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會經歷無數選擇,自然會犯很多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大錯不斷,小錯常有,人之常情。
但活得清楚的人卻知道,人生如棋局,不容兒戲,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人生在世,有這三種錯誤一定不能犯。
因為,這些錯誤常常讓人踏空人生,輕則受傷,重則傷筋動骨,甚至半生軌跡改變。
01
錯把平臺當本事
所謂「自知者明」,人第一要認清的是自己。
面對功勞,也一定要分得清平臺的影響力和自己的實力。
有才華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少,就是因為擁有了適合的平臺。
沒有平臺,英雄也會無用武之地。
平臺有多麼重要?
白巖松曾經開過這樣一個玩笑:
「把一條狗牽進中央電視臺,每天讓它在一套節目黃金時段中露幾分鐘臉,不出一個月,它就成了一條名狗。」
好的平臺往往放大一個人的能力,但利令智昏,很多人往往在背靠平臺資源閃閃發光的時候,忘記了因為誰才站在舞臺中央。
《喬家大院》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考場上賣花生的窮秀才孫茂才,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大商喬致庸。
當時的喬致庸正為自己的商業帝國尋求人才,孫茂才一番「鯤鵬」理論,為自己贏得了加入喬氏旗下的門票,自此以後,人生崛起。
隨著集團發展,喬致庸富甲天下,孫茂才也因為「功勞顯著」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人一旦有人捧,常常就失去了方向,於是各種膨脹也接踵而來。
自以為「功勞很大」的孫茂才,開始走偏,竟然動了想要謀奪東家財產的心,最後被喬致庸踢出家門。
孫茂才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離開喬致庸,自己什麼也不是。
他找到了喬致庸的對手達盛昌的崔掌柜,想要重新謀職。
他自信地說:「我能幫喬家成就大業,也能幫你賺到大錢。」
但他錯了,崔掌柜給他澆了一瓢冷水:
「孫茂才,你要清楚,不是你成就了喬家,而是喬家成就了你!
沒有喬家,你至今還是那個在考場上賣花生的窮秀才!」
太把自己當回事成了悲劇,孫茂才客死他鄉,連送終的人也沒有,結局悲慘。
這時候他才清醒:
平臺是平臺,你是你,背靠平臺的時候眾星捧月,離開了平臺,因為缺少聚光燈,再也不會發光。
做人最大的無知,是認不清所處的位置。
作家李尚龍說:
「別把平臺當作你的能力。
你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這是一個功利的世界,越是大的平臺,卻不缺人才加入。
真正聰明的人,知道位置是別人給的,榮耀是別人捧的。
他們從不沾沾自喜,而是低頭低調,將平臺的資源和優勢,轉化成自身的價值,為未來架起橋梁。
02
錯把脾氣當性格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遇見這樣一類人,脾氣很臭,一點小事就讓他們暴躁不已,脾氣發完,還不忘說一句:「我的個性就是這樣。」
這確實是一個個性解放的時代,但個性解放,不等於隨處宣洩情緒,也不等於濫發脾氣。
性格反映的是人的綜合能力,不容易改變,脾氣卻是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的態度,往往隨著環境變動。
錯把脾氣當性格,擺不正人生定位,不合時宜的發脾氣,還標榜性格,往往危機倍增。
三國時候的名將張飛是個脾氣暴躁的人。
每次喝醉酒以後,就喜歡胡亂發脾氣,經常鞭打自己的部下出氣。
一開始,因為有關羽和劉備的提醒,張飛對自己的臭脾氣有所約束,也沒有引發什麼極端事件。
但是後來關羽死了,劉備太忙,張飛的人生也危機四伏了。
一次,他接到劉備讓他討伐東吳的詔令,就讓自己的屬下範疆和張達三日內,完成全軍出戰的籌備任務。
沒想到,範疆和張達稍有質疑,想要寬限時間,就引發了張飛的怒氣。
他將兩人綁在樹上,各抽50鞭,還揚言完不成任務就要部下的命。
忍耐有限度,範疆和張達倆人一合計,張飛打罵也不是頭一回了,橫豎是死,不如先下手為強,自己找生路。
於是趁張飛醉酒熟睡的時候,割了張飛的項上人頭,投奔了東吳。
任何事情都有反噬,壞脾氣引發的心理積怨也是,忍一時,卻未必忍一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沒有人永遠不發脾氣。
然而過於自我,角度偏執,心懷抱怨無休止,總有一天會讓世界失去對你的耐性。
或早或晚,怒氣會反彈,最後可能讓人自食其果,人生萬丈不復。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
「在這種變化莫測的塵世上,遇事還是儘量把穩一點才好。穩,就是沉穩,就是沉得住氣。
凡事不論多麼緊急,總有它的解決之道。
如果你不能沉住氣,快速理清思路,就會失去思辨能力,眼睜睜地讓事態愈加不可控。」
人生往往贏在和氣,輸在脾氣。
適當的克制的壞脾氣,學會謙讓、包容、忍耐,才能讓感情長久,人生的路才越走越寬。
03
錯把損友當至交
很多時候,周圍的人就是我們的命運。
有一種很扎心的悲劇,就是把損友當知己,被坑了還幫著數錢。
春秋時期,鬼谷子有四大弟子:孫臏、龐涓、蘇秦、張儀。
四人當中,孫臏與龐涓關係最為要好,兩人結為兄弟。
孫臏為兄,龐涓為弟。
有一天,魏王招納天下賢才擔任魏國的將相。
消息傳到了山上,龐涓聽到後,決定下山,而孫臏則選擇跟隨鬼谷先生繼續學習,最後兩人揮淚而別。
下山後的龐涓來到了魏國,多年的學識深受魏王的賞識,得到了重用,擔任魏國的元帥,執掌魏國兵權。
多年後,學有所成的孫臏也下山來到了魏國,龐涓得知自己兄弟前來,以厚禮相迎。
但得知孫臏已跟隨鬼谷先生學習孫武兵法十三篇後,便嫉妒孫臏的才能,擔心孫臏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暗中傳播孫臏私通齊國的消息。
不久,消息傳到了魏王耳中,魏王大怒,讓人挖掉了孫臏的膝蓋,並在他的臉上刻上了字。
最後,走投無路的孫臏只好裝瘋賣傻,這才躲過了殺身之禍。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的關係中,無底線的走得近,是一場災難,無底線的信任,也是一場災難。
孔子曾把朋友分為兩類,一類是「益友」,一類是「損友」。
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意思是說,好的朋友靠譜、正直、誠信、格局也大,不靠譜的朋友,表面看著很好,實際如同小人,帶著極大地殺傷力。
朋友也分三六就等,交心對,但是一定要認真分析實際情況對待。
涉及到金錢來往,或者無底線的邀約,等有風險的情況,萬萬不能偏聽偏信,一定三思後行,要不真得毀一生。
▽
每個人的修行都是終身的。
但錯把平臺當本事,擺錯了重心,容易失衡;
錯把脾氣當性格,放縱了私慾,容易陷落;
錯把損人當知己,誤讀了人性,容易被吞沒。
當我們犯拎不清位置,掌控不了自己,識別不了人心的時候,這樣錯誤很可能就會顛覆一生。
我們連重新來過的機會也沒有了。
人生不易,且行且走且反思才是正途。
走好每一步,才能走遠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