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慶餘年》也大結局了,這片子一開始看上去是古裝劇,看著看著忽然變成科幻穿越劇,令許多不熟悉原著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呼意外。穿越是網文的常見題材,這類作品往往以現代人的技術與制度結合厚重的歷史一同呈現,既容易和科幻沾邊,也容易擁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是一眾作者們的優秀練兵場。而「穿越」本身作為時間旅行的概念,在物理學、天文學甚至社會學中也有許多和它相關的理論存在,這裡簡要介紹一下。
「時間旅行」泛指人或物體違背固有的自然時間流逝規則,像在空間中的移動那樣,由某一時間點移至另一時間點,從而回到過去,或抵達未來。這種概念在哲學與科幻作品中廣泛存在。1895年英國小說家威爾斯在其作品中描繪了一種用於時間旅行的工具叫「時間機器」,之後「時間機器」一詞開始流行普及,成為了科幻領域中的常見「神器」。可惜迄今為止乘坐時間機器的旅行只存在於理論或幻想中,我們既沒見過從古代穿越到現在的古人,也沒見過從未來穿越到現在的未來人,眼前只有案頭或網上一堆時間旅行相關的繁雜理論,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思想總是超前於現實的,雖然時間旅行至今還未實現,但針對它的分析與質疑從來就沒有少過,最著名的是「外祖父悖論」,描述的是時間旅行可能引起的邏輯上的漏洞:如果一個人穿越到過去,殺死了他的年輕的外祖父,那麼他父親和他都不會存在,他的穿越行為更無法發生。或更廣泛地說:如果能夠回到過去,時間旅行者所改變的任何事情都很容易甚至必然會和他出發的時空中的事實產生矛盾。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在各種時間旅行題材的科幻作品中,有三種思路應對這個問題。
第一是歷史不可改變型。
你要殺死你外祖父?好,那我就規定你殺不死、或殺死也沒用,規定時間旅行者在歷史上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影響歷史。當然這種「不影響」也分硬和軟,硬的往往是悲劇場合,像《時間機器》,無論男主角亞歷山大博士如何穿越回去,未婚妻都會死掉,有一種宿命論的沉重感;甚至像《環形使者》等更進一步,穿越者反倒成了製造出既定歷史的主因。軟的則是表面上不影響,但實際上不好說,像《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主角二人組返回過去挽救了一切,但所有的場景表現都和未改變時相同,歷史視角中的情節和穿越者視角中的情節像一把剪刀的兩片,能夠嚴絲合縫地鉚合在一起,非常凸顯作者的功力。
《時間機器》劇照
圖自豆瓣
第二是平行宇宙型。
平行宇宙理論來源於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後來被拿來解決時間旅行悖論。它的規定也很簡單:時間旅行一開始,宇宙就分裂了,你無論怎樣改變,影響的也只是你穿越過去的那個宇宙,你原本所在的宇宙完全不受影響。不過光描述原宇宙毫無影響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很多秉承這類原則的科幻作品多少都會結合被改變的宇宙來穿插共同演繹,最典型的大概是《復仇者聯盟4》四處穿越拿寶石打滅霸了,多個平行宇宙的展開不僅給復仇者們的翻盤提供了舞臺,還為拍攝各種續集提供了無限可能,這招比起《X戰警:逆轉未來》時強行改變單條時間線上的歷史從而抹殺掉之前的一切設定實在是高明太多了。
第三種思路則很狂放:隨便改,該是啥就是啥。
《小黃人大眼萌》中有個小橋段:某博士所在的實驗室缺人手,便穿越到未來十幾個時間點,喊來十幾個自己,給自己打下手,但忙碌中有兩個「自己」不小心磕死了最開始那個本體,然後瞬間這十幾人全部消失,正好表現了上文提到的外祖父悖論。大橋段也有,《一聲驚雷》中,改變歷史所引發的時間之潮對整個世界發起持續衝擊,每來一波世界就變個樣,後面幾波裡人類甚至都變成了歪瓜裂棗的外星人模樣,非常考驗特效與編劇的想像力。
下面再說說時間旅行的理論基礎。
天體物理學中有三種由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神秘而著名的洞:黑、白、蟲。
其中,黑洞是星體物質足夠多、足夠緻密時導致引力無限增大、連光都無法逃出而產生的一種時空極度扭曲的天體,已經在我們宇宙的觀測中得到了證實。它只進不出,被形象地稱為黑洞。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
在2019年4月揭示了黑洞的第一個直接視覺證據
圖自網絡
白洞則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另一種和黑洞剛好相反的天體,它使勁朝外噴射物質、只出不進。
黑白兩洞一進一出有些不可思議,因而愛因斯坦與納森·羅森兩人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便假設黑洞與白洞之間有超越時空的秘密通道將兩者相連,黑洞進去的物質能從白洞出來,這條秘密通道便叫作「蟲洞」。
往大了說,蟲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它可能處在更高的維度上,就像二維的紙上兩個距離很遠的點能通過三維空間中的對摺湊到一起一樣。廣義相對論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時間旅行,《星際穿越》中的蟲洞便扮演了類似的重要角色,一下讓土星軌道附近的人類抵達了遙遠的星系,比星戰中那種無數條亮線的超光速旅行「酷」多了。
《星際穿越》中的神來之筆
圖自豆瓣
目前,白洞與蟲洞均未在宇宙中被具體觀測所證實,仍只存在於理論中,但缺乏證實並不影響它們在科幻作品中大行其道。
火箭隊走在了探索白洞的前沿
圖自網絡
實際上,純理論更適合於科幻演繹,如果哪天有觀測證實了它們的存在,那麼相應的條條框框就來了,曾經邏輯上基本說得通的幻想也忽然變得不符合實際了,這也是現階段科技發展給描寫未來的科幻作者們帶來的典型壓力之一。要躲過這種壓力也很簡單:穿越到更遠的未來去找素材就行。
什麼?你不會穿越?那這就不好辦了……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劉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