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記者 | 周月明
稻草熊娛樂成功在港主板掛牌,首日大漲83.67%,這一結果讓知名演員劉詩詩身價暴增2.6億港元。然而讓人疑惑的是,稻草熊娛樂所存在的劇集口碑質量普遍不佳,與愛奇藝捆綁過深、收視率失真的質疑讓其股價未來有很大不確定性。
根據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流金歲月》眼下正播得如火如荼,劇中多名主演倪妮、袁泉、陳道明也輪番上了熱搜,但是,另一名主演劉詩詩卻因為演技遭受到一些爭議。在豆瓣上,有不少評論對其演技表示不滿,有人認為「劉詩詩臺詞是真拉胯」,有人則乾脆稱她為「好劇粉碎機」。
圖片來源:豆瓣
雖然作為演員,劉詩詩在表演上貌似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但在資本圈,她卻迎來高光時刻。2021年1月15日,其持股14.8%的稻草熊娛樂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據招股資料顯示,稻草熊娛樂本次發行1.65億股,每股發行價5.88港元,上市首日收盤股價高達10.8港元,若以此測算,劉詩詩身家已暴漲至2.6億港元。
終圓上市夢,但業績仍不穩
稻草熊娛樂成立於2014年6月,劉小楓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吳奇隆任藝術總監。當時,外界盛傳劉小楓是替吳奇隆代持股份的,因劉詩詩和吳奇隆結婚,稻草熊娛樂一度被稱為「夫妻店」。
而就是這個所謂的「夫妻店」,早在2016年時就想通過暴風科技的收購登陸資本市場,當時給稻草熊的估值高達18億元,溢價近15倍,不過,這一次收購最終因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而被證監會否決。經過數年沉澱後,稻草熊終於在港股「圓夢」,媒體戲稱劉詩詩的「嫁妝」終於得以兌現。
不過,順利登上資本市場也只是一個開始,因為稻草熊之後的股價表現還得跟它實際經營密切相關。然而,若細看稻草熊的經營情況,可發現其中是存在不少疑點和隱患的。
比如劇集質量貌似並不像招股書所表述的那麼優質,又比如與愛奇藝關聯交易過於密切等等。此外,像不少影視類上市公司一樣,稻草熊也沒逃過「行業的通病」,那就是影視行業經營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其資金鍊的不穩定。
據Wind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人民幣)分別為5.43億元、6.79億元、7.65億元和5.8億元,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25%、12.7%和-10.5%。
而同期淨利潤分別為6057萬元、1243萬元、5003萬元和5413萬元,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9.5%、302.4%和43.2%。從這些數據表現來看,2016年其被證監會否決時用的理由「盈利能力有較大不確定性」仍有所體現,稻草熊的業績還是不夠平穩。
作為一家主做電視劇的公司,稻草熊的產品類型主要有幾種,比如自製劇集、定製劇集和買斷劇集(向別的公司買斷版權再自己發行播放)。
其中,買斷劇集原來是稻草熊的主要業務,2017年佔到營收的78%。不過,近幾年自製劇集逐漸變成公司營收支柱,買斷劇佔比越來越小。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自製劇營收分別達到4.45億元、5.71億元和4.81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為65.6%、74.7%和82.9%,要知道,在2017年時,其營收比重才僅為18%,可見自製劇集模式已經變成了稻草熊的主流。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紅周刊(博客,微博)》記者透露稱,「自製劇集本身就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因為從題材、演員,到播放平臺和宣發,都有更多的選擇權和可控性,而且再加上今年的疫情,自製劇選播放平臺也更加靈活,如果做網劇,受影響就會相對小一些。」
事實上,若查看稻草熊播放模式的話,可以發現網絡平臺一直是它的一個主要陣地。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網絡視頻平臺客戶佔其比重分別達到65.2%、36%、40%和79.7%,而這其中,愛奇藝就是稻草熊最重要的網絡播放平臺,稻草熊與其之間的捆綁非常深。
多部劇集口碑平平
既然主做電視劇,稻草熊的核心競爭力當然就是劇集數量和質量了。截至2021年1月,稻草熊共有30部已播放劇集。而對這30部劇集,《紅周刊》記者根據貓眼、微博、豆瓣、愛奇藝等各平臺公開數據做了一些數據統計,不過從綜合數據結果來看,卻有不少疑惑待解。
首先,從觀眾評分角度來看,稻草熊的這30部劇集整體口碑表現並不優。30部作品豆瓣評分在6分以上的有10部,而7分以上的只有3部,分別是張嘉譯主演的《我的體育老師》、祖峰主演的《面具》和李少紅導演的一部扶貧劇《石頭開花》。需要注意的是,這三部作品並不都是稻草熊的自製劇,稻草熊只參與了發行或投資其中的一個環節。
而在稻草熊參與製作的13部劇中,只有4部劇評上6分,其他都在4~5分左右。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稻草熊製作劇集的眼光和水平。
從豆瓣口碑來看,觀眾貌似並不十分買帳。要知道,在當下的影視市場,劇集的口碑無論對其傳播度、廣告合作,甚至股價都有很大影響,有的公司會因為幾部口碑好的影視劇作品而突然壯大,而有的公司會因為所產劇集口碑持續不佳而影響到後續的投資和廣告合作。從稻草熊目前的劇集表現來看,這一擔憂並不是憑空而出。
