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交通工具到等級象徵,轎子在古代社會是如何發展的?

2020-12-19 趣聞文史

古人除了乘坐車、馬、舟,還有什麼交通工具?坐轎子也很普遍

自古以來我國就擁有幅員遼闊的疆域,古代各級官員到不同地方去赴任,從南到北幾千裡的距離光靠雙腳走路,估計要走上一年半載。因此交通工具的產生也是一種必然性,是為了方便出行而創造出來的快捷的交通方法。

古代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創造出了很多交通工具。「客路青山下,舟行綠水前」 裡所寫的交通工具就是船隻,如果通過陸路比較繞遠可以直接水路出行;「山路迴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在大雪封山的崎嶇路段,用「馬」這種交通工具出行,相對來說起碼速度比較快,在古代騎馬出行比較普遍。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是一種通過坐馬車出行的方式,對於較遠的路段坐馬車比較舒適,馬車寬敞裡面可以放被褥或者日常用品,有的人外出的時候可能需要在路上耽擱十天半個月,對於古人而言慢悠悠的馬車或者牛車比較合適。

中國古代常見的交通工具

人類之所以比動物更高級,主要是人類比較擅於動腦。從古至今人類善於使用工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交通工具的產生讓人類的雙腿,從千裡之行中得到最大解放。並且千百年來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才有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快捷的交通工具。

1.「車」的起源和發展

車作為古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的黃帝創造了車,《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最早期的車是「戰車」,就是打仗的時候所使用的一種兵車。馬被人類訓化了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馬拉車來指揮作戰。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寫的就是使用馬車作戰的浩大氣勢。在夏商時期人們就開始研製出兩個輪子的車,主要的用途就是在戰場上增加戰鬥力。所以兩個輪子的馬車相對比較靈活,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實際上早期戰車就已經擁有了現代車的雛形。

每一輛戰車都配有車架、車軸、車輪,有的需要一匹馬拉車,也有的戰車需要三匹馬或者五匹馬拉車。馬車或者牛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當時的車的形狀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進,貴族婦女外出的時候就會乘坐馬車,大多是一馬拉一車;貴族或者統治階級出行的時候會使用四馬拉一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不僅使用起來方便而且乘坐人數也逐漸增多,「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大家外出行走的時候坐在馬車裡面,既舒適又能夠領略不同地區的無限風光。

2.「舟」一種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出了船隻在人們生活中的價值。「舟」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當時居住在海邊的祖先以捕魚為生,他們偶然發現木頭和樹葉,可以長時間在水面上漂浮。所以人們通過幾百次的實驗,終於研製出了最早期的木筏和獨木舟。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人們開始在獨木舟上設計不同的花雕和圖案,就形成了後來的龍舟。幾千年來人們用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製作出各種不同的船隻。從一開始簡單的捕魚和載魚,到後來能夠運輸幾百噸貨物的大船,船隻的發展和盛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最初船隻是用來運輸貨物,隨著人們對「舟」的研製和進一步的改造,以樓船為主力的水軍在海上鬥爭佔據一席之地。相傳在三國時期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戰」,都體現出了「船」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舟」作為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義。「興盡晚回自舟,誤入藕花深處」,寫的就是李清照沉舟遊湖的情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目送友人乘船遠行,表露出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

古代人出行要坐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等,古人留下來的著名詩篇,都寫出了「舟」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作為一項以浮力為契機的偉大發明,「舟船」在現代社會中也依然在,發揮著無比巨大的重要作用。

3.「馬」是最古老的交通工具

早在4000多年前馬被人類馴化之後,逐漸成為出行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通工具。在古代人們出行的時候都會乘馬車,但是騎馬前行是更快捷的一種方式,。馬的奔跑速度要比馬車快得多,每天平均奔跑速度400裡到600裡。也有比較名貴的馬叫做千裡馬,馬在人的驅使之下一天可以跑1000裡。

古代人們騎馬主要用於傳送信息,人們為了傳送信息和貨物,會每隔一個路段設置一個驛站。將士們就會通過騎馬從一個驛站,奔波到另一個驛站傳送軍情。岑參曾寫過「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鹹陽,暮及隴山頭」的詩句。表達出了馬快捷和便利的作用。

