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特區40周年,40年滄桑巨變,設計以其新銳的思維觸角,重塑了大灣區的面貌,改變了大灣區人民的生活方式。站在深圳特區40周年這個歷史關鍵節點,「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暨「設計100」系列活動首首次打破規劃、建築、景觀、室內及工程師的邊界,匯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乃至全國各地設計領域建築、景觀、室內等行業領軍人物、優秀設計師代表,通過舉辦一系列高規格、高品質的主題展覽、名家論壇、頒獎典禮、學術交流及紀錄片獻禮活動,加強空間設計互融互通,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界的交流與合作,以「大設計」助推「大產業」,助力完善產業生態。
本屆活動以「為美麗灣區而設計」為主題,已被納入為深圳市創意十二月主題活動之一。由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主辦,得到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指導,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Active house 國際聯盟、艾特國際文化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設計與藝術聯盟作為支持單位,深圳市註冊建築師協會、深圳市室內設計師協會、香港創意產業及科技創新委員會、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澳門設計中心、深圳市城市規劃協會、深圳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深圳市綠色建築協會、深圳市工程師聯合會、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深圳市水務學會、深圳市生態學會、杭州市室內設計師協會等十多家知名行業組織共同協辦,並由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建築規劃與測量專業委員會(籌)、深圳市室內設計師協會、深圳市東方輝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並得到GESSI義大利捷仕榮譽支持。
首次打破規劃、建築、景觀、室內及工程師的邊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相繼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雛形,正逐漸顯現。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打造文化軟實力,設計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灣區的新引擎。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作為灣區建設的智慧引擎和資源平臺,以澎湃無限的創新之力,攜手灣區十一個城市的設計力量,根植傳統、兼收並蓄,一起描繪明日灣區的盛世圖景。
自2018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已成功舉辦兩屆,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設計界一年一度的重要品牌活動之一,是粵港澳設計界高規格、高影響力、高水平的設計師峰會。本屆峰會聚焦「為美麗灣區而設計」,對標世界級灣區的設計發展,著眼設計這一文化生產力在世界級灣區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驅動作用,以名家論壇的形式進行,來自粵港澳的30餘位設計師,以「從街區到城市,從城市到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城市的公共空間營造」、「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機會與趨勢」三個全新的角度,去探究設計與灣區發展更深層次的內在關聯。
名家論壇一:從街區到城市,從城市到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城市的公共空間營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區,優先發展民生工程,為三地提供更為便利和先進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公共空間營造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一環。論壇將從「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灣區建設目標出發,探討在街區、城市、世界級城市群等不同尺度下,城市公共空間營造的價值和方向。
