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刷屏的熱劇《三十而已》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這部劇給過我無數次的感同身受,但回過頭來看,最戳我的還是王漫妮離開卻又重回上海的那段經歷。
可能自己也是滬漂的緣故吧,目睹她所承受的壓力和抉擇,一不小心就看出了代入感。
工作沒了,戀愛崩了,甚至連下個月的房租也付不起,當這一切覆壓下來,王漫妮終於決定離開奮鬥了8年的上海。
「漂不動了,心氣沒了。」
仔細想想,這何嘗不是許多一線城市打拼者的心聲。
明明知道,自己是經過無數的考試和選拔才換來在大城市裡生活的機會,也知道就此離開,將意味著十多年的努力付諸流水。
可當被壓得實在喘不過氣時,每個人都會忍不住對自己說:要不還是走吧?
王漫妮曾和媽媽許諾,要是到了30歲事業或婚姻這兩樣都沒的話,她就乖乖回老家。
8年過去了,事業給她的僅僅是從合租到自己租房。而在感情上,男友梁正賢給了她希望又將其掐滅,更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好朋友鼓勵王漫妮從頭開始時,她已沒了勇氣:
「總得有終點的出發才叫出發吧,我現在根本看不到我要去哪兒。」
看到她說這句話,我想到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
「哪一刻你最想逃離北上廣?」
一個高贊回答說:
「當我覺得上海太大,自己又太小時。」
城市太大,大到我們仿佛隨時會迷失方向;自己太小,小到擠在人群裡會隨時淹沒不見。
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斷提高,成為一種優勝劣汰的篩選手段。買房、結婚、生養,這些事情就成了不敢多聊的話題。
而當這些人生目標被一一剝離,一個人的未來在大城市裡還能往哪兒擱?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在廣州打拼的經歷。
頂著985碩士的學歷,進入一家人們眼中的大公司。可在這份光鮮背後,是每天西裝革履地從合租房子出發,吃一份最廉價的腸粉,然後擠著地鐵去上班。
到手一萬多的月薪,在十多萬一平的房子面前幾乎可忽略不計。
而他周圍的同事呢?因為本地有房,一個個都把工資當零花錢,朋友圈裡曬各地美景美食,憋得他兩年沒發朋友圈。
在這種沒著落的感覺中熬了幾年,他終於選擇回老家。
離開時,他無奈地調侃說:
「不好意思了我未來的孩子,我也想給你創造好的條件,但在這裡你未必能有個媽。」
很多年輕人滿懷夢想來到北上廣深,卻發現僅為了生活就已耗盡心力,連思考未來該往何處的力氣也沒了。
都說夢想遲早會照進現實,有一天卻發現在現實的迷茫裡,夢想早已碎了一地。
於是,許多人收拾起碎片,轉身離開了。
漫妮回到老家的鎮上,如父母願進到體制裡,坐起了辦公室。從此可以朝九晚五,不用忍受都市快節奏下的疲於奔命。
可老家日常的人情長短和閒聊八卦卻讓她無所適從,每次遇到這種場合,她都只能尷尬地笑笑,卻不知該如何應對。
曾經口中安穩的生活,並沒讓她感到順當,反而讓她懷念起在上海奮鬥的日子。
最終,她還是選擇回去繼續折騰。
親戚介紹的相親對象想挽留她:
「人拼來拼去不就是為了成個好家,把日子過順當過安逸嗎,你留下來,這些馬上就是現實了。」
可她卻說:
回到老家,雖然擺脫了巨大壓力,卻不得不應對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未必會感到輕鬆。除此之外,還得面對城鄉差距帶來的資源落差問題。
我的一位同事,去年辦理畢業生落戶,進行到調檔案那一步時,他攥著調檔函猶豫許久,最終說不想落戶了。
我們都很訝異,畢竟畢業生落戶是許多人拿上海戶口的唯一機會,而他則故作平靜地笑道:
「反正也買不起房,我這一落戶,反而老家分的地皮沒了。」
這一年裡,他幾次想過辭職,後來都不了了之。最近他跟我抱怨,說他當時放棄落戶,就是鐵了心想回老家,可現在卻發現,回家能幹什麼呢?
囿於發展程度,十八線城鎮往往無法提供對等的工作機會,很多年輕人如果回老家,就意味著以前的專業學習和技能培訓都將淪為沉沒成本。
即使最終找到一份安穩體面的閒差,也很容易因為興趣和專業的不對口,過早喪失了再拼一把的動力,漸漸陷入了「鄉鎮融不進,城市回不去」的局面。
柏拉圖曾說:
「人生最遺憾的事,莫過於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事。」
可約翰生又說:
「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其實關於放棄還是堅持,不管我們如何選擇,總能找到各種金句來自我釋懷,但關鍵是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真的是看開了、想開了,那麼適時轉過身去,也算一種取捨得當的智慧。
可如果明明心有不甘,卻把離開作為一種自我逃避的手段,那麼看似安穩閒適的老家,也未必會是桃花源。
前兩天幾個要好的同事一起聚餐,有畢業落戶的,也有沒落成的,但都說以後不會留在上海。
他們抱怨房價太高,一年買間廁所,得多少年才能湊成一個房子。
我說,可以找個女朋友一起奮鬥呀,兩人一年存25萬,4年也能湊個首付。
他們又說,在上海只有50%的人能上高中,中考還不能復讀,所以如果你房子沒買在好的學區裡,孩子進普通學校的那一刻,可能就註定只能讀職高了。
而要買「好學區」裡的房子,就得用好幾個4年去湊首付。
講真,被他們說得有些喪氣,仿佛我為未來提的一切設想,都能有現實的依據加以摧毀。
不過,就像顧一宸說的那樣:
「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
聽著是有些雞湯,但仔細想想,還沒怎麼拼就預設了自己的出局,那之前的努力未免也太廉價了。
其實年輕人最怕的不是被現實打敗,而是早早地認了命。
一邊埋怨北上廣深的生存法則,一邊還是上班摸魚磨洋工,下班刷劇打遊戲,肆意消磨自己的時間。
與其這樣坐等離開,倒不如趁著還年輕,利用大城市裡的資源,多尋求些自我突破的機會:
在工作方面,不要只想著拿死工資,多思考公司運營中的實際痛點,爭取調崗機會,到企業最需要你的地方。
下班後,也可以看看各種高薪崗位的招聘需求,有針對性的學習些技能充實自己,一來能為職業發展提供更多選擇,二來也能用來搞搞副業,多賺一筆錢。
退一萬步講,即使哪天真的混不下去了,在大城市裡學到的本事也能讓我們對老家的生活更加遊刃有餘。
畢竟王漫妮回家還能找份安穩的閒差,而我們大多數人連這種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