馬作為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深受將士們的喜愛。特別是在冷兵器時期人們外出打仗,通過騎馬可以提高移動速度。一匹好馬能夠帶著將士衝破敵人包圍,在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古代人還特意設立了騎兵營,特意培訓一批騎手通過騎馬來衝鋒陷陣。

馬在古代作為交通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快捷方便。「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寫出了騎馬射箭的磅礴氣勢;「黃金散盡博大官,騎馬歸來傲鄉故」是一種榮歸故裡的驕傲,起碼更顯出一種獨特的氣勢和威嚴;「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代人中舉時通過騎馬出行來表達自己的無限喜悅之情。

古代傳統出行工具「轎子」

車、舟、馬作為古代最常見的交通工具,除了代步出行之外還具有其他重要意義。最早的「車」用於兩軍作戰和運輸糧草;「舟」用於承載貨物和水上戰爭;而「馬」的用途相對來說就更為廣闊了。「轎子」作為一種單純的代步工具,廣泛用於古代王公貴族的生活中。

1.轎子產生和發展淵源

轎子是一種靠人力扛著而前行的一種交通工具,早在夏朝時期就有了轎子的雛形。《尚書·益稷》中「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就是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就要坐轎子。這種轎子結構比較簡單,中間有一個可坐可躺的椅子,需要一前一後兩個人抬著走。

「轎子」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宋代,在宋朝以前人們稱將這種交通工具稱作為「肩輿」。輿在古代是車廂的意思,「肩輿」就是將車廂抬在肩膀上;唐朝時期皇帝出行的時候會有人抬著「肩輿」,上面放著一個豪華的車廂或者座椅,表現出皇帝高於他人的地位。後來皇帝的寵妃或者皇帝的子女也會乘坐肩輿出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發展變遷,到了宋朝時期「肩輿」逐漸從王公貴族,走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也有了其獨特的名字——轎子。當時人們所發明的轎子和現在所看見的轎子大小差不多,有兩人抬的轎子也有四個人抬和八個人抬的轎子。

宋朝時期做轎子的習慣源於,王公將相出行或者民間娶妻。婚嫁之時十裡紅妝、嗩吶齊鳴,新郎騎著高頭大馬、新娘坐著紅花軟轎。坐轎子既能表現出對新娘的重視,又能使婚禮看起來更加氣派和隆重。後來結婚的時候坐轎子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清朝時期轎子的使用率更加廣泛,達官貴人出行必然要坐轎子。有錢人家的子女外出的時候,也會乘坐四個人或者八個人抬的轎子。為了顯示自己尊貴的地位,會將轎子裝飾的十分華麗。人們將轎簾兒和轎頂裝飾的金碧輝煌,百姓們會通過轎子的大小和轎子的豪華程度,來判斷作轎人的身份和地位。

2.轎子的種類和作用

轎子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已經存在幾千年,但是轎子也不僅僅是一種代步工具。轎子的大小不同、顏色各異也會有不同作用,當官的人乘坐轎子稱作為「官轎」;深閨名媛所乘坐的轎子叫做「暖轎」,簡而言之餃子不同身份也不一樣。

轎子的種類不同主要和所走的路線有關,走在官道上會選擇八抬大轎,抬轎的人多而且比較平穩;如果走崎嶇的山路最好選擇兩人抬的小轎。為了節省勞動力老百姓也會使用牲口來抬轎,民間會用騾子抬轎或者使用駱駝抬轎。

轎子的設計精巧、內外通風,乘坐轎子的人會感覺非常舒適。「青天白日十分晴,轎上蕭蕭忽雨聲」,說明了轎子具有遮風擋雨的效果;「廿裡長街八碼頭,陸多車轎水多舟」,表現出了舟車轎子頻繁往來的熱鬧場景。