第一趴名家論壇以「從街區到城市,從城市到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城市的公共空間營造」為題,由深圳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築博建築集團高級副總裁/執行總建築師馮果川擔綱主持,與華陽國際設計集團總建築師/副總裁唐志華,柏濤建築設計(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總建築師趙國興, 南沙原創建築(NODE)工作室創建人/主持建築師劉珩, 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執行總建築師楊旭, 局內設計諮詢有限公司(iNgAmE)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張之楊, Field Operations中國工作室總監/深圳成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成行, 泛華集團低碳設計研究院院長、新旅居設計集團(SEEK)創始人王政,深圳界汐設計創始人/設計總監、第十屆艾特獎最佳樣板房大獎獲得者黃懿等八位建築設計師一起,從未來大灣區的宏觀尺度出發,探討世界級城市群與高密度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營造及動力引擎。
馮果川:作為本場的主持嘉賓,馮果川先生提出了一個城市性的話題,將話題導向討論在建築、室內以及景觀幾個行業領域之間交錯的部分,集聚在公共空間營造上,並從大灣區的「大」與小街區、小廣場、小空間的「小」辯證的角度,讓嘉賓們去深度探討,希望為大灣區的未來集思廣益。
趙國興:從街區與城市的發展的角度,提出文化是否能成為城市街區發展的引擎的話題。他認為街區思想與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大灣區未來以文化驅動和文化價值為引擎的街區與城市的發展非常值得期待。其中三個點有可能為街區形成文化引擎,一是產生愉悅,形成「盛宴」街區;二是街區人與人的互動產出靈感與智慧,這是文化、街區所能激發的源動力;三是人,對標的每個人是為城市產生文化動力的核心點。
張之楊:認為城市的向前發展一直存在兩股力量,一是專業人士,二是政府、資本的影響。我們發現城市一邊在規劃,一邊在反規劃;一邊在計劃,一邊在自發地生長。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員參與形成社區,群體無意識不斷與個體之間博弈形成的無形共識,形成城市演進式的發展,構成了城市的圖景。他強調建築師和規劃師應該有一種敬畏之心,成為啟蒙者或發起者,做10%的事情來激發參與者做造城或者造空間的事情,而設計更要留給參與者去再參與、再建造的空間。
楊旭:指出城市在發展中,很容易在「大」的過程中忽視「小」的存在。他認為城市不可能是單一的趨向,大肯定有大的好處,小也有小的妙處。隨著我們在城市滯留的時間越多,那些讓我們感動有印象的往往是小尺度的。大尺度的城市空間與小尺度的城市空間在功能中承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深圳這樣的城市密度一定有很多大尺度的東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小」的足夠尊重還是要有的,且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和警惕「速度」。
成行:將街區與文化的關聯用廚師與紅酒窖的關係來簡潔概述,他認為一個好的餐廳有幾個標誌,一是好的空間;二是好的服務生;三是好的紅酒窖;四是好的廚師。那麼街區與文化的關係,也同理是在彼此碰撞中引發和產生的。
劉珩:大灣區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群體,這種包容的環境如何轉化為建築師的行動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建築師是自上而下的,對地域有尊重和敬畏,所有的東西都要從身邊開始,從具體的場域開始,從具體的需求開始,最關鍵的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一個日常。
王政:城市不管大和小都是我們要去考察、策劃、設計、努力實施的一部分。從宏觀的規劃到建築單體的承載力、聚集力、吸引力再到街區的承載力、聚集力和吸引力,這都是我們設計師應該考慮的。所以我覺得大和小都是要謀的,不能只看大而忽略小,宏觀和微觀都是我們的一部分,作為灣區要關注城市的通勤率和城市的效率;作為街區要承載我們的生活、鄉愁和小資的心態,這從大灣區的角度都是要統籌和考慮的綜合因素。
黃懿:認為城市的「大」與「小」只是參照物,是人「五覺」的尺度。無論城市有多大,我們要回到自己本身的尺度去看時,你本身是否有空間感非常重要。他認為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尺度,可以用時間軸的概念去解釋,我們在空間上要注入時間的概念,空間維度應跳出單純的物理空間,去時間的維度重新定義這個時間。城市的空間是多元的,用時間維度去看城市的發展,你會發現城市會走向衛星城這樣的概念,因此大也不是問題,但是要有層次來過渡。
名家論壇二: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粵港澳大灣區囊括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本土文化圈,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留下了更具有國際化特徵的城市文化,深圳作為40年來興起的移民城市也擁有獨一無二的城市記憶。在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同時,如何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這是「文化強國」的時代命題。
