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麵包會有的,然而一切都會好起來嗎?

2021-02-17 小說月報

《麵包會有的》是一部關於吃飯的小說,吃飯或者飢餓,這個主題已經被寫過很多次了。我這個故事想說的是,以前我們吃不飽,現在我們吃多了。2011年,我去巴塞隆納採訪鬥牛犬餐廳,那個地方以分子料理為招牌,每個客人一晚上要吃四十多道菜,餐廳一晚上要上2500道菜,我在那裡吃到第三十多道菜的時候,油然而生罪惡感。那一點點罪惡感,就是這個小說的由來……


周末的夜晚,讓我們一起「回味」苗煒新作《麵包會有的》。同時向您推介《小說月報》本期中篇專號選載的楊少衡小說《古時候那頭驢》


苗煒,1968年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除非靈魂拍手作歌》《黑夜飛行》《寡人有疾》、隨筆集《讓我去那花花世界》等。


昔日的美食文學

文/苗煒

四年前,我在西班牙鬥牛犬餐廳裡吃下的第一道菜是「mojito甘蔗」,朗姆酒和薄荷葉子調成mojito,切成細條的甘蔗插在酒杯的碎冰之中,把甘蔗條抽出來嘬兩口,這道菜就算吃過了。那一晚我要吃四十多道菜。我記得有一道菜,是棉花糖似的一張紙,上面點綴各式鮮花,吃起來帶有花椒的味道。另有一道菜,是奶酪做成的大蛋,要敲碎了吃。那是我第一次吃分子料理,採訪了大廚阿德裡亞先生,參觀了他的廚房,看到二十多人的廚師團隊像變魔術一樣準備著飯菜,晚上真吃起來,還是震驚於菜式的花樣,吃到三十道菜的時候,我心中隱隱泛起一種罪惡感:我吃的太好了,我不應該吃這麼好的東西。我的新小說《麵包會有的》,就誕生於鬥牛犬餐廳那一閃而過的罪惡感中。

寫這個小說本不用花四年的時間。其中有三年,我都在做準備,看有關吃飯的著作。比如傑克·古迪的人類學著作《烹飪、菜餚和階級》,他考察烹飪歷史,研究為什麼歐洲出現了高級菜餚,非洲只有低級菜餚。他將食物消費上的差異與經濟結構的差異聯繫在一起,揭示隱藏在口腹之慾下的階級特徵。從這本書裡,我知道克倫威爾革命之後吃得很簡樸,宴會上的剩菜都送給窮人;在15世紀歐洲出現印刷廠之後,美食書就非常流行,生產芥末醬的商人願意讓窮苦人看更多的美食書,然後能賣出更多的芥末醬。

我的準備工作開始之前,可沒想到食物是如此龐大的話題,更沒想到有關食物的書竟然如此好看。比如《100個菜譜中的歷史》、《高級餐廳的藝術》,再比如《戰爭之味》,講二戰中的糧食供應,每天攝入4000卡的美國大兵打敗了每天只能吃2000卡的日本鬼子。再比如有一本書是叫《雞餵飽了世界》,書中說,英國人1607年將雞帶到了北美殖民地,隨後黑奴也到達維吉尼亞。1692年,維吉尼亞頒布法令,黑奴不得擁有自己的馬、牛及豬,也不得打獵、捕魚,但黑奴能養雞。到19世紀,美國南方形成了這樣的飲食傳統——白人吃牛肉,黑人吃雞。到一戰時,政府鼓勵人民多吃雞,把牛肉肉送給前方的子弟兵。二戰時,牛肉豬肉實行供給制,美國人只能吃更多的雞。但是,養雞業人士很有危機意識,家禽科學家霍華德·皮爾斯提出了「明日之雞」計劃,要培育出更大的肉雞。此後的雞,慢慢走向工業化生產,它們搬到了雞籠中生活,打針吃藥,長得快,又便宜。1950年代初期,大多數美國養雞戶,也就養200隻雞。這個數量跟古羅馬時代差不多。在「明日之雞」計劃之後,一般的養雞場要養上10萬隻雞。