3.古代乘坐轎子的規定

古代人乘轎子代步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但是明朝初年皇帝為了防止大臣們越來越懶惰,所以明令規定不允許文武百官坐轎子。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轎子逐漸成為,各級官員平時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清朝時期也有文武百官騎馬出行的規定,後來由於文官相對來說體弱,所以只允許文官坐轎子而武官只能騎馬。而抬轎子的轎夫也有一定的規定,其實抬轎子也是一個技術活,抬轎子的過程中並不單靠一股蠻力。

四個人抬轎子的時候要四個人相互配合,才能夠是轎子抬的比較穩。所以抬轎子這個行業在古代也是父傳子、子傳孫,從這一點來看抬轎子也是一門學問。轎夫在抬轎子的時候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因為所抬之人非富即貴,一旦出現紕漏就很容易惹上大麻煩。

結 語

各種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交通工具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而且速度相對來說也日新月異。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既能節省時間而且又舒適安全,交通工具的發明和創造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交通工具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外出在空間上,不僅可以縮短兩地之間的距離。從馬車到輕軌、從小船到快艇,從速度和質量上產生了質的飛躍,也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所以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古人的創造能力,做事情善於動腦、勤於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一個更廣闊的未來。

【參考文獻】

《古代交通工具》

古珂《古人的出行與交通工具》

倪方六《古代也有「共享」交通工具》

嚴雪賓 《古代重要交通工具——馬車》

相關焦點

  • 八抬大轎:古代比勞斯萊斯都奢侈的交通工具,有錢你都坐不了
    在當代社會中,八抬大轎作為一個成語而被人們熟知,多數情況是在對話的過程中,用來表達請人隆重講究,或是請人較為困難的。但是在古代,八抬大轎卻是真實的存在,它是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而被人們所熟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經常可以見到。
  • 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員達到什麼級別,才有資格坐八抬大轎?
    在中國古代社會,除了車、馬、船外,還有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那就是「轎子」。雖然這種交通工具不常見,但老百姓卻很熟悉。後來娶親時,人們也常用「花轎」來接新娘。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常常出現女子要求男方用「八抬大轎」來娶她的場景。
  • 古代日本的轎子為什麼這麼小?看了古代日本人的身高,你就會明白
    轎子是古代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古代中國使用轎子都很講排場,很大、很豪華。明代張居正的轎子需要32個人抬,裡面可以容納4-6人,張居正可以坐在轎子裡面跟同僚商量政務。張居正的轎子張居正的轎子內飾但在我們一水之隔的日本,他們使用轎子卻很低調。
  • 【青分享】最奇葩的古代交通工具!
    扒了許多古代交通工具的東西不扒不知道,一扒嚇一跳,古代原來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嗯,大傢伙兒快一起湊過腦袋來瞅瞅
  • 古代最奇葩的交通工具,你知道幾種
    今天,小編在網上扒了許多的古代交通工具。
  • 看看這些最奇葩的古代交通工具!
    今天,城畫君扒了許多古代交通工具的東西不扒不知道,一扒嚇一跳,古代原來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嗯,大傢伙兒快一起湊過腦袋來瞅瞅
  • 古代的交通工具和變更風俗
    先秦時代的有權人,或者有錢人出門,交通工具都是馬車。
  • 藝術欣賞 | 中國古代宮廷最流行交通工具
    探討藝術作品之前,我們來猜一道題:你知道「中國古代宮廷最popular交通工具是什麼」嗎?不知道不要緊,我們一起來看個小視頻:Cut!大家先不要被劇中這對CP的悲傷情緒所迷惑。回到正題:你們知道視頻中魏小主乘坐的交通工具叫什麼嗎?
  • 夏涼轎、冬暖轎,古人抬轎是門技術活,「踩到點子上」帶你入夢鄉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轎子絕大部分時間是專門服務於社會中少部分身份與地位尊貴的人的,它是中國文化中最傳神的物化,由轎子衍生出的轎子文化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源起與演進:由簡入繁的交通工具 遠古時期:究竟「轎」還是「橋」?
