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期,本季樂夏就要落幕了。和奇葩說第五季一樣,有些等不及了,如果最後一期和我下面所說的有任何變數,還希望有緣的看客切莫苛責。
本季樂夏不容易,首先,由於疫情影響,籌備之艱難從其他節目的反響可見一斑;其次,前面相繼有芒果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乘破姐),鵝廠財大氣粗的《明日之子·樂團季》,《樂夏2》作為最後一個登場的綜藝,只要那兩個節目不出大茬子,觀眾都沒時間看;第三,當然就是第一季的火爆,帶來的天生壓力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不過,這三個天生劣勢最終都或多或少的轉化成了優勢。首先,受到疫情影響,乘破姐製作不妥,後期乏力,尤其是大船的舞臺設計,導致現場觀眾和網上觀眾完全是兩套反映,而樂夏作為籌備時間最長的節目,自然整體製作水準影響最小;其次,就算是幸運了,乘破姐高開低走,明日之子,腐女力量擾亂賽程,於是兩個節目都成了熱場,最後受眾的注意力落在了樂夏2上;第三,第一季的低開高走給觀眾打了充分的預防針,不好聽?沒關係,再聽聽看。
拋開這三個互相抵消的前期劣勢,最後樂夏2還是回到了最根源的問題:地下/地上之爭。
在說這個之前,我想先揣測一下這節目的目標人群。既不是資深樂迷,也不是對審美沒什麼追求的莽撞匹夫。所以最可能的受眾是希望提升個人品味與視野的潛在樂迷。有點類似大數據時代的每日推薦,只不過連初始數據也一同附贈給你。
而發掘的樂隊呢,入門門檻應該都是滄海遺珠。不過有句話很有道理「不火都是有原因的」,要麼是沒有才華,要麼是不想被大眾接受,要麼是時運不濟要火的時候解散了,要麼是剛剛成立,還沒來得及火。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作品沒有出圈,有意或被迫埋沒地下。所以,樂夏1才會低開高走,因為對於潛在樂迷來說,直接跨過第一道門檻不容易,需要慢慢了解樂隊文化才能聽懂他們要表達什麼。
同樣的問題擺在樂夏2面前,歌是地下的歌,好在還有優勢,人是有趣的人。所以,如何打好第二張牌,成了這一季的癥結所在。第一季打得不錯,除了驚恐娜娜和盤尼西林的無聊cp以外,靠彭磊的塹壕式吐槽,成功打破了隔閡。第二季的做法在我看來有些捨近求遠,為了避嫌,超級樂迷惜字如金。四個人裡,除了馬東偶爾串個場,大老師抖個機靈,張亞東和周迅全程不cue不說話。最神奇的是周迅,我本人對周迅女士不粉不黑,不過她實在不適合這個節目,而且一待就是一季。不說話的時候發微信,說話的時候沒梗,自稱樂迷卻一點和音樂有關的知識說不出來,除了感覺帶著私信復活投票以外,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穿針引線的作用,算是本季硬傷之一。
相信讓超級樂迷避嫌的發起者肯定還是希望喚回公平。最終的結果呢,五條人幾度復活。大老師曾經把這個問題拋給遺忘,可惜遺忘本身也不是什麼有深度的樂隊,接不住。倒是引起了我的思考,不管怎麼消弭場下因素,結果都無法避免的出現場外因素幹擾,你主持人不加戲,那我自己給自己加戲。綜藝本身就自帶娛樂性,不要忘了初心:「一切評判的標準只有一個,你是否喜歡樂隊的表演。」
再說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吧,就是官推。經歷了這麼多的選秀/競技類節目,相信普通觀眾都已經有了官推的概念了。簡單來看舞臺設計,經費投入能看出來。複雜的就看剪輯哪些梗進來,曝光一些什麼戲碼,說一下互相的點評,讓小白心裡多少有點數,這人什麼等級。要不要有官推呢?我認為還是要有一定的引導。因為觀眾是沉默的,把準了市場脈搏,結果就能眾望所歸。如果完全不推,最後很有可能變成明日之子樂團季一樣,腐臭壓正,完全失控。但是,怎麼才能合適的官推呢?樂夏2給了幾個優秀的示範:先是逐步增加大眾樂迷的票數,增加大眾比重;二是不迴避問題,把爭議比較大的問題直接拎出來回答或者找當事人回答,人是有趣的人,坦誠的回應質疑,大眾都能接受;第三就是不強求,不強推(以免出現國內外群龍聚首,給華晨宇做嫁衣,最後把節目做黃了),後鯊沒捧起來,那吃個飯,把話聊開,來日方長。
看豆瓣上幾個高票怨氣都挺重,自己喜歡的樂隊吃了癟,機會又被不喜歡的樂隊佔據。我個人感覺倒是大可不必氣急敗壞。坦白的說,很多樂隊的音樂我也欣賞不來,但是這不耽誤我從節目了解到從來沒聽過但是正好波長一致的樂隊,更讓人欣喜的發現一些以前聽到的旋律竟然是這個樂隊的神來之筆。33支樂隊最後評hot5而不是top1,就是為了淡化黨爭,享受音樂。
最後,說回到音樂。音樂的魅力在於,多年以後,也許你不記得大張偉在哪場接過那句話,但是卻能夠記得某個旋律。這一季刻意去淡化了人的因素,樂隊本身小眾的作品就變得更加難以傳遞,再加上重塑、慢的林這樣的樂隊,歌曲幾乎沒有傳唱度可言,導致整季看下來,出圈的作品並不多。這大概註定這一季還沒有做到完美。希望還有下一季,樂隊這個金礦還遠沒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