第二趴名家論壇以「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為題,由深圳市李益中空間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李益中擔綱主持,與深圳市有山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蔡鳴, 深圳市凌奔環境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設計總監凌奔,香港JLa設計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第十屆艾特獎最佳辦公空間大獎獲得者梁曦文, 深圳希遇裝飾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杭州市室內設計師協會副會長富振輝, 瀚維(深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丁志強, BTD國際/上海邦泰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設計總監劉昊東, 深圳市梓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設計總監梓晴,深圳市伍曦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伍曦等八位室內設計師一起,從大灣區當下經濟發展中,探討設計將如何融合歷史文化、地域審美,創造獨特價值。
李益中:作為本場的主持嘉賓,李益中先生從「區域與文化的身份認同」、「設計與城市的關係」兩個維度去展開話題。他提出每一棟建築都是出在城市或重要或不重要的位置上,室內設計師作為城市空間的一個微細血管,我們所有的東西都帶著自我對世界的感知,城市的生活影響了我們觀察世界和社會的角度,也影響了我們思維的方式。
蔡鳴:深圳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我們在做設計時會根據空間來塑造文化屬性。如商業空間設計大多從商業原則出發,去創造價值。而餐飲設計不同的背後一定有不同的文化,傳統的八大菜系背後是地理環境、物產、風俗習慣的差別,因此我們在做餐飲設計時會把文化的特點和風俗做進去,將老的元素用新材料和新形式來表現。
梓晴:認為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存在,設計直接承接與城市構建的關係已經被模糊化了,其實有一種主觀對於在地文化的一種詮釋。希望在未來的設計裡面每個設計有不同的姿態去展現,留一些空間給不是設計界的人去發現。
梁曦文:認為所有我們的經歷都會影響到設計的工作以及設計的表達,他更多的從多思維的角度去做項目、帶團隊。帶著一種從小受到的教育影響所形成的創意思維,從本土出發去做設計。
富振輝:認為城市的文化是多元包容的,他從中國的文脈發展角度提出文化融合的概念,並以餐飲設計為例,提出每個城市的菜系都代表了一個當地的文化,粵港澳未來這種文化的融合展現更是一種新的思潮和新的開端。
丁志強:提出自己在做商業項目時是根據每個地域的不同來研究地域的文化表現,在做全國項目時,首先會在它的文化上做一個介入與體現。因為商業項目與文化掛鈎,會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生命周期也會更長。
劉昊東:認為經濟的發展會影響到我們的文化,影響到我們的設計。大方向來講,我認為大空間就是我們大風格。我們的文化基因是中國的,中國代表世界的;小空間更多的是傳遞我們的觀念,比如餐飲設計中我對徽菜文化的挖掘體現,我就會去挖掘徽派建築的文化元素,在徽菜餐飲中體現出來。我們做餐廳設計,很多項目在外地,設計師要解決問題,要為我們的實際項目來服務。
凌奔:從傳承城市文脈角度談到如何把城市不同項目的商業街區與當地的文脈進行融合。他舉例了三個項目,著重詮釋了「把古代的元素與現代的商業技術手法相結合」的觀點,強調商業街區的項目應保持自己地方不同的特色。
伍曦:認為打造主題街區(美麗街區和城市文脈)可分為兩條線,一是室內設計是建立在建築設計基礎上的,二是城市的發展必須從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預留一些空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點,要保留下這些特點,一是要政府支持,二是建築師要留出更多的空間讓後期去發揮。
名家論壇三: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機會與趨勢
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灣區之一,其中「設計之都」深圳更是集中體現了當今中國設計繁榮的風貌。整個大灣區進入了新的十年以後,會有哪些新的機遇?在未來會迎來怎麼樣的趨勢?這是每一個設計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趴名家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設計機會與趨勢」為題,由深圳海外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吳開城擔綱主持,與深圳市墨客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設計師王勤儉, 深圳市森意創環藝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設計總監吳健偉, 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裝飾設計院院長李雪雁,深圳市伊派室內設計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設計總監段文娟,香港環亞聯合設計創始人楊志偉,大連張宏偉裝飾設計創辦人及首席設計師張宏偉,上海卓瀚國際高端創意設計機構創始人/設計總監黃德勝,深圳市簡意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單欣等八位室內設計師一起,從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級戰略規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出發,設計師們應如何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創造獨特設計,傳揚東方文化,讓設計成為灣區建設持續創新的動力源,驅動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美好人居。
