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試著打開百度搜索欄,輸入「中國校服」四個字,會出現了↓
毫無例外每年一到特定的時間點,「校服」都會被人吐槽成翔,大火一把。雖然大部分鍵盤俠早已過了穿校服的年紀,但是出於對未來祖國的花果們的心疼依舊在堅守在抵抗「肥」「寬」「醜」校服的戰線上。
更讓人吐血的是,70年代校服長這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校服還長這樣。不知道下面的中國校服全家福裡有沒有一身剛好是你穿過的。
除了size之外沒有任何男女區別的肥大運動套裝,既不舒適也稱不上得體。早些年BBC做過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在談及校服時坦言這種肥大的校服「模糊了男女兩性特徵,部分教育管理者對女性身體和性的恐懼,更是審美上的粗鄙。」
Q:中國校服真的一直這麼醜嗎?
A: 並沒有。
如果要追溯我國的校服根源,那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了。辛亥革命之後,整個國家政治動蕩。為了消除部分學生因為家庭貧富差距帶來的自卑心理與優越感,一些學校開始實行校服制度。放在當時來看,這種統一的制服制度打破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思想枷鎖,絕對稱得上是創舉,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中式的上衣,西式的擺裙,長筒襪子,黑色漆皮鞋。很好看有木有!
▲1916年北京培華女子中學校服,右一為12歲的林微因
▲1920年東南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院校服
▲1930年的女中學生
▲40年代的女學生大多穿著改良的新式旗袍
▲六七十年代全國上下「一片綠」,學生也不例外。
▲八九十年代校服重出江湖,款式多為藍白色上衣,配上紅領巾。
然而,21世紀飛速發展的政治經濟並沒有捎帶上校服一起走上高逼格的道路,它變成了這個樣子
▲米歇爾訪華時北師大附中學生所穿校服被網友炮轟「醜斃了」
其實這些年校服改革早就已經鬧的沸沸揚揚了。但是家長們作為運動服式的校服的頭號粉絲堅持認為穿的難看點孩子大概就不會「早戀」了。大臉醬只能無奈科普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並發生戀愛行為是生理和心理髮育的必然結果,跟你穿的難不難看真的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
即便是前段時間走紅的「最美校服女生」,好看的也只是女生已,不要告訴我你真的覺得這種上下幾乎快要融為一體、畫風特別適合蹲在牆角擦鼻涕的套裝有好看到哪裡去。
▲最美校服女生
有一種校服叫做」別人的校服「不比較哪來的進步,痛哭流涕介紹別人的校服。
韓國人對於美的追求我就不廢話了。如果講到校服毫不誇張的說韓國高中生在擇校時,校服好不好看也是一大重要標準。畢竟是要穿整整三年時間,何況十來歲的姑娘正是愛美的好年紀。
韓國部分高校的校服是學生自己投票選擇的,從品牌到款式到面料學生都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比如韓國最有名的四大校服品牌——SMART、 skoolooks、IVYCLUB以及ELITE。每個品牌都會籤約相應的藝人會偶像團體作為品牌代言人。
▲SMART宣傳海報
▲skoolooks2015年的官方網頁
▲ELITE2015官網首頁
▲IVYCLUB2015選擇了EXO為品牌代言人,圖為宣傳手冊
而在日本,老早就畢業了還穿著校服的出門的妹子到處都是。水手服、百褶裙、長筒棉襪、圓筒皮鞋這一日本校服的典型樣式早就最為一種「軟實力」輸出到了世界各地的服裝文化裡。
日本人把水手服賣到了世界各地,但其實一開始水手服卻只是英國海軍的軍服。二戰期間作為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英軍把水手服穿到了世界各地。恰逢明治維新期間,當時日本人滿腦子想著國富民強,這種帶有軍隊色彩的服飾與當時的尚武意識不謀而合,自然地被引入了校園。當時的男生校服樣式參照了陸軍的無扣紐扣式的軍服,女生因為沒有對應的女兵軍裝樣式對應的採用了海軍的水手軍服。日式校服對日本流行文化的推助作用不容小噓,早就已經隨著《美少女戰士》《網球王子》在人們的青春回憶裡紮根,隨著日本動漫產業融入日本文化的血液裡。到這裡,校服已經不單單是校服而已了。
▲日本校服男女基本款式
▲穿著水手服的日本女學生
另外,日本的小學生制服也很值得一看。
▲日本小學生日常
都說教育應該從娘胎抓起,那審美就應該從娃娃抓起。校服的受眾群之廣也決定了的一個民族的整體審美水準,所以理應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的更新換代。校服大可以時尚化,品牌化,個性化。
相較而言,我想我們更缺乏的是一個完善的校服體系。目前中國全國中小學總人數在2~3億左右,這個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算來有近千億的行業產值。但好像被遺忘在某個灰色角落,更沒有全面的產業鏈,幾十年不變。從中可能有某些潛在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果說校服是一片被普遍忽略的銷售熱土讓做生意人無從下手。那麼在搞時尚的看來,校服簡直是中國審美的悲劇。
最後放上一張圖代表我此刻的心情。
註:圖片來自網際網路,未作商業用途。轉載請原文署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