由這本養雞的歷史書,很容易就讀到《吃動物》一書,還有《雜食者的困境》。這樣一本接一本,實在不知道讀到什麼時候為止。這樣讀下去,我都忘了我自己是要寫一本有關吃飯的書。後來,有一位學歷史的博士,告訴我,牛津大學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一次有關食物的學術會議,已經延續了30多年,每年一個主題,比如「雞蛋」,比如「飲食與道德」,每年的學術論文都結集,她給我發來一個連結,是論文集的地址。我瀏覽了一下,決定儘快結束我的準備工作,否則我會淹沒在飲食文字的大海中,再也沒法動筆,寫我自己的故事。

話是這樣說,我還是沒忍住看了看「飲食與道德」的論文集,因為我的小說,涉及到吃飯與道德感,我想從論文集中獲得一些靈感。論文集中有一篇講的是「史達林的香檳」。

1935年,蘇聯的糧食配給製取消,蘇聯開始大規模地生產香腸、魚罐頭、巧克力、奶酪等高級食品。蘇維埃政府意識到,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了,人民需要高品質的生活。米高揚同志肩負重任,要審批香腸的配方,興建巧克力工廠,監督葡萄酒的質量,他從美國進口了五條漢堡生產線,如果不是二戰爆發,興許MAC米高揚會取代MAC唐納德呢。1936年,蘇維埃決定,要生產社會主義的香檳。這項編號1366號的決議由史達林同志籤署。1937年,蘇聯的香檳生產量在50萬瓶左右,政治局提出,5年之內,香檳產量要達到2000萬瓶。

我看這一段的時候,就想起我年幼時喝過的「小香檳」,酸酸甜甜,氣泡豐富。我還回想起我喝的第一口可口可樂,那是一個春節前的下午,舅舅帶著我去白塔寺路口的商店,買了一瓶黑色汽水,我喝下去一口,立刻就噴了出來。我還想起我喝過的第一口奶昔,那是王府井麥當勞開業的時候。我還想起許多昔年的美食文學。其中一個叫《七把叉》。

這個故事講的是,巴西貧民窟裡有個孩子叫熱拉爾多,從小就特別能吃,十歲的時候就得了個外號「七把叉」,長大之後他經常去參加吃飯比賽,每次都獲得冠軍。終於有一次,他在比賽中吃得太多了,撐死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致認為,熱拉爾多的生命極其精彩。我記得有一年我的叔伯爺爺從鄉下來,在我家吃了十多碗米飯,我把他看作是大英雄。改革開放之後,這位叔伯爺爺得食道癌死了。

如今,每年美國國慶日,紐約都會有吃熱狗大賽。日本人小林覺拿過好多次冠軍。日本最早的一次「大食大會」是在文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7年,日本江戶有個「萬八樓」酒屋,主人萬屋八郎舉辦過一次「大食大會」,冠軍是來自三河島的三右衛門,四十一歲,吃了六十八碗米飯,佐以醬油三百六十毫升,亞軍是來自淺草的和泉屋吉藏,七十三歲,就著五把辣椒,吃下去五十四碗米飯。日本人吃飯的器皿較小,但五六十碗米飯也夠多了。那是二百年前,日本食用的大米還是只經過一次脫殼工序的糙米,顏色為棕黃色,這種「玄米」仍有一層皮層組織,煮的時間較長,口感肯定不如現在精加工的白米。

大概是上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童話,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裡面有這樣一段描寫:「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擺著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裡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裡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如果說美食文學要讓你流口水,要激發你對美食的想像,《賣火柴的小女孩》做到了,我那時吃過燒雞,但不知道蘋果和鵝一起烤了會是什麼滋味。老師在講解這課課文時,希望我們對那個悲慘的小女孩抱有同情心,我的同情心沒多少,那隻烤鵝在我的頭腦中不住地盤旋。雪白桌布,盤子,刀叉,烤鵝肚子裡填著蘋果,這一切都迥異於我慣常的美食想像——八仙桌、燉肉、肘子、帶魚、烙餅,即便是相聲《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裡都沒有這道菜。

