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疫情」,最近還有一個沒完沒了、反反覆覆的詞語總是出現在糟心的熱搜榜上,那就是「性侵」。
最近頻繁爆出未成年女孩遭到性侵的新聞,從學校到公司、從韓國娛樂圈到美國好萊塢,各行各業的性侵風波層出不窮。
施暴者有外表光鮮的高管法務、人模人樣的教師、甚至是叔叔、表哥、親生父親…
就在前不久,曾陷入性侵醜聞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再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他的影片一邊拿下各類大獎, 一邊又受到各界差評抵制——
《我控訴》J'accuse!
關於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並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他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一位曾經創作出《水中刀》、《苦月亮》、《鋼琴家》等璀璨作品的電影天才,但同時也是40多年前被指控性侵未成年少女的惡魔。
他的藝術成就有多令人熱愛,他的罪孽就有多遭人痛恨。
曾經,梅姨(梅麗爾·斯特裡普)因為《鋼琴家》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起身為無法到場的波蘭斯基鼓掌;09年,當他被警方收押時,王家衛、阿莫多瓦等百位影人曾聯名聲援,提出釋放波蘭斯基的訴求。
而如今,威尼斯電影節評審主席聲稱波蘭斯基的作品出現會令她不適;阿黛拉·哈內爾(《燃燒女子的肖像》女主)在凱撒獎頒獎現場抗議,退場後高喊「戀童癖幹得好!」,眾多電影協會和影迷也紛紛抵制他的作品。
儘管這些年對波蘭斯基的抵制和謾罵從未停止,但《我控訴》依然頂著輿論聲浪斬獲威尼斯評審團大獎、費比西獎最佳影片、凱撒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這些榮譽也佐證了作為電影本身,《我控訴》具有難以掩蓋的光芒。
面對各界對這部電影的怒懟和抵制,我們不妨先了解《我控訴》說了什麼,我們要批判的又是什麼?
這部影片改編自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在當時激烈的反猶主義浪潮之下,權力機關僅憑相似的筆跡,在沒有依照正常訴訟流程的情況下,就判定猶太軍官德雷福斯為間諜,德雷福斯被當眾扯下軍裝,流放到魔鬼島終身監禁。
但隨後,新調任接管情報部門的皮卡爾上校在調查一起間諜案中意外發現德雷福斯事件存在很多疑點。
而且他接任情報局之後,也發現情報局上上下下是多麼的腐朽不堪:
老局長因感染梅毒病入膏肓,這才由皮卡爾「臨危受命」;
該站崗值班的門衛任何時候都在睡覺;
本該在外調查的線人們卻聚在辦公室裡打牌;
就連衛生都沒人認真打掃,整棟樓都充斥著下水道的味道,扶梯上面滿是灰塵,窗戶壞了也沒人管……
他想要進一步調查德雷福斯事件,卻遭到了全局反猶同事們明裡暗裡的阻撓。
儘管他也不待見猶太人,但他並不認定德雷福斯有罪,因為軍隊情報仍被洩露。
皮卡爾夜以繼日找到各種證據,當他帶著真正叛國者的筆跡文件要求重審案件時,卻得到上將憤怒的拒絕「人們會質疑我們為什麼犯這種錯,這會讓我們很難堪!」
軍隊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國家更不可能冤枉好人!
當時法國「反猶」嚴重,民眾燒報紙、砸玻璃也要反對案件重審,對他們來說,猶太人就是「天生的叛徒」。公眾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真相。
官場老油條們更是不在乎猶太人的死活,為了不承擔責任,甚至可以作偽證。
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可出於對軍隊真正的忠誠,皮卡爾決定死磕到底!
不斷上訴,不斷失敗,但這數十年,他依然選擇以卵擊石,挖掘真相。他冒險參與支持德雷福斯秘密會議,說出真相。
同在會議上的大文豪左拉親自撰文掀起輿論風暴。印滿「我控訴」的公開信一夜之間傳遍巴黎的大街小巷。
眼看輿論壓不住了,案件才不得不重審。這場牽涉到猶太種族問題與國內政治鬥爭的審判差點引起法國內戰。
為了阻撓他曝光真相,軍隊先是曝光他與有夫之婦通姦,搞臭他的名聲;
打發他上前線執行高危的自殺式任務;
抄他家、監控他、明裡暗裡給他使絆子,甚至囚禁他……
而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審判依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公正:
「反猶」的同僚故意作偽證、帶偏節奏;筆跡鑑定專家拿不出有效實錘,反倒顧左右而言他;
陪審團煽動情緒,評審的法官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故意放水;
這條正義之路太曲折,法庭上充斥著虛假和不公,法庭外,皮卡爾被激進人士攻擊,為德雷福斯辯護的律師慘遭槍殺……
直到後來參與作偽證的軍官畏罪自殺,案情才有轉機。漫長、曲折的等待之後,終於在1906年,德雷福斯被無罪釋放,徹底洗刷冤屈。
一場跨越19年的冤案,牽扯2個人遭受數十年的壓制與不公。
在一切恢復正常之後,皮卡爾終於和德雷福斯見了面。
偌大的辦公室裡只有他們兩人,此時的皮卡爾早已身居高位,而德雷福斯卻還是當年的小兵。
當德雷福斯提出想要補足軍銜資歷時,皮卡爾面無表情地拒絕了他。
正義被剝奪時人盡皆知,想要討回正義卻無人知曉。
公平在不同語境下往往難有絕對標準,道德在不同時代往往難有正確的標杆。
十多年前,波蘭斯基在瑞士被警方逮捕,歐洲多位政要和文化界名人都聲援波蘭斯基;
而這些年隨著#me too#運動的不斷興起,那些曾經力挺他的人們都紛紛與他劃清界限。
其實從近幾年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名單裡不難看出,「政治正確」越來越成為評判電影好壞的風向標。
《水形物語》、《月光男孩》、《綠皮書》、《寄生蟲》等作品的確因聚焦社會焦點而引發熱議,但電影作為大眾化的文化商品,過於向階級、性別、種族等「政治正確」議題靠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適。
波蘭斯基的性侵是無法辯駁的事實,但他的電影是否也要被貼上「強姦犯」的標籤?
「波蘭斯基:2020年最佳強姦犯獎"
我們無法知道這部作品究竟是不是波蘭斯基夾帶私貨的自我洗白,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作品的盲目差評一定會因為觀看作品本身而有所改觀;
但對波蘭斯基本人的指責和審判有生之年都不會停止!
歷史還給德雷福斯該有的真相,最終也會對波蘭斯基作出評判。至於該給這部電影打幾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