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段獨特的黑暗時期。
那時香港的黑社會活動猖獗,警隊內部貪汙嚴重,兩股勢力同流合汙,把香港變成了一個法紀敗壞的黑暗都市。
直至1974年,港英政府成立廉政公署,對執法部門進行大規模整治,才讓香港重新走上法治正軌。
在這黑暗的二三十年間,湧現出了多名叱吒風雲的人物,人們習慣把他們稱為「梟雄」。
而今天要聊的梟雄片,便是以這個時期的風雲人物為原型,拍攝而成的人物傳記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具體的說,「梟雄」專指當時的幾位大探長和黑社會頭目。
他們是香港史上著名的大罪犯,控制和經營著全港的「黃賭毒」生意。
廉政公署成立後,有人被捕入獄,有人逃亡海外。
鼎鼎有名的四大探長
而香港的梟雄片主要集中出現在1991年至1992年間,其後略有延續,但影響不大。
這些為惡人作傳的梟雄片,延續著香港黑幫電影的基本元素,又在真實與搞笑獵奇間維持著平衡,娛樂性十足。
1991年,由麥當雄出品,呂良偉主演的《跛豪》被視為梟雄片的開山之作。
《跛豪》表現當時權勢滔天的潮州毒梟——吳錫豪(片中改為「吳國豪」)的傳奇人生,獲得了票房口碑的雙豐收。
《跛豪》一方面繼承了《英雄本色》等英雄片的人物塑造,通過大毒梟的發跡史,演繹出了當年香港龍蛇混雜的世間百態。
不同於《英雄本色》中豪哥、小馬哥出場時的「功成名就」和「盜亦有道」。
梟雄片的主人公都是從赤手空拳的後生仔,一步步發展成坐擁金山的大亨,他們往往心狠手辣、殺人如麻。
1962年,隨難民潮逃到香港的吳國豪因不甘被欺凌,投靠黑幫大佬,幾場血戰後他被重用,在黑幫中確立地位,勢力越來越大。
之後在雷總華探長的扶持下,吳國豪漸漸成為黑幫四大家族之首,警署也成為他販毒的保護傘。
隨著廉政公署的成立,加上位高權重狂妄自大導致眾叛親離,吳國豪運勢開始一路下滑,直至鋃鐺入獄。
《跛豪》在第11屆金像獎中獲得了最佳編劇、最佳影片兩項大獎。之後隨即出現了好幾部跟風之作。
其中以《跛豪》中「雷老總」衍生而來的《五億探長雷洛傳》開啟了刻畫貪腐警察題材的先河。
「雷老總」原型,便是當時隻手遮天的九龍總華探長呂樂。他與顏雄、韓森、藍剛合稱香港「四大華探長」,他們勾結黑幫收取了龐大賄款。
呂樂被公認為四人之首,因貪汙金額超過五億,人稱「五億探長」。
影片從雷洛加入警隊開始,展示了一個耿直少年逐步成長為一代梟雄的生平,故事環環相扣,精彩紛呈。
從地痞流氓到指點江山,從無名警員到揮斥方遒,這類影片極大滿足了觀眾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人人都有,自己不敢做,至少可以看別人做。還可以在梟雄片中看看人家能做大最強到什麼程度。
雖然梟雄片裡的主角最後都被繩之於法,但相比發跡時的呼風喚雨、叱吒風雲,懲戒情節往往都一筆帶過。
觀眾並不喜歡在影院被進行道德訓誡和普法教育,他們喜歡看的是恰恰是梟雄們對金錢的貪婪攫取,看他們在銀幕上踐踏社會規則。
這也是梟雄片及大多數犯罪題材電影觀影的心理機制。
《跛豪》《雷洛傳》的成功後,先後有《四大探長》《藍江傳》《上海皇帝》等梟雄片面世。
但梟雄片本身過於宏觀的歷史維度刻畫,無疑增加了創作難度和成本。
加上大量粗製仿作消磨觀眾熱情,雖然主創者野心滿滿,但市場反應逐漸歸於平淡。
1993年之後的梟雄片,導演們漸漸放棄了人物形象上的歷史大跨度,梟雄們開始逐漸年輕化。
在梟雄片的退潮期出現了《醉生夢死之灣仔之虎》《濠江風雲》,直接搬演當下社會新聞——
《灣仔之虎》是香港黑道大哥陳耀興被槍殺翌年,由其女友投資拍攝的。
坊間也流傳,陳耀興就是古惑仔電影中陳浩南的原型。
《濠江風雲》也稱《駒哥傳》,是直接由澳門黑幫大佬尹國駒(崩牙駒)自己投資拍攝。
其本人更是在首映前被捕收監。
這些影片的「現實性」迎合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加上香港年輕人對於家國意識的淡漠,梟雄片中出現的諸如「內戰」、「革命」等歷史情節已無法喚起他們的關注欲望。
最終梟雄片逐漸被更年輕化的黑幫片所取代——《古惑仔》系列。
嚴格來說,梟雄片在1993年便算偃旗息鼓。而1994年的《灣仔之虎》可以視為「梟雄」到「古惑仔」的接力。
之後王晶的《金錢帝國》算是梟雄片的一次捲土重來,可惜影片水準一般,最終慘澹收場。
直到2017年,又是王晶,他導演的《追龍》終於再度喚醒了觀眾對梟雄片的記憶。
影片採用亦真亦假的歷史演繹手法,把《跛豪》《雷洛傳》中的兩大主角再度搬上銀幕。
影片故事也不再是跛豪和雷洛的發家史。
片中對雷洛經營黃賭毒成為五億探長,對跛豪作奸犯科成為超級毒梟的情節極大弱化,而是著重刻畫了兩人「英雄相惜」的情愫。
再加上劉德華和甄子丹的明星效應,我們幾乎都忘了兩位主角其實都是壞人。
在我看來《追龍》已不屬於梟雄片範疇,它其實是部融合兄弟、家國情義的英雄片——也許更像《英雄本色》+《葉問》。
而承載著香港人對6070年代集體記憶的梟雄片,終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