早年間,我家裡有一臺「熊貓牌」收音機,方方正正,像一塊磚頭,有金屬的質感。邊角的黑漆磨掉之後,露出白色的塑料。這臺收音機經歷風霜歲月,出了毛病,總是以最大音量播放。我就是從這臺收音機裡聽到了劉寶瑞先生說的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

《珍珠翡翠白玉湯》這個故事,講的是朱元璋,和元兵打了一仗,逃出京城,一人一騎,又累又餓,在一座破廟前暈倒。恰好兩個乞丐寄居廟中,就把朱元璋救起來。兩個乞丐給朱元璋做了一碗湯,用的原料是白菜、餿豆腐和剩米飯,朱元璋喝了這碗湯,恢復了元氣,就問這湯叫什麼名字。乞丐說,這是珍珠翡翠白玉湯。後來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膩了,就想起了這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傳令天下,找到那兩位乞丐,請他們到御膳房,做了好幾桶珍珠翡翠白玉湯,大宴群臣。

劉寶瑞這段錄音中有現場觀眾,時不時發出笑聲,他們聽了這段相聲肯定特別開心,他們喝過珍珠翡翠白玉湯嗎?他們挨過餓嗎?他們吃過什麼山珍海味?我那時還想像不出,一個人當了皇帝,能吃到什麼好東西,大概能買好多松仁小肚。我不明白朱元璋為什麼對這樣一鍋湯有那麼深的感情。我知道這個故事中有訓誡意味,朱元璋覺得這湯好喝,大臣們未必喜歡,一個人的珍饈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朱元璋窮的時候喜歡喝珍珠翡翠白玉湯,當了皇帝就不喜歡了。但是,一個故事,只聽其中有什麼訓誡,那就沒什麼意思了。

不妨想像一下,《珍珠翡翠白玉湯》是電視裡的一檔美食節目,一個穿白色廚師服戴白色廚師帽的胖師傅說:「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海御膳房的常先弟,今天我來給大家做一鍋珍珠翡翠白玉湯。」他一指旁邊同樣穿白色廚師服戴白色廚師帽的助手:「這是豐澤園的來師傅,他和我一起做這鍋湯。」兩人置身於一間亮堂的廚房,灶具廚具都泛著銀光,常先弟說:「我們先取白菜葉,不用刀,撕吧撕吧弄碎了就行,再取一塊豆腐,處理豆腐的關鍵一步是把豆腐放到陽光下暴曬,這個步驟要掌握好火候,要讓豆腐發餿,又不能太餿了,時常聞著點兒。」助手端來一個大盆,裡面裝著豆腐,常先弟聞了聞,點了點頭。然後開始翻檢剩米飯,剩米飯有的焦糊,有的粘稠,常先弟把幾顆米粒放到嘴裡咀嚼,意味深長地點頭:「剩米飯有不同的口感,我們要手抓剩米飯,讓米粒更有彈性。」他把手伸到鍋裡,反覆揉搓摔打剩飯,手背上沾滿了米粒。助手坐上了鍋,雙手肅立,常師傅開始做珍珠翡翠白玉湯。屏幕上不斷出現字幕,提示操作技巧。我承認,我很多年以後才在電視上看到美食節目,我不可能在聽收音機的時候就想像出這些畫面,但珍珠翡翠白玉湯的確激發了我的想像力。

