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除了乘坐車、馬、舟,還有什麼交通工具?坐轎子也很普遍
自古以來我國就擁有幅員遼闊的疆域,古代各級官員到不同地方去赴任,從南到北幾千裡的距離光靠雙腳走路,估計要走上一年半載。因此交通工具的產生也是一種必然性,是為了方便出行而創造出來的快捷的交通方法。
古代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創造出了很多交通工具。「客路青山下,舟行綠水前」 裡所寫的交通工具就是船隻,如果通過陸路比較繞遠可以直接水路出行;「山路迴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在大雪封山的崎嶇路段,用「馬」這種交通工具出行,相對來說起碼速度比較快,在古代騎馬出行比較普遍。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是一種通過坐馬車出行的方式,對於較遠的路段坐馬車比較舒適,馬車寬敞裡面可以放被褥或者日常用品,有的人外出的時候可能需要在路上耽擱十天半個月,對於古人而言慢悠悠的馬車或者牛車比較合適。
中國古代常見的交通工具
人類之所以比動物更高級,主要是人類比較擅於動腦。從古至今人類善於使用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交通工具的產生讓人類的雙腿,從千裡之行中得到最大解放。並且千百年來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才有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快捷的交通工具。
1.「車」的起源和發展
車作為古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的黃帝創造了車,《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最早期的車是「戰車」,就是打仗的時候所使用的一種兵車。馬被人類訓化了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馬拉車來指揮作戰。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寫的就是使用馬車作戰的浩大氣勢。在夏商時期人們就開始研製出兩個輪子的車,主要的用途就是在戰場上增加戰鬥力。所以兩個輪子的馬車相對比較靈活,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實際上早期戰車就已經擁有了現代車的雛形。
每一輛戰車都配有車架、車軸、車輪,有的需要一匹馬拉車,也有的戰車需要三匹馬或者五匹馬拉車。馬車或者牛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當時的車的形狀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進,貴族婦女外出的時候就會乘坐馬車,大多是一馬拉一車;貴族或者統治階級出行的時候會使用四馬拉一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不僅使用起來方便而且乘坐人數也逐漸增多,「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大家外出行走的時候坐在馬車裡面,既舒適又能夠領略不同地區的無限風光。
2.「舟」一種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出了船隻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舟」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當時居住在海邊的祖先以捕魚為生,他們偶然發現木頭和樹葉,可以長時間在水面上漂浮。所以人們通過幾百次的實驗,終於研製出了最早期的木筏和獨木舟。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人們開始在獨木舟上設計不同的花雕和圖案,就形成了後來的龍舟。幾千年來人們用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製作出各種不同的船隻。從一開始簡單的捕魚和載魚,到後來能夠運輸幾百噸貨物的大船,船隻的發展和盛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最初船隻是用來運輸貨物,隨著人們對「舟」的研製和進一步的改造,以樓船為主力的水軍在海上鬥爭佔據一席之地。相傳在三國時期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戰」,都體現出了「船」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舟」作為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義。「興盡晚回自舟,誤入藕花深處」,寫的就是李清照沉舟遊湖的情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目送友人乘船遠行,表露出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
古代人出行要坐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等,古人留下來的著名詩篇,都寫出了「舟」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作為一項以浮力為契機的偉大發明,「舟船」在現代社會中也依然在,發揮著無比巨大的重要作用。
3.「馬」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
早在4000多年前馬被人類馴化之後,逐漸成為出行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通工具。在古代人們出行的時候都會乘馬車,但是騎馬前行是更快捷的一種方式,。馬的奔跑速度要比馬車快得多,每天平均奔跑速度400裡到600裡。也有比較名貴的馬叫做千裡馬,馬在人的驅使之下一天可以跑1000裡。
古代人們騎馬主要用於傳送信息,人們為了傳送信息和貨物,會每隔一個路段設置一個驛站。將士們就會通過騎馬從一個驛站,奔波到另一個驛站傳送軍情。岑參曾寫過「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的詩句。表達出了馬快捷和便利的作用。
