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不少人習慣刷著短視頻
「最近,一則百萬點讚的視頻將《雙瞳》推上熱門,也讓中國影史上的一樁懸案有了定論……」
「這兩年,有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國產電影,《動物世界》。上映時,主演李易峰主動認錯,同時,導演也發聲認錯。但幾個月後,認錯輪到了觀眾……」
「今天給大家講一部人類得到來自海底世界的神秘武器,只要加一碗水就能炸掉一座山的電影——《海王》。」
在這類短視頻文案的衝擊下,你是否會真的被好奇心驅使,認真地看完這些內容?聽完這種「視頻影評」的旁白,你會不會想感受一下對這部電影的二次解讀呢?
如果用這類視頻的文案風格進行開場的話,這篇文章將是——
近期,一類「視頻影評」的新模式正在短視頻平臺悄然走紅,有人認為它有趣,生動;有人卻認為它是對電影藝術的災難。那麼,它到底應不應該被更多人看見和了解呢?
解構「視頻影評」
通常,發布者會將一段3-5分鐘的視頻,分剪成三部分,同時上傳到短視頻平臺,並用一張完整的海報呈現給大眾。如果,三段視頻不是同時上傳,那麼,評論區的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哦。
觀眾一般能在這幾分鐘內,迅速獲得一部電影的梗概、槽點以及亮點。很明顯,省時是這類視頻解說最大的優勢。在生活不斷被碎片化的當下,人們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當公眾號編輯還在試圖用各類精美生動的排版,吸引觀眾的時候。這類視頻內容以影像的優勢,加上快節奏的形式,直接抓住觀眾的眼球。
很多人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完一部完整的電影,或者在想居家觀影時,難以快速準確地尋找到一部心儀的影片,而這種模式為這群人提供了便利。
大家通過這類內容了解到某部電影,或者發現之前觀影過程中,尚未發掘的奧秘。在這一系列的作用下,從而選擇電影進行觀看。
這種短視頻上的電影解讀模式,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過去大家熟悉的「X分鐘看電影」,另一種則是將更專業向的「Video Essay(視頻論文)」變得更娛樂趣味。
所謂的「X分鐘看電影」,就要追溯到2015年,當時一檔《谷阿莫說電影》的網絡節目,以其戲謔的文案、巨大的信息量、超快語速和獨特的口音,迅速打響名聲。後續在視頻平臺上,湧現出一批同類化的視頻內容。
根據2017年10月的數據顯示,影劇類視頻的月播放量達到14億,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都是「X分鐘」系列。
這些從碎片時間的縫隙中成長起來的影視博主,抓住了人們當下求快、獵奇的心理,且視頻內容非常貼近用戶的喜好。他們將這類內容完全面向大眾,不管是高冷的文藝片,還是粗糙的低分恐怖片,經過剪輯處理之後,多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這類解說不同於以往公眾號對某部影視作品純主觀的觀點輸出,大肆討論好看與否,更像是讓熱門電影在好友聚會中,成為了一種談資。
當然,用「X分鐘」來解構電影本身是有風險的。博主要在極短的時間裡,講解完一部100分鐘左右的電影內容,不免會造成誤讀、錯讀,最重要的是,必然會忽視了電影的藝術性。
而「Video Essay(視頻論文)」就著重於電影的藝術屬性。這類視頻論文剛興起的時候,作者通過視聽語言分析,對影片進行更深度的評論解析。
相較於「X分鐘看電影」,這類視頻解說更關注影片本身的表達手法,從攝影、剪輯、美術、聲音等門類去做深度剖析。有的作品可能只是單純地瞄準其中一種類別或者影片片段,進行深度挖掘它與電影表達的關係。
這類更學院派的內容,不免導致了視頻呈現出來的觀感多數較為嚴肅,對於大眾而言,觀感上略顯乏味。
但隨著視頻創作者渴望被更多大眾看到並認識,大家開始追求深入淺出的表達,呈現風格也變得更加輕鬆活潑,甚至不少作品結合了「X分鐘看電影」的模式。
不管是上述兩者中,哪種模式更受觀眾喜愛,都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目前短視頻進入大眾生活後,這種全新的「視頻影評」模式也正在影響著一部分的觀眾和市場。
「視頻影評」是敵是友?
一直以來,這種創作到底屬於惡搞,還是認真的影評呢?這兩種判斷一直徘徊在這類電影解說中。這類事件最大的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谷阿莫被多家公司提告侵權。當時他被認為沒有在經過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使用電影片段重製,涉嫌侵犯《著作權法》。
當時,中國臺灣地區的電影公司指控谷阿莫的視頻左右了觀眾的購票意願,導致山下智久的《近距離戀愛》上映時間被縮短,日本電影《腦漿炸裂少女》更是無法上映。
谷阿莫給出的解釋是,只是截取了原電影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的素材,屬於「二次創作」。當谷阿莫案件還未做出判斷的時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於2018年3月22日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特急文件。
《通知》指出四點要求:堅決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編視聽節目的行為;加強網上片花、預告片等視聽節目管理;加強對各類節目接受冠名、贊助的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
時隔不到1年,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於2019年1月發布了《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來規範短視頻創作。
這一系列的規章發布之後,對於短視頻行業以及其內容層面,有了更多的要求,畢竟當其流量越來越大的時候,自然要面對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對於不少電影片方而言,也開始順應當下的趨勢,開始利用這一現象,反向對自己的作品輸出進行宣傳。
從事影視宣傳工作的小費告訴我們,其實在新媒體渠道分發中,片方是非常認可這種模式的。因為通過對電影解讀分析,能為電影帶來更大的曝光。
「但是,如果視頻博主通過盜版等方式,對作品進行全劇透式的解說,他們通常會進行勸刪,如果對方不做任何反應的話,就會走法律途徑。」
尤其是在今年網劇市場中,該現象頻頻被提及。在劇集《傳聞中的陳芊芊》和《隱秘的角落》大火之後,短視頻平臺開始湧出不少對劇集進行解讀或者快看的內容。其中有的涉及了片方的合作推廣,但依然有不少博主,借著超前點播等途徑,蹭著熱點,提前在網上「劇透」,進行內容解讀。
天馳君泰律所合伙人鄭小強律師向我們解釋道,網上直接把人家的影視作品進行一些剪輯和惡搞。只要用的是對方的視頻或者聲音等相關內容,就會構成侵權。
當然,他也建議,對於很多視頻剪輯愛好者而言,在製作並上傳之前,一定要熟悉一下相關法律,並儘可能了解一下合理使用的規範。
短視頻已然成為新的趨勢,我們也非常樂意在市場上,看到這種「視頻影評」的出現。內容生產者在創作作品時,還是要以法律為前提,在限定的時間和素材裡,創造出更多積極向上的內容。
(原標題:短視頻類影評悄然走紅 它究竟「是敵是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