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新京報的一篇文章《別讓流量毀了華語音樂原創性和多樣性》,才知道「亞洲新歌榜」這個榜單。
這次盛典上公布的「2018年度十大金曲」引來頗多爭議:有聽眾對其中絕大多數歌曲表示不熟悉甚至沒聽過,更有聽眾認為榜單完全被TFBoys、鹿晗等所謂的「流量歌手」佔據,華語樂壇後繼無人……
新京報對華語樂壇表現出悲觀的態度,「流量當道,現在似乎是華語樂壇最壞的時代」。
看著這個「亞洲新歌榜」我有點懵!亞洲只有中國一個國家了嗎?為什麼僅僅是中國的一個媒體都可以做這個大的獎項,如果不需要任何資質,我們為什麼不辦一個「全球新歌榜」或者「宇宙新歌榜」呢?
看這年度十大金曲,雖然一首都沒有聽過,但是這些人我還是知道的,比如黃子稻,想不到他除了擅長做表情包外還會唱歌!鹿晗不是kfc最傑出試吃員嗎?TFBOYS三子是真不了解,不過《青春修煉手冊》我是聽過的,不是我想聽,是我沒辦法不去菜市場買菜。
至於這些人為什麼會上榜呢,跟新歌榜的計分規則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2018亞洲新歌榜」的榜單計分規則,有播放、分享與付費下載三種計分項,其中「分享」和「付費下載」的權重是「播放」的10倍和20倍;所以,能上榜說明粉絲夠團結每天刷分享量,以及肯給為偶像花錢拼「付費下載量」,甚至一個人重複買一首歌買上幾百次。說到底,其實和聽歌這個行為本身關係不大。
這個積分規則的本質就是:要讓這些歌在市場上流通起來才能有更高的積分,我不禁陷入思考,他們到底承包了多少菜市場和超市。
唉,真是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啊!尤其是我聽說易烊千璽的過17歲生日的時候,他的粉絲在美國時代廣場包下了11塊大屏幕,24小時不間斷的放易烊千璽的視頻後,我真是深深的感受到這幫媽媽粉的財力。不過話說回來啊,如果你在中國的某個地方看到一個外國小孩視頻24小時的播放,你的第一感覺是啥?「孩子他媽走丟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這些金曲,看了榜後我聽了一遍,啥感覺呢?沒啥感覺,這就是我的感覺。你說他不好吧,聽這些歌完全不影響我發呆。這些人多有錢大家是知道的,給他們做音樂的人絕對是業內高手,所以質量肯定沒問題,所以不能說不好!但是你說他好吧,聽了一遍後好像也沒有再想聽的欲望。
很多人對今時今日的「流量歌手」都有一點偏見,覺得他們就是徒有虛名,哎,其實吧,每個時代的都有很多流量藝人。當年四大天王火得一塌糊塗,所有媒體都在吹捧他們,然而在94紅磡的時候香港媒體採訪何勇,讓他談談對四大天王的看法,何勇說:「四大天王就是小丑,張學友還可以吧,天王?是託塔李天王嘛?」傳出去後天王粉絲憤怒得不行。
不管這是不是當年的一種炒作,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只有張學友還在唱歌,劉德華早轉型成演員了,郭富城在喜提嬌妻後遊走在微商和演員之間,黎明作為脫口秀新人即將出道?
不管有沒有網絡的時代,都有一些流量藝人,只是現在隨著網絡發達,這些流量藝人佔有我們生活份額太多了,而且現在主流推薦的就是這些流量藝人,你說有那麼一兩個吧,就當雜誌裡的廣告頁看來;現在裡面全是廣告,你讓我怎麼看?
流量藝人無處不在,為了增加大眾對他們的認知,公司把他們印在廣告牌上、櫥窗上、公交車上、飲料瓶上、電飯煲上、保健品上……這些人有得不完的獎,得到各類大師的好評,優秀得不得了,跟太陽肩並肩。天天都有他們的話題,參加什麼時裝走秀了、出席放生礦泉水公益活動了、在動物園餵失戀大猩猩吃飯了、扶老大爺過長城了、沒完沒了的作秀……比那些每天在朋友圈曬醜孩子的人還令人厭煩。
不過還好,現在大多數人能認清那些空有熱度的流量歌手的真面目了,大家又不是傻子,你唱得好不好聽心裡還沒點數嗎?誰還不知道自己喜歡聽什麼嗎?我想不會有人因為自己的喜歡的歌沒上榜就不喜歡了吧,也不會有人覺得自己喜歡聽的歌上榜充滿優越感吧?
說實話現在這些音樂榜真是沒太多意義,對歌手和幕後音樂工作者來說還算份資歷,對聽眾來說有啥意思?過去的音樂榜,也許還能促進一些歌手CD的銷量,如今大多數人還沒有付費聽歌的習慣吧,免費的都聽不過來,你收費的需要做到多麼好我才能買單?這絕對不是一份所謂新歌榜單可以決定的。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想聽什麼歌就可以聽到什麼歌,有的人喜歡聽民謠,有的人喜歡聽金屬,有人失戀的時候喜歡聽情歌,複合後喜歡土嗨神曲,聽音樂一直都是一件比較個人的事,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憑什麼說你喜歡的歌就比我喜歡的好?這首歌喜歡的人多我就該喜歡嗎?
所以啊,強行搞這些音樂榜這件事本來就是傻傻的,至於刷榜的這些人吧……
哎呀音樂長期徵稿
關注公眾號回復投稿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