因為從數據表現來看,稻草熊的自製劇集毛利率已經出現了下滑。據招股書,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自製劇集的毛利率分別為57.3%、24.2%、11.2%和23.81%,雖然2020年上半年較2019年有所回升,但相較於2017年,毛利率依然腰斬。
對此,稻草熊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系2019年網絡視頻平臺提供的播映劇集購買價格下降」。然而在這背後,稻草熊自製劇口碑普遍不高,或許也是網絡視頻平臺購買價格下降的一個考量因素。
影視宣發行業的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現在的網絡視頻平臺對劇集口碑很看重,如果一家公司做的劇多數口碑不行,其購買意願和定價當然也會大打折扣。」
偏愛古裝題材存政策風險
除了口碑之外,《紅周刊》記者還發現,稻草熊很明顯偏愛古裝題材,在30部已播映的劇集中,古裝劇題材甚至超過了三分之一,而且從招股書上來看,其目前囤積的30+部IP有不少也是古裝題材,再加上本次上市募集的款項70%將用於劇集製作,而這其中重點項目比如《浮圖緣》《月歌行》《公子傾城》等仍然是古裝劇。
需要警惕的是,早在2019年,廣電就出臺新規要全面限制古裝網劇,比如玄幻、宮鬥等題材,當時鞠婧禕主演的翻拍古裝劇《新白娘子傳奇》就因此一度緊急撤檔。而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稻草熊還囤著不少古裝劇的IP和項目,之後播映是否順利就存在更多不確定性了。要知道,對於影視行業來說,政策的影響往往比較大,而且這一因素也常常會導致影視公司業績的明顯波動,甚至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劇集傳播數據有疑點
除口碑和題材之外,在《紅周刊》記者統計的數據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劇集的宣發、傳播熱度相關。接受《紅周刊》記者採訪的影視宣發業內人士透露,「行業內比較在乎貓眼專業版的相關數據,因為劇集的熱度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劇集廣告商的利益,而且也對下一部劇集的投資有影響,大多數宣發公司會重點布陣微博的輿論,近年又加上了一個抖音。當然,正因為這塊兒數據各方都非常看重,也是造假的重地。」
而在《紅周刊》記者根據貓眼專業版統計的相關數據中,確實也發現了不少疑問之處。比如,有的劇集貓眼全網熱度峰值很高,但累計微博互動量、累計微博話題討論量、累計評論、彈幕等其他數據卻往往匹配不上。
比如稻草熊自己投資的《哥哥姐姐的花樣年華》《養母的花樣年華》《神探柯晨》等劇,累計微博話題討論量分別僅有3.7萬條、3.7萬條和7.5萬條,累計微博互動量也僅為8.1萬條、3324條和26.4萬條,從數量看並不高,然而貓眼全網熱度峰值卻並不比大熱門劇低多少。更為重要的是,《紅周刊》記者查看了這些劇的主要演員,發現知名度也並不高。如此高的劇集熱度峰值和較低的微博話題討論量,明顯反差讓人奇怪。
上述宣發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解釋稱,「如果一部劇播放量、熱度統計與它真正的討論度並不匹配的話,一般來說就已出現造假了,而且這種造假在影視的宣發上非常普遍,如果上面有KPI要求的話就更是如此了。」
與愛奇藝捆綁過深,收視率存失真嫌疑
除此之外,該業內人士還向《紅周刊》記者透露,「如果這部劇的播放平臺本身就跟劇集製作公司有合作的話,造假空間還會更大。比如播放平臺的播放量在其後臺就可以隨意篡改,又比如如果劇集公司想刷播放量的話,就有專門的產業鏈,這些產業鏈往往通過科技的手段,通過建虛擬基站來刷網劇收視。」
值得注意的是,稻草熊的劇集主要播放平臺愛奇藝就與其關係甚篤。愛奇藝不僅是稻草熊的第二大股東,還同時身兼稻草熊第一大客戶、第一大供應商數職。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愛奇藝持有稻草熊股份的19.57%,而且已指派兩名董事加入了稻草熊董事會。除此之外,2017年至2020年一季度,愛奇藝累計為稻草熊貢獻了8.97億元的營收,並自2018年起就成為稻草熊影業第一大客戶,2020年一季度更是為稻草熊影業貢獻了100%的營收。
而且,愛奇藝還是稻草熊最關鍵的供應商之一,稻草熊成為其向衛視發售的主要操作方,2018年稻草熊向愛奇藝採購買斷劇集金額為1.12億元,佔採購總額的16.2%;2019年愛奇藝上升為其第一大供應商,採購額為1.49億元,佔採購額的15.8%。
關聯交易太過密切,再加上網劇播放等網際網路數據造假空間並不小,這些都令稻草熊的真實業績、真實成本和真實播放量打上一個問號。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稻草熊實控人劉小楓本身就有關於收視造假的一系列傳聞。2018年,導演郭靖宇曾發表《起來,與操縱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一文,一度因捅破收視率造假的「窗戶紙」引發行業震動。而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要按要求『拜見』某操縱收視率的『大神』」,這位「大神「當時被很多人認為就是稻草熊的實控人劉小楓。要知道,網絡視頻較電視臺收視更易篡改數據和造假,稻草熊能否把握住底線,需要投資人持續關注和監督。
(文中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買入或賣出建議。)
(責任編輯:冉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