我從那臺收音機裡還聽過兩個故事,一個叫《一塊牛排》。先是一個義正言辭的女聲做簡單介紹——各位聽眾,請聽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一塊牛排》,傑克·倫敦出生於美國破產農戶家庭,從小就當童工,他親身經歷過資本家的剝削,痛恨資本主義制度。朗誦者是一個低沉的男聲,講一個叫湯姆的拳擊手,上了歲數,要打一場比賽。他在家裡吃晚飯,用一塊麵包沾著肉汁吃,兩個孩子早早上床睡覺,根本就沒吃晚飯。拳擊手湯姆吃了麵包還不滿意,他問妻子——難道我吃不到一塊牛排嗎?他去打拳,贏了就可以得到三十塊錢,可他沒有力氣。他本可以給對手致命一擊,只要吃下去一塊牛排,他就能揮出一記重拳。我聽了這個小說,就記下有一種神奇的食品,吃了就有力氣,吃了就能打倒別人,那東西叫牛排。我還知道,有一個地方,叫資本主義世界,有人有錢,有人沒錢。沒錢的人想吃牛排,牛排放在高高的玻璃柜子裡,有一個高大的服務員冷冷地站在一旁。牛排放在高級餐廳的桌上,冒著熱氣,餐廳門口有兩個石頭獅子,你要想進去吃牛排,石頭獅子就變成活的,把你撲倒。在當年的語境下,這個故事是要教育人民,看清楚資本主義的殘酷,但很不幸,我看清了全部世界的殘酷。


我在收音機裡聽到的另一個故事叫《西西里檸檬》,朗誦者是一個男聲,卻可以根據角色不同轉換成一個類似女人的聲音。男聲是長笛手密庫喬,女聲叫苔萊季娜,兩個人本已訂婚,可苔萊季娜要進城去當歌唱家,五年之後,苔萊季娜成了一個著名歌唱家,進入上流社會,有一棟大房子,天天搞聚會。密庫喬從鄉下到城裡去看望苔萊季娜,卻不能進入正在舉行社交活動的大客廳,他被女傭人帶到了廚房,留下了家鄉的特產西西里檸檬。這個故事好像是配樂朗誦,結尾處有一陣悽慘的長笛,這個故事在我不知道檸檬為何物的時候就把檸檬的味道傳遞給我了,那是酸的,酸楚的。讓我心酸的是一個男子的絕望的愛情。作者安慰我們說,底層的男男女女保持了淳樸的本色,而走入上流社會的苔萊季娜卻墮落了。我不太理解的是,上流社會明明是上升了,為什麼在道德層面上卻是墮落的呢?長笛手密庫喬呆在廚房裡,能聽到客廳裡紅男綠女談笑的聲音,他難道不想去客廳看看嗎?上流社會是什麼樣子呢?除了檸檬,他們還吃什麼?

回到四年前的鬥牛犬餐廳,那一晚,餐廳中還有一位客人,巴薩教父克魯伊夫。我認出他之後就激動不已,侍者明察秋毫,告訴我們,少安毋躁,我們能得到克魯伊夫的籤名。我們吃甜點的時候移步戶外,夜空下傳來陣陣海浪聲,涼風習習,甜點也有好幾道。正吃著巧克力,克魯伊夫走來,和中國客人打招呼。我趕緊過去跟他合影,告訴他,我十歲開始看足球,知道的第一個大球星就是您老人家。合影完畢,侍者送來一份「就餐證明」,那是當晚的菜單,有編號,證明我是那一年第7008號客人。我請大廚阿德裡亞在菜單上簽名,鄭重其事地收好。我知道,我到鬥牛犬吃飯,是去工作,要寫出來給別人看。克魯伊夫才是真正的客人,他到那裡是去吃飯的。我們離開餐廳的時候,克魯伊夫還吃著他的巧克力。一位侍者站在一株盆栽植物旁邊,將他那一桌與其他客人隔開。

克魯伊夫出生於1947年,父母是阿姆斯特丹賣水果、蔬菜的小商販,生活艱辛。他12歲的時候,父親約翰因病去世,母親在阿賈克斯俱樂部當勤雜工,克魯伊夫跟著媽媽一起上班,看阿賈克斯隊訓練,發誓要當一個職業球員。他自小就營養不良,雙腿瘦得如同兩根筷子,成名之後也身形單薄,但動作靈巧,被喻為荷蘭飛人。他幫助荷蘭隊成為世界頂尖球隊,執教後,奠定巴薩的根基。簡單來說,他是一個貧窮的輟學的孩子,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躋身於上流社會。他可以算是苔萊季娜客廳中的客人。