  • 騾馱轎,慈禧曾經坐過的轎子
    古代轎子是達官貴人出行的一個主要交通工具,古代的轎子種類很多,有兩人抬的、四人抬的和八人抬的,像皇帝的轎子最多還有十六人抬的。如果長途的行程,抬轎子人的腳力就有限了,而且長時間坐在轎子裡的人也很不舒服。為此古代人想到了用畜力來代替人力來抬轎子,在動物的選擇上最終選擇了騾子。
  • 古代如何管理官員「三公」消費?「四菜一湯」減奢靡,轎子限行降開支
    古代官員的「三公」消費問題十分嚴重,輕則影響國家財政,重則可以導致一個國家的覆滅。因此關注它的不光光只有平民百姓,它也是一個令歷朝歷代統治者頭疼的問題。因為它關係到全國眾多官員用錢的事情,稍微不留神就有人貪汙腐敗,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民心、國家覆滅。那麼古代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官員的「三公」消費呢?
  • 明蘭出行的暖轎,除了身份和地位象徵,它和其他的轎子有什麼區別
    內官來傳旨時給明蘭備的是暖,暖轎和其他轎子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就來漫談一下古代轎子的前世今生。起源轎子在我國大約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這個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就像橋在空中離得了一樣,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長什麼樣子目前還無從可考。一般認為,轎子是在古代車子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 張居正所乘轎子堪稱世界之最,內有套間廚房廁所
    在中國古代,官員的代步工具,最早為牛拉的車,後為馬拉的車,再後來,才改為人抬的轎,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上臺,不坐轎而坐車,那時的汽車兩旁有踏板,各站兩名挎盒子炮的保鏢,更是招搖過市,威風不已。車的優劣和權的大小成正比,車越好者,權越大,車一般者,權一般,無車可坐者,自然也就無權了,只好垂手站在馬路邊,吃那汽車疾駛捲起來的灰土揚塵,和超標的尾氣。
  • 慈禧的轎子,堪稱代步工具中的「勞斯萊斯」,內飾超7000兩白銀
    我們要說的重點,是慈禧奢華的生活,在她奢華的生活裡,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代步工具,那就是她的轎子。慈禧的轎子,那是堪稱代步工具中的「勞斯萊斯」,僅僅內飾就超過了7000兩白銀,想想當時不少人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她的轎子卻如此奢華,這樣的生活作風,大清又怎有圖強的活力?
  • 為什麼馬車在歐洲能「進化」成汽車,而在中國卻「退化」成轎子?
    古代的西方和中國一樣,最早的時候交通工具都是馬車。不同的是,西方的交通工具後來從馬車演變為速度更快的汽車,而中國的交通工具,反而從馬車演變成速度緩慢的轎子,怎麼會這樣呢?交通工具和統一或是分裂有什麼關係?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首先得知道馬車為什麼會被中國的貴族和士大夫階層所拋棄?原因很簡單,就是太顛簸了。古代可沒有柏油路,重要的街道是用磨平的石頭鋪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壓得高低起伏不平(筆者家鄉的街道在筆者小時候,大概30年前,還是青石鋪的),非主幹道和城外的路、包括官道都是土路,更談不上平整。
  • 「小舟獨棹煙波間」:關於出行工具,宋代女性真的只獨愛舟船嗎?
    食住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其中的「行」更是與人們密切相關,但無論何時人們的出行都離不開出行工具。宋代作為中國古代極其繁榮的一個時期,出行工具與前代相比有了較大的豐富,各個群體都有著自己代表性的交通工具。
  • 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歷程,從石器到青銅器用了四十九萬餘年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而古代文明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接連不斷的戰爭,中國古代的軍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兵器這是作為現代史學家研究古代軍事文化的載體,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在使用研磨得很精密的石斧石刀了,同樣的還有各式各樣有著尖銳箭頭的弓箭和標槍,但那時這些也只是作為狩獵或者幫助發展的工具。人類的原始時代末期,那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逐漸進步,人們開始有了私有財產,與此同時也有了為了爭奪財產和奴隸而發生的爭鬥。這些有著殺傷力的工具作用逐漸走向正軌,這些武器漸漸地從日常工具中脫離出來,成為幫助人們戰鬥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