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之前,咱們得先確定一下大家對這類產品的理解是不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其實就沒有看下去的必要了,你看完下面這段後,就可以關了,如果覺得有道理,那麼後面的內容才對你有幫助。
【核心觀點】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出發點是方便,而使用場景更偏向於室外,所以有一些必要指標就會成為評測或選購時的必選項,如:佩戴舒適度、續航、外觀、體積、音頻體驗(不包括音質,但包括降噪、風噪、底噪等)。
至於音質,本身藍牙耳機就很難在便宜的價格裡把音質做好,所以只要做到均衡,或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差」就是藍牙耳機音質的保底,也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至於音頻享受,1000元以上去找找吧。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觀點和你想的差不多,那麼接著往下看,如果相反,就直接關掉文章。
【正文開始】
目前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市場非常亂,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耳機大廠出的這類產品並不多,基本上就是1、2個型號,然後根據這個型號的銷量去選擇在這個基礎上加降噪,漲價一波再賣。
而真無線藍牙耳機也有幾種賣點傾向,這是你在購買之前要思考的問題,因為它決定了你需要花多少錢。
體驗派,這類耳機的價格是偏貴的,如:AirPods Pro、索尼WF-1000XM3 、三星Galaxy Buds Live。一般情況下預算這麼高的人也不會太糾結,基本上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降噪派,很多人都認為有降噪的耳機就比不支持的好,這是很片面的邏輯,首先你得知道自己是不是需要降噪,如果不需要,把這些錢用來買個不支持的耳機,或許得到的音質和其它體驗更好。
另外降噪也不是把所有聲音都給你屏蔽了,而是幫你去掉了一些持續性的噪音,如空調、火車、汽車等。問題是,降噪是個技術活兒,在屏蔽了聲音的同時,怎麼保留原本的音質,怎麼在開啟降噪的時候更舒服,這可不是隨便一個小廠可以做好的,甚至三星還專門為減低耳內壓力在硬體上動了刀。
入門小分隊,對於那些4、5百元以上的耳機來說,這個群體要的是便宜,便宜就是唯一要求。但在這個價位裡面,其實你都沒有任何要求它怎麼樣的能力,因為100元上下的藍牙耳機,只能給你一個賣點,並且其它地方甚至都沒辦法做到均衡,不差就算合格了。
遊戲黨,這波人唯一的要求就是延時要低,而這個要求其實是最好實現的,甚至100元的耳機都可以搞定,反而更貴的耳機在延時上做的並不夠好,這也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你想要好音質,但延時不行,你有了延時,音質又不行。
運動派,希望有一點音質,主要還是要帶著舒服,然後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別跑步的時候掉下來就行了,不過通常我會推薦運動派買項圈耳機。
那麼買藍牙耳機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呢?正如我上面說的,你得先搞清楚你是哪一派的,然後才能買到合適的耳機。
體驗派的人,我比較建議購買1000元以上的產品,並且儘量優先大品牌,如:索尼、Bose、beats等。如果你的手機是蘋果或是三星,也可以買他們自己的真無線,體驗也很不錯。
在千元價位的耳機基本上會影響你選擇的因素不是音質,而是它的附件價值,如:品牌、降噪體驗、互動性、以及顏值。
降噪派,是比較容易被誤導的群體,其實大多商務人士都在體驗派那邊,他們大多都是蘋果或索尼的降噪耳機用戶,近期也有一波華為FreeBuds Pro的加入了進來。
最亂的是300-600元這個價位,在這個價位裡的降噪耳機,很多都是糊弄事,把降噪做成了耳機的唯一賣點,然後再通過一些媒體誇大一下降噪質量,成功的把「有降噪」等於好耳機的邏輯推廣了出去。
其實你仔細思考一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降噪,在一些室外場景中,降噪是有安全隱患的,最多也就是在坐火車或是飛機的時候用一下。
而有些耳機廠商則把之前的一些入門型號拿回來改裝一下,加個降噪功能就能多賣100塊,音質還是原來的鬼樣子,只不過湊合加個降噪而已。
降噪是一種綜合優化,包括軟體調教、硬體結構的重新規劃、甚至晶片的升級等,很多產品完全就是糊弄事,騙一個是一個。如果你真的有很強的降噪需求,還是建議你買稍微貴一點的。
如果你想買一款200-400之間的藍牙耳機,那麼我個人比較建議你考慮FIIL和萬魔,這兩個品牌的耳機算不上優秀,但它們的大多數產品比較均衡,也就是音質不算差,延時也還表現不錯,基本不會太影響遊戲體驗。
FIIL的耳機需要挑型號,並不是所有都好用,比如FIIL CC外觀不錯,佩戴體驗也還挺好,但續航太短,3小時不過也夠了。還有就是CC的品控似乎不太好,我見過很多反應連接不行或是有一隻壞了的情況。
萬魔的耳機佩戴體驗要好於FIIL,硬體質量我個人感覺也要好於FIIL,只不過耳機樣子感覺一般,沒什麼新鮮感。小米有些耳機也是他們家代工的,你會發現,只要是他們家給小米代工的耳機,用起來就還都不錯。
QCY是個比較特殊的品牌,它的核心就是「便宜」,你要求它有多好的音質我覺得都多餘,想也想明白了,這麼點價格能有多好?但他家的耳機大多遊戲延時都很低,非常適合玩遊戲的人,或者是看直播、刷抖音這種休閒且不需要什麼音質的場景,買它最合適。
避坑關鍵:
不要迷信降噪是唯一賣點的耳機;
不要迷信3、4百的耳機可以達到1000塊的音質;
耳機雖玄學,但絕對一分價錢一分貨;
1000元以下,延時、續航、質量、舒適度是重點;
1000元以上,體驗、特色、品牌是重點;
不要相信手機廠商的話(如果他們有耳機);
選購關鍵詞:
如果你用的手機,這個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藍牙耳機,你可以優先考慮,但如果你需要品質,還是先從傳統耳機品牌裡面找,術業有專攻,何況是代工,甚至就是貼了個標。
手機廠商的耳機大多數都只對自己家的產品有好的優化,對非同品牌的手機支持會打折扣,與其買個某手機品牌的垃圾,還不如買個傳統品牌的耳機,至少通用性要更好。
擴展內容:
現在手機廠商已經把耳機的可玩性擴展到了生態領域,如:有些耳機支持雙設備連接,雙擊或單擊就可以回到上一次使用的設備。蘋果的耳機則有了更高的深度,包括同ID下的通用性和音頻體驗上的提升等。
降噪和非降噪其實就像轎車與SUV,沒有可比性,它只是不同用途而已,不存在誰比誰好這種情況。
無線充電是耳機賣高價的一個關鍵點,降噪也是。不過很快支持無線充電的耳機就會在300元以上的真無線耳機中普及,而1000元以上的產品仍然只會在體驗上慢慢迭代,目前也沒有什麼新鮮技術出來,但延時會做得更好,只不過需要等降噪這一波熱度完事之後再炒延時賣點。
至於推薦什麼耳機,這裡建議大家按我們上面提到的品牌去考慮,不要糾結某一個型號,多參考一下其它傳統品牌的耳機,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