我不是要介紹克魯伊夫的生平,我想說的是,三十年來,我們一直在重複這樣的故事——每個人都拼搏向上,努力過上好日子,以期「吃香的喝辣的」。有一位哲學家寫過一本《壞世界研究》,其一,人人都想過好日子,其二,資源有限。這兩個條件同時存在,我們必然處在一個壞世界當中。三十年來,我們時時感謝上蒼,活在了一個好的時代,可以野蠻而自由地競爭,不像以往那樣被永久地置身於被壓迫狀態中,我們不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壞世界,因為我們知道一個更壞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吃飽了之後,不會有任何愧疚,也不覺得自己虧欠了什麼。我們聽任自己的卑微,才過得心安理得。

英國作家C.S.劉易斯在《魔鬼家書》中說,過去100年,魔鬼在歐洲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讓人類在貪食問題上做到了問心無愧,人們將暴飲暴食的饕餮之罪,變成了貪戀珍饈美味的生活品味,沒有一個人會因為嘴饞而感到良心不安。這項偉業在中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我們回憶過去的苦日子,為了給今天的富足調味,我們害怕原料變質醃製燻制的食材變成了「舌尖上的中國」,我們津津樂道高級美食的傳統,渾然不覺這裡同類相食的殘酷。


苗煒小說集《麵包會有的》

「麵包會有的」,這是電影《列寧在1918年》的臺詞,革命戰士瓦西裡安慰自己餓得半死的妻子時說,「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看這個電影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等不到共產主義,也不打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但我相信以賽亞·伯林所說的——如果我們能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者食飽衣暖,擴展個人自由,抗拒不公,創造一個有尊嚴社會的最低條件,如果我們抱有一點點寬容,建立一點點法治和社會平等——這就是非常巨大的進步了。

這個想法也會在杯觥交錯中被遺忘。

——原發於「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授權轉載


中篇小說《麵包會有的》,作者苗煒,原發《人民文學》,《小說月報》2015年第7期選載



中篇小說專號


地鎖__梁曉聲

(選自《十月》2015年第2期)

古時候那頭驢__楊少衡

(選自《芒種》2015年第4期)

月亮的顏色__曹軍慶

(選自《花城》2015年第3期)

無比荼蘼__於曉丹

(選自《中國作家》2015年第5期)

奧數班1995__顏 歌

(選自《長江文藝》2015年第4期)

午夜的聲音__武 歆

(選自《星火》2015年第3期)

逃離__餘同友

(選自《陽光》2015年第3期)

尋找慈恩塔__鴻 琳

(選自《福建文學》2015年第4期)

狗奴__於昊燕

(選自《四川文學》2015年第4期)

死亡記號__王哲珠

(選自《延安文學》2015年第3期)

熊坑__李國彬

(選自《啄木鳥》2015年第4期)

綁架犯和他的女兒__海 潮

(選自《雨花》2015年第5期)

陪席__修祥明

(選自《時代文學》2015年第3期)

《小說月報》2015年增刊3期中篇小說專號,2015年7月出刊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2015年起每期定價10元,郵局訂閱價8元;《小說月報》增刊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郵局訂閱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訂閱可諮詢所在地郵局(所),網上訂閱可至郵政報刊訂閱網(http://bk.11185.cn)、雜誌鋪網店(http://www.zazhipu.com)、當當網(http://www.dangdang.com)或百花文藝出版社淘寶店(http://baihuawenyi.taobao.com)。


小說月報微信 刊物最新動態,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創作感言,讀者閱讀心得,文壇潮流脈動,隨時隨地向您報告。

