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人類文明伊始時,服裝的唯一作用是避寒,而等到禮樂建立後,服飾講究也成為了「禮」的一部分,象徵著社會階層與制度的穩固。漢服文化由此而來。
01
漢服的華美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先秦時期的曲裾深衣襟裾隨身體纏繞,把中華女子的內涵美彰顯無遺,也是最能反映女子氣質的服飾;秦漢時期的褒衣廣袖把女子體態舒展出來,圓袂契合天圓,廣袖凸顯雍容華貴、莊重典雅和飄逸靈動……只可惜清軍入關後,在宮廷和民間大力推行滿清文化,原本典雅優美的漢服也被滿清的旗服所取代,漢服就此式微。
清末民初,中國又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嚴重衝擊,漢服文化幾乎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山裝、旗袍、西裝等服飾。而起源於中國服飾的日本和服和韓國韓服都被本國人民良好地保存下來,身為源頭的中國漢服卻再也進入不了主流視線,正如上層社會中原本溫潤如玉、謙和有禮的東方式貴族文化如今也被拿腔作調的西方式貴族文化所取代,實在可悲可嘆。
所幸如今漢服文化被年輕一代拾起,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於是一股漢服復興的風潮也在國內悄然興起。今天要講的這位來自西安的少年金少白,正是力推漢服復興的典型人物,他因喜愛、痴迷漢服,不惜耗費十萬巨資購買,還為此蓄起及腰秀髮。不過他這一行為卻引起了眾議,認為他這是浪費錢,對此網友則表示,做自己就好。
02
也許是從小就受到西安這座文化古都的影響,金少白從年幼時起就十分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時更是與漢服結下不解之緣。那時這位少年十分酷愛古詩詞,常常參加學校裡舉辦的詩歌演講比賽,而比賽道具中就要用到漢服,因此金少白在網上查閱了不少相關資料。出乎意料的是,金少白在看到漢服的第一眼就被其華美所深深吸引住了,漢服的設計和色調讓金少白十分著迷。為此金少白繼續在網上查找漢服的資料,不知不覺間,漢服在金少白的心底已經埋下了深深的影子。
進入大學後,原本一心一意奮戰高考的學習生涯終於結束了,金少白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終於能夠更深入了解與接觸漢服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壓抑,這種喜愛爆發出來後讓金少白到了如痴如狂的境地。大學裡有專門的漢服社團,其中聚集了喜歡漢服文化的同學們。其實漢服的價格不菲,好在金少白的父母名下擁有多處房產,只靠收租金就是很大一筆收入,因此「租二代」金少白有足夠的本錢支持他的興趣。
隨著研究的深入,金少白認為漢服是他人生的全部意義,想要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漢服文化的研究和推行中。因為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都有蓄髮的習慣,一頭飄逸的長髮搭配上漢服十分美觀,所以金少白也就學習古人開始蓄髮。這種另類的造型在今人看來很是古怪,不過好在標新立異的人實在不少,人們也沒有太過在意,而金少白對人們好奇的目光則是完全無視,他眼裡只有漢服。因為要打理長發,他每次梳洗都要花一小時之久,但同樣樂此不疲。
金少白大學畢業後,在西安的一家新媒體從事編輯和策劃工作,但這份工作他很快就放棄了,因為與他喜愛的漢服毫無關係。他想要找一份能與興趣愛好相契合的工作。於是,金少白開始從事樂器培訓教學、策劃,並且參加文化沙龍,分享所學禮儀知識。金少白的衣櫃裡有超過30套漢服,為此金少白已經花了超過10萬元,而另一個房間中,擺放著許多笛子,而為了能夠妥善保養這些笛子,金少白買了一個24小時工作的加溫器。
許多人以為金少白完全是在啃老。其實不然,他靠吹笛子就賺了不少錢,還在大學期間多次參加傳統文化相關的商演活動,相比其他同學,金少白更早實現了自立。所以畢業後金少白日常支出和在興趣上的花銷幾乎都是自掏腰包,還常常自費帶父母外出旅遊,這對一個23歲的年輕人而言殊為不易。
結語
人各有志,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走官道或者商途,也不是每個人都只有一種成功的活法。如金少白這樣能夠兼顧興趣愛好的同時賺錢養家,又過得瀟灑自在,是值得社會肯定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這樣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
參考資料:
《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