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各位誠懇地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有為過某個男/女明星,去過看過一部明知道很爛的電影/電視劇嗎?
反正,我有。
雖然我沒能堅持看完,但我點開那個連結的瞬間,我已經為這部我心目中的「爛片」貢獻了一個流量。
△這是某部豆瓣2.9分著名爛片的播放量和熱評數
聽說,現在的各大視頻平臺,都會關心完播率這個數字,也就是,有多少人,能把這個視頻看完。
不過,在影視劇領域,好像還沒有這種考察標準。
即便你買票只看了一半就離場的電影,你依然為它貢獻了票房。
△這是上述那部電影的票房
這大概就是流量霸屏時代最早開啟的原因。
因為有「這個特定的人」,就有「經濟回報」。
捫心自問如果你自己是投資者,會拒絕這場穩賺不賠的買賣嗎?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流量霸屏,才是正常的。
想要看到好看的臉,好看的身材,或者僅僅是看到自己喜歡的人,這幾乎可以說是人的動物性驅動的,無可厚非。
而去判斷和欣賞一部好電影,卻需要更多時間和思考。
就像好吃的快餐和不太好吃的健康餐,選左邊本來就是一件容易的事,選右邊則需要更多的理性和自制力。
不過,當整條街上,都只剩下快餐廳,卻沒有人會為此而開心。
於是「罵流量」便成為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
但這都是大家用腳投票投出來的呀。
只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健康餐」的時候,這一類「餐廳」才能重新開業。
在影院還未允許營業的時候,不妨先來關注一下這些真正的電影人。
《我在中國做電影》是一部非常短小精悍的紀錄片,一共5集,每一集只有15-20分鐘。
由時光網出品,B站上可以免費看。
說是紀錄片,其實篇幅並不允許有太多的情節脈路,反倒有點像是一種有聲音圖像的自述。
這五集裡面,沒有演員,沒有導演,而是美術、聲音、特效、攝影、配音這五種不被聚光燈和大眾青睞的從業者。
但事實上,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堪稱是真正的業內專家,甚至有幾位都捧回過重大的國際獎項。
但他們的名字你可能聽都沒聽過。
作為攝影指導的曹鬱,是金馬、金雞、金像三料的攝影大師。
《可可西裡》的靜謐磅礴,《妖貓傳》的如夢似幻,都離不開他的匠心獨運。
《妖貓傳》中,楊貴妃出場的這短短幾秒,之所以能讓人驚豔,正是曹鬱對燈光精細而極具創造性的使用,才得以實現的。
而得過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葉錦添,則幾乎可以說是影視劇中式美學的一代領路人。
《臥虎藏龍》裡的淡雅,是對電影中「玄」這個題眼的回應。
而《赤壁》裡小喬身上這件看似樸素的衣裳,則耗費了半年的工夫製作。精細而不張揚的服飾,才是對貴族有著深厚理解的解讀。
只有當我們越來越理解服化道的價值,才會更明白葉錦添所說的這種種「認識」的重要性。
而這些正是專業素養和深度鑽研的年年月月的積累,才能夠完成的事情。
而這些被尊稱為「老師」的人,在電影行業中,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提到了中國電影「太快了」這件事。
葉錦添被迫在片場當老師,教還沒學會畫圖的其他美術。
張藝謀電影《影》的聲音指導趙楠則表示,時間太過緊張,以至於根本來不及精雕細琢。
而國內知名配音演員阿傑,也同樣說到了時間緊迫,得快速熟悉角色,在短短一兩天內完成工作的情況。
我想,這些在同一領域工作均超過十年的大師也好,資深從業者也好,提及「太快」這一問題,絕非是抱怨,或是為了什麼私心。
在沒有得到應有關注的情況下,一如既往地堅持,必然是出於電影這一藝術載體的熱愛之情。
但同樣,他們也是最能夠意識到行業問題所在的人。
不可否認,快並非是壞事。資本可以快速回籠,也會調動市場的活躍性。
只是,在快的同時,質量也不可避免地妥協。
電影有商品的屬性沒錯,但又有誰希望它僅僅是商品呢。
一位朋友曾對我說,某一年他看完影院的賀歲大片之後,回到家看了《熔爐》,便忽然喟嘆,影院那些都是什麼玩意兒。
想必每一個愛看電影的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瞬間。
絕非因為在某部電影中得到了淺顯直白的爽,而是珍重那些被某一個情節,某一句臺詞,某一種價值,擊中內心的感覺。
這些感動雖然並不需要觀眾有多麼深厚的電影知識,卻離不開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劇本、調度、表演,還有美術、聲音、特效、攝影、配音等等。
這一切的共融,才使得電影,能夠成為夢的藝術。
購票也好,點擊也好,都賦予了我們用腳為值得的電影投票的權利。
而我們的選擇,最終將會變成我們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