相關焦點

  • 【英文歌曲】Better In Time——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Oh yeaah(It'll all get better in time)(一切都會好起來)And even though I really love you 儘管我是真的愛你I'm gonna smile 我會微笑cause I deserve to 因為我值得Oooh(It'll all get better in time) oooh (一切都會好起來
  • 「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這句話誰說的?答案太意外
    「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這句話,其實,最初是俄國人說的。俄國人管麵包叫「大列巴」,他們傳統的大列巴特別誇張,個頭差不多有籃球那麼大,一個就有一兩公斤重。100年前,那時蘇聯人平均每天要食用1公斤麵包,特別到了冬天,當地寒冷的氣候讓人們對熱量有了更迫切的需求,於是,大列巴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品。在電影《列寧在1918》裡有一句臺詞:「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似乎是這句被廣為引用名言的最早出處。
  • 《黑暗天使》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我焦躁起來。不,我不焦躁。我害怕。我是怕我母親的,潛意識裡認為她會傷害我。我也會傷害她。我因這份恐懼不耐煩起來。想在母親激起我下一波恐懼之前殺了她。殺了她,殺了她,殺了她殺了她殺了她……就像之前的每一次一樣,一切都歸於沉默。但是我不能確定下一次我會怎麼做。在萌生殺了母親這個念頭之後我就想到了Mary Ann。她殺第一任丈夫時可能心裡是滿滿的不耐煩吧。
  • 麵包總會有的,然而口味也會跟著變化的
    我打小就特別喜歡吃麵包,當時流行的是一種老式的麵包,那種麵包好像是五毛錢一個吧!當時由於家庭條件不允許,根本都吃不起,所以就十分饞這個。長大以後這種老式的麵包逐漸的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是偶爾也會吃到一兩次,仍舊對它的味道念念不忘。
  • 麵包會有的,蛋糕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眾所周知,迄今為止,怪盜團做的一切VLOG,無論是PGC還是UGC級別的,幾乎就沒有花過錢——準確地說,累計可能花過兩三百塊錢。而且,現在樂意幫團長做視頻的朋友全是主動免費的,團長打著「預算不足」的幌子要砍掉VLOG項目,是可忍孰不可忍!對於上述朋友的指正,團長表示完全正確,也深感羞愧。眾所周知,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今晚的生日蛋糕也會有的;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仗要一個一個的打。
  • 文革中結緣的患難夫妻,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2018年《靈與肉》經典作品再現,由於童年的濾鏡原因,我個人其實會更偏向於《牧馬人》。其實這不就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對國家的愛嗎?即使在平時沒什麼感覺,但是國家發生了什麼,每一位中華兒女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國家經歷的傷痛太多,我們不會忘本,只因我們是中國人。
  • 我們堅信,當茉莉花開放的時候,一切都會好起來
    (原標題:我們堅信,當茉莉花開放的時候,一切都會好起來)
  • 「夜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聽,ID:yetingfm】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位聽友說,時常會覺得自己變了,變得對自己過分苛刻,變得沒有那麼容易感動,明明該做的都做了,該爭取也得到了,生活被很多事情所填滿,內心卻依舊會感到不安
  • 當你負債纍纍時,別急,別怕,勇敢面對,一切都會好起來
    當你強大,你會發現,曾經的那些困難和坎坷,已經變成了你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最寶貴的財富,是它們讓你快速地成長起來,走向成熟。所以,當你負債纍纍時,別急,別怕,勇敢面對,一切都會好起來。雖然這個起點有點低,但只要穩住了,那以後的每一步都是前進。可一旦你急,穩不住,你很可能會跌入更深的低谷,甚至再也難以翻身。做人要懂得,面對負債纍纍的處境,急沒用,穩住才是王道。而且,我認為,人生就應該求穩,然後在穩中前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踏實,活得安心。
  •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即使不是在今天,總有一天會的
    1、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即使不是在今天,總有一天會的。忍不了痛苦,就見不到幸福。追求是一種目標,是一種理想,還能是一種永遠無法實現的幻想,追求無所謂高低貴賤。人生何曾沒有過理想、沒有過幻想?不管理想、幻想能否實現否,生活不能沒有目標,不能沒有追求。星期六,早上開心快樂!
  • 親愛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有些事一開始並不如意彷徨、混亂與迷茫一起湧上心頭就像2020年的最初生活的節奏一夜之間被打亂然而總有些人始終充滿堅定的信念就像黑暗中的一盞盞明燈隨時準備著為周圍的人點亮希望76天後「武漢快點好起來,快點好起來……」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
