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2月26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譙玲玲)奮戰在抗疫一線,武漢市第一醫院90後男護士陳耀中在為患者精心護理的同時,也特別注重撫慰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靈。為此,他還將「爹爹加油」等寫在防護服的前胸處,以方便讓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看見。
陳耀中
2月26日上午8時許,結束從凌晨2點開始的工作,23歲的男護士陳耀中將迎來2天的休息。四班倒,6個小時一班,上4天休2天,是他自2月12日以來的工作節奏。陳耀中是湖北荊州人,2018年7月進入武漢市第一醫院,成為重症醫學科護士。科裡共有8名男護士,同事們平常都喊他「小兄弟」,他也是科室最年輕的黨員。
去年12月末,重症醫學科成立新冠肺炎隔離病區,「小兄弟」陳耀中穿上防護服跟著同事一起投入戰鬥,直至大年三十下夜班後開始自我隔離休整。2月11日,武漢市第一醫院被緊急徵用為新冠肺炎重症定點醫院,醫院連夜騰空整棟外科樓改建成隔離病房。2月12日,外科樓開始收治病人,陳耀中再次投入戰鬥。
隔離病房裡的護理工作可不少,要配藥、換藥、打針、抽血,需完成心電監測、核酸試紙檢測等輔助檢查,跟病人的密切接觸也非常頻繁。因為沒有護工和保潔,重症患者的生活護理需要護士來做,包括處理大小便、餵水、餵飯、洗口,幫有需要的患者打電話,以及適時的心理疏導。身為男護士,搬病人、為患者翻身、戴呼吸機等需要體力的活 ,得主動幫忙做。他因為做事麻溜,護理細心,贏得諸多患者的點讚。
「更多的工作跟平常差不多,只不過是穿上了厚重的防護裝備。」護理工作之外的那些東西,帶給陳耀中巨大的衝擊和快速的成長。疫情早期,他在ICU(重症監護室)護理過一位男性感染患者,僅管過一晚上,第二天就走了,不到40歲,患者的妻子也在住院治療。這是陳耀中面對的第一例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他說,以往,在ICU的重症患者,每天在規定的時間有親人可探視,如果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醫務人員也會通知家屬來看最後一眼,可新冠肺炎患者不同。為此,他為這名去世的患者傷心難過,當天晚上還做了惡夢,醒來後無法入睡。他叫醒出租房裡的同事,聊了好半天,他才稍稍平復心緒。
陳耀中把「爹爹加油」「奶奶加油」寫在防護服上
「內心確實挺煎熬的,有時候想想,自己其實沒那麼強大。」 正是這份同理心,令23歲的陳耀中格外重視從心理上撫慰患者。
陳耀中護理過一位70多歲的武漢爹爹,病情很重,上了呼吸機,不願意吃東西。他和同事一起跟家屬電話溝通,請他們寫些鼓勵的話送進來。患者的家屬因此送來了3張A4的紙,上面分別寫著很大的字:「爸爸,要多喝營養劑」、「我們其實一直都在你身邊」、「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老人不能講話,但看得懂這些字,當看到「老家的橙子打的橙汁」,他把那份橙汁都喝了。
更多的患者,要靠醫護去安慰和鼓勵。ICU最初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對老夫妻,爹爹病情相對輕一些,但情緒非常低落。有一天,爹爹凌晨1點多仍睡不著,心率呼吸變快,陳耀中理解爹爹的焦慮和恐懼,握住他的手開導:「爹爹,您要加油,您別怕,這個病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配合我們治療,就可以出去的。」當天晚上,他和同事輪流守在爹爹旁邊,有什麼需求立馬滿足,給爹爹安全感。爹爹有時候喜歡自己摘面罩,他也一直守護在旁,每次都為其戴好……
「爹爹加油」、「奶奶加油」,這是陳耀中後來在白色防護服的前胸處,用筆寫上的兩行字,以方便讓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看見。他說,新冠肺炎患者不少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間時常有焦慮恐懼心理,加上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多種基礎疾病,尤其需要醫護人員在精心治療護理之餘,也進行心靈撫慰。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保持良好心態,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早日康復出院。
在抗疫一線工作的這段時間,也讓陳耀中更多地去思考護士這份職業,而珍惜和陪伴家人的願望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烈。上抗疫一線的事,他在電話中跟爸媽講了,爸媽表示理解和支持,提醒他做好防護。疫情結束,陳耀中說,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找幾天時間回荊州老家陪陪爸媽,「上班一年多來,一直都在倒班,沒有固定的周末,很少回家陪伴爸媽。」
兩天前,陳耀中所在的19樓病區有5位患者治癒出院,其中有他護理過的患者。他和同事將出院的患者們送至樓下,每一位都一再表示感謝,這讓他很感動。陳耀中表示,儘管工作辛苦,但看到患者們治癒出院,就是他和同事們最開心和滿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