍還會披上紅色鬥篷手拿權杖。禮成,她們在鏡頭前露出的明媚笑容,將會成為第二天各大報紙的頭條。
圖註:92年港姐競選後臺,助演嘉賓四大天王接受古巨基的採訪
這樣的場景是許多人的珍藏回憶,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也成為了一代少女的夢。但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聚焦於這個大舞臺的燈光也漸漸暗下去了。
首先選美的熱潮開始消退。雖然港姐競選也會有展示才藝的環節,但說到底,節目的本質還是選「美」,加上多年積澱保持的節目基調,以及「香港小姐」四個字背後所具備的內涵,你很難再去給這個節目添加更多的娛樂性了。以前是沒得選,只啃饅頭也喊真香,現在隨便一搜就是大把的真人秀和綜藝節目,「單純比美」相形之下顯得枯燥了。
那說現在的港姐沒有以前好看了站不站得住腳呢?
主觀地說,其實倒也不是臺上的「靜香」們不夠美了,而是在座的「胖虎」們眼光變高了,網際網路時代,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看到海量美女,審美難免疲勞。要不是國色天香,恐怕也難以撩起廣大網民的興致;
圖註:有「最美港姐」之名的李嘉欣是88屆的冠軍
客觀地講,民間依然不乏貌美脫俗的女孩子,只是都不願意選美了。放在以前,靚女們為了進演藝圈擠破了頭,擺在她們面前的無非就是參加無線藝員培訓班和競選港姐兩條路,相比前者需要熬、需要機遇,後者幾乎是一夜成名,飛上枝頭變鳳凰。哪怕你沒有進前三甲,只要你通過鏡頭被相中,依然有大紅大紫的機會。再退一步講,就算演藝之路不順,還有機會嫁入豪門,或是積累名氣投身商界——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選擇。
但是現在當明星的路子變多了,幹嘛非得去選美?站在鏡頭前接受萬千人的評判也是要有勇氣的好嗎?而且香港演藝圈一年不比一年,TVB這塊金字招牌,如今也風光不再,哪怕籤了約,待遇算不得優厚,可能還要自掏腰包去培訓,熬幾年也不一定能上幾部戲,辛苦就不說了,關鍵是看不到什麼希望啊。
圖註:最受關注的泳裝問答環節,答題者為梁小冰,她那屆的冠軍是袁詠儀
所以我們會發現以前的港姐有很多出身寒門的女孩子,希望通過競選改變人生軌跡,而翻開近些年港姐的履歷,家境優越、兩國混血、海外留學,樣樣都不缺,她們哪能不知道港姐競選已經沒有當年的魔力,只不過需要用「香港小姐」這個名號來給自己再鍍一鍍金罷了。
如果再刨根問底,「香港小姐競選」其實是香港文娛業發展的一面鏡子,兩者同興同衰。可以這麼說,我們對以前的趙雅芝、張曼玉、李嘉欣、袁詠儀們,是帶有時代的濾鏡的。
我們對於這些女星的認可,其實更多來自於她們所扮演的白娘子、馮程程、蘇麗珍、李翹等經典角色,來自於她們貢獻的影、視、歌作品,而非她們港姐的身份。然後她們的形象才會更豐滿、迷人。趕上香港文娛業的黃金時代,她們是幸運的。
而如今中國香港演藝圈多少有點明日黃花的意思,新世紀的港姐們沒有得到太多用角色(作品)來成就自我的機會,觀眾也許就永遠無法領略她們更深處的風情和魅力。
圖註:17屆冠軍雷莊兒因為外貌不夠美曾受到巨大非議
時代造就了我們記憶中的「最美港姐」們,香港演藝圈曾經強勢的文化輸出,賦予了香港小姐豐富的內涵,待大潮退去,港片、港劇、粵語歌風頭不再勁,只剩對當年繁華光景的懷念。
無內涵,外表再光鮮也不過空殼一具;「香港小姐」,也就只剩下了單薄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