  • 武漢市礄口區公安分局民警劉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口罩用完了嗎?消毒水還夠不夠?還需不需要溫度計?」現在劉健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詢問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六家砦村消毒用品的使用情況。劉健今年52歲,是武漢市礄口區公安分局民警,2019年被派往六家砦村做駐村扶貧幹部。
  • 生活本不易,大家都在努力,你,別放棄自己!努力奮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北京漁美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如果遇到了風雨,你會感到冷嗎?如果總是離希望很遠,你會覺得累嗎?在漫漫長夜的煎熬裡,你哭過嗎?地鐵上,一個上班族小哥,一邊大口啃著麵包,一邊強忍著委屈,眼淚似乎要奪眶而出。▼
  • 當你抑鬱了,去做這些事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王斌如今三十多歲,被同事背叛,現在是事業的低谷期,就在這個時候,妻子還和自己鬧矛盾,覺得王斌不管孩子,更不管這個家,於是說了能過就過,不能過就離的話。那段時間的王斌,就像一個炸藥桶,誰點都能著,只是脾氣越暴,事情越糟。讓王斌最為崩潰的一件事,是孩子生了病。妻子一個人照顧不過來,王斌只好放下手頭工作去照顧,在兒子鬧著要吃豆腐腦的那一刻,王斌有點忍不住,衝出了病房,靜靜地坐在樓道上。其實王斌那個時候什麼也沒想,甚至希望自己什麼也想不到,覺得自己好像是多餘的人,又不多餘。
  • 《春暖花開》2020,等春來了,雪化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春暖花開》2020,等春來了,雪化了,一切都會好起來~朗誦:姜林杉《春暖花開》作者:梁芒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願意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紅葉我給你整個楓林和雲彩如果你要一個微笑我敞開火熱的胸懷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來春暖花開這是我的世界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噴發的愛風兒吹來是我和天空的對白其實幸福一直與我們同在如果你要一個微笑我敞開火熱的胸懷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來
  • 被封殺影帝凱文史派西:一切都會好起來!有路可走的!
    被封殺影帝凱文史派西:一切都會好起來!有路可走的! 自20開始每年的聖誕,因性醜聞被好萊塢「封殺」的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都會發一支短視頻,向外界傳達一些東西。今年的視頻如期而至,他表達的內容不再神神叨叨,而是簡單的祝福,甚至有點治癒。
  • 2020最後一個月,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剛入社會就忙著成家立業,什麼都想要趕在別人的前面。可你問過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記得曾看過的一個英國紀錄片《7up》,它詳細記錄了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也記載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這群同齡的孩子們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成長環境不同。
  • 烘焙圈子:麵包會有的--還有好多麵包或許你還不知道!
    但我很喜歡那句蘇聯電影《列寧1918》裡廣為流傳的話,「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麵包會有的,這真是世界上安慰人最溫暖的話了。這是列寧的衛士瓦西裡到鄉下徵調土豆前,安慰餓得半死的妻子的話。妻子把家裡僅有的一塊麵包悄悄放進瓦西裡的口袋,和妻子擁別時,瓦西裡又偷偷把麵包放在桌子上,很感人。波羅金諾黑麵包很有營養,易消化,做麵包的酵母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生物酶。
  • 人生,心寬一點,一切都會好的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途,在這一場旅途中,會遇到很多事,也會經歷很多後才會真正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中間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性,讓我們措手不及。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坎坷,只是,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勇敢的面對,不去逃避,前方便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 林俊傑《Always on line》英文版 | 就像母親說的那樣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首林俊傑的《always online》,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這首歌也有英文版演唱,《Cries in a distance》,遠方傳來的哭泣中文版的《Always on line》講述的是愛情,而這首歌反映的是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實行的非人道生活,集中營裡的人每隔一段時間會被德國士兵抓出去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