馬作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深受將士們的喜愛。特別是在冷兵器時期人們外出打仗,通過騎馬可以提高移動速度。一匹好馬能夠帶著將士衝破敵人包圍,在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古代人還特意設立了騎兵營,特意培訓一批騎手通過騎馬來衝鋒陷陣。
馬在古代作為交通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快捷方便。「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寫出了騎馬射箭的磅礴氣勢;「黃金散盡博大官,騎馬歸來傲鄉故」是一種榮歸故裡的驕傲,起碼更顯出一種獨特的氣勢和威嚴;「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代人中舉時通過騎馬出行來表達自己的無限喜悅之情。
古代傳統出行工具「轎子」
車、舟、馬作為古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除了代步出行之外還具有其他重要意義。最早的「車」用於兩軍作戰和運輸糧草;「舟」用於承載貨物和水上戰爭;而「馬」的用途相對來說就更為廣闊了。「轎子」作為一種單純的代步工具,廣泛用於古代王公貴族的生活中。
1.轎子產生和發展淵源
轎子是一種靠人力扛著而前行的一種交通工具,早在夏朝時期就有了轎子的雛形。《尚書·益稷》中「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就是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就要坐轎子。這種轎子結構比較簡單,中間有一個可坐可躺的椅子,需要一前一後兩個人抬著走。
「轎子」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宋代,在宋朝以前人們稱將這種交通工具稱作為「肩輿」。輿在古代是車廂的意思,「肩輿」就是將車廂抬在肩膀上;唐朝時期皇帝出行的時候會有人抬著「肩輿」,上面放著一個豪華的車廂或者座椅,表現出皇帝高於他人的地位。後來皇帝的寵妃或者皇帝的子女也會乘坐肩輿出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發展變遷,到了宋朝時期「肩輿」逐漸從王公貴族,走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也有了其獨特的名字——轎子。當時人們所發明的轎子和現在所看見的轎子大小差不多,有兩人抬的轎子也有四個人抬和八個人抬的轎子。
宋朝時期做轎子的習慣源於,王公將相出行或者民間娶妻。婚嫁之時十裡紅妝、嗩吶齊鳴,新郎騎著高頭大馬、新娘坐著紅花軟轎。坐轎子既能表現出對新娘的重視,又能使婚禮看起來更加氣派和隆重。後來結婚的時候坐轎子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清朝時期轎子的使用率更加廣泛,達官貴人出行必然要坐轎子。有錢人家的子女外出的時候,也會乘坐四個人或者八個人抬的轎子。為了顯示自己尊貴的地位,會將轎子裝飾的十分華麗。人們將轎簾兒和轎頂裝飾的金碧輝煌,百姓們會通過轎子的大小和轎子的豪華程度,來判斷作轎人的身份和地位。
2.轎子的種類和作用
轎子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已經存在幾千年,但是轎子也不僅僅是一種代步工具。轎子的大小不同、顏色各異也會有不同作用,當官的人乘坐轎子稱作為「官轎」;深閨名媛所乘坐的轎子叫做「暖轎」,簡而言之餃子不同身份也不一樣。
轎子的種類不同主要和所走的路線有關,走在官道上會選擇八抬大轎,抬轎的人多而且比較平穩;如果走崎嶇的山路最好選擇兩人抬的小轎。為了節省勞動力老百姓也會使用牲口來抬轎,民間會用騾子抬轎或者使用駱駝抬轎。
轎子的設計精巧、內外通風,乘坐轎子的人會感覺非常舒適。「青天白日十分晴,轎上蕭蕭忽雨聲」,說明了轎子具有遮風擋雨的效果;「廿裡長街八碼頭,陸多車轎水多舟」,表現出了舟車轎子頻繁往來的熱鬧場景。
3.古代乘坐轎子的規定
古代人乘轎子代步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但是明朝初年皇帝為了防止大臣們越來越懶惰,所以明令規定不允許文武百官坐轎子。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轎子逐漸成為,各級官員平時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清朝時期也有文武百官騎馬出行的規定,後來由於文官相對來說體弱,所以只允許文官坐轎子而武官只能騎馬。而抬轎子的轎夫也有一定的規定,其實抬轎子也是一個技術活,抬轎子的過程中並不單靠一股蠻力。
四個人抬轎子的時候要四個人相互配合,才能夠是轎子抬的比較穩。所以抬轎子這個行業在古代也是父傳子、子傳孫,從這一點來看抬轎子也是一門學問。轎夫在抬轎子的時候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因為所抬之人非富即貴,一旦出現紕漏就很容易惹上大麻煩。
結 語
各種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交通工具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而且速度相對來說也日新月異。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既能節省時間而且又舒適安全,交通工具的發明和創造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交通工具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外出在空間上,不僅可以縮短兩地之間的距離。從馬車到輕軌、從小船到快艇,從速度和質量上產生了質的飛躍,也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古人的創造能力,做事情善於動腦、勤於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一個更廣闊的未來。
【參考文獻】
《古代交通工具》
古珂《古人的出行與交通工具》
倪方六《古代也有「共享」交通工具》
嚴雪賓 《古代重要交通工具——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