吳開城:作為本場的主持嘉賓,他提出設計師本身要有自身的情懷才能更多地去思考。時代更迭,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有創新性的設計,作為設計師有什麼全新的設計來回應文化和生活的需求,從而創造獨特的設計非常重要。設計師是美的創造者和文化的傳播者,將傳統文化透過專業來演繹現代化的審美,或者將現代的精神訴求推向未來,這是我們設計師的使命。中國的設計現在已進入一個品牌創新的時期,這也是我們設計師未來自我文化中自覺自信的載體。
王勤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於設計師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我們會在挑戰中成長。回歸到設計本身,他認為每個項目都有每個項目固有的特點,每個項目的客戶對象、定位、位置和價值點都會不一樣。所以我們面對每個項目的時候都需要去挖掘它,深入地去闡述,去發揮我們創造的一些想法,之後再去實現它。
吳健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無論發展到什麼狀態,首先文化是一個原點支撐。文化的支撐是我們設計行業一直以來要堅守並不斷去追求、學習和成長的狀態,所以我們現在更多地在思考如何去破局。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體,設計師是一個原「點」,在龐大的經濟體下有一個發展空間的「面」,我們是處於這個「面」上,這個經濟體越龐大,經濟體發展的空間越大,我們行業面的空間就越大。
李雪雁:認為城市的發展需要規劃和建築,更需要合理的軌道交通將大灣區心脈相承。她更從市政設計的角度分享了目前深圳軌道交通的創新性,在未來車站軌道交通的建設中,從地下開挖開始就用裝配式的設計,用BIM的建模來減少了一些工程造價的浪費。並就設計師在「雙區」驅動下如何更好的發展自身,提出五點建議:抓住機遇、輻射全局、創新引領、綠色布局、區域布局。
段文娟:認為深圳設計師真正的優勢是配套、資源、科技。隨著專業的細分化,現在的趨勢是更加強調創意及落地執行。因此她從公司和品牌核心競爭力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提出首先要發掘和培養主創設計師的使命感和文化底蘊,其次是培養團隊的軟實力,團隊的配合、分工的管理以及細節的執行落地。
楊志偉:認為深圳有輻射全國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想法,從設計基底來說,深圳是設計師的沃土,所以設計師應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扶持優勢,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設計力,為祖國添磚加瓦。
張宏偉:大灣區的城市長期以來市場化程度和國際化水平較高,我們不得忽視該區域可能產生的強大「虹吸效應」,對未來其他區域經濟、社會資流將在全國範圍內得到重新配置。在這種信息資源扁平的時代,本地資源已經沒有所謂真正的優勢。他認為創造獨特設計,傳揚東方文化是尋找自己,提取文化形成彰顯民族特色的語言,形成既有文化自覺又包容西方的無國界概念,設計師也應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再刻意複製與再現古典傳統,而是更多的在無國界設計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東方精神。
黃德勝:認為設計也是屬於意境神文化的一種。設計師肩負的責任和助推的使命就是:把設計交給客戶手中時把文化融入進去,讓這個設計做得更精彩。我們在做設計項目時希望每個設計出來是有靈魂的,而不是為了做項目而做項目。
單欣:從審美的角度做了自己的詮釋。她認為中國室內設計的發展也是一個審美的發展,因為時代在不斷地變化,其實它的審美也在不斷地發展。深圳作為設計之都本身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所以我們能吸收到很多前沿的設計,包括新材料、新思想等等。未來相信我們也會用很多的智能科技來創造智慧美學。
當今時代,設計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粵港澳大灣區正逐步成為華夏大地設計力量的核心輸出地區,2020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師峰會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一個設計交流活動,更是刷新了公眾對設計的認知,讓設計融入生活、改變生活的核磁共振,在解析設計與灣區經濟文化生活多元關係中,展望粵港澳大灣區新時代的創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