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捐資2200萬!這個獎學獎教金助力「國家隊」4000餘人

2020-11-28 騰訊網

作者 |任芳言 韓揚眉

2007年,白春禮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代表中科院接受朱李月華女士捐贈1000萬元,設立「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給予老師們的最高榮譽,也是對我多年來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的肯定,我感到很榮幸。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的設立,對於中科院的老師們積極參與教育教學工作,也是一種正面積極的引導和激勵。」

電話那頭,正在青海進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中科院院士丁林向《中國科學報》簡短地表達了獲獎感言。丁林是國科大崗位教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也是2019年度「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以下簡稱「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的獲得者。

最新一屆評選中,國科大總計有100位教師獲得了該獎項。培養把青春和智慧奉獻給祖國事業的人才,是國科大育人的根本,也是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對「中科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的莊嚴承諾。

自2007年「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成立以來,捐贈人朱李月華女士已捐贈資金總額達2200萬元人民幣。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為攀登者們助力賦能。

丁林

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探索者

正在野外考察的丁林院士

「在科學上取得一點點進步都很不容易,必須有1萬小時的科學訓練,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才能把冷板凳長久地坐下去。」丁林說。

「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非常支持中科院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而丁林恰恰是這類人的代表——他常年紮根西部、為西部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19歲的丁林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就讀,邁出了他研究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第一步。之後,丁林從事科研工作近30年,他始終胸懷祖國,帶著服務西部地區的信念,勇攀青藏高原的科學高峰。

丁林曾作為科考隊隊長,率領隊員探秘「生命禁區」可可西裡。他發現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碰撞前陸盆地系統,提出了對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時間和方式的新認識,建立了高原大陸巖石圈雙向俯衝的巖石大地構造模型,定量恢復了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是國際地球科學前1%的高引用科學家。

除卻履歷上這些重磅成果和身份,丁林還擔綱了一個角色:一名從教20多年的老師。

丁林的臉上帶著青藏高原強烈輻射饋贈的高原紅,當他走進國科大的教室,將「科學」和「教學」融合在一起,便開始帶領學生攀登青藏高原的「科學海拔」。

近5年來,丁林作為主講教師,為國科大研究生開設了三門課程:《青藏高原隆升:過程與效應》《地表過程與地貌學》《板塊構造與青藏高原演化》,每一門都與青藏高原研究緊密相連。

這樣設置課程有特殊的考量: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後可能會從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工作。因此,丁林在設計教學課程體系時,非常注意融入青藏高原的形成、隆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的知識。

由於歷史因素,國內對板塊構造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的了解程度還不夠深,甚至在大學教育中,尚未有專門的板塊構造課程,但在國際上,板塊構造理論已經發展了50餘年,逐漸演化完善為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由此達成的共識是:在本世紀,青藏高原可能會成為建立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最理想的實驗室。

守著這樣的寶藏,丁林力圖通過體系化的三門課程,儘可能彌補國內在板塊構造教育基礎理論方面的短板。

在丁林的學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心中,丁老師身上充分體現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 這種科學家精神始終激勵、引導著我們腳踏實地努力做出新成果,為國家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貢獻」。

李永舫

沒有假期的人

李永舫院士為本科生授課

「李老師是全組唯一沒有假期的人。」已從國科大畢業的博士生孫晨凱這樣評價自己的導師——國科大崗位教師、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永舫。

出生於1948年的李永舫,人生履歷表上刻著時代的烙痕:少年時挨餓,高中畢業時務農。

1977年高考恢復後,當了9年農民的他,以29歲「高齡」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抗菌素專業(現生物工程專業),1979年又提前考取該校物理化學專業研究生,走上科研道路。

從讀書時成為當時華東化工學院副教授胡英(現為中科院院士)的《物理化學》課程助教,到帶領課題組潛心研究光伏材料和太陽能電池,再到培養出一批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幾十載學習和研究生涯,李永舫經歷了一系列身份轉換。

但無論做科研還是教學、當學生還是老師,他都強調做事要有清晰的思路。

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李永舫與化學所另外兩位老師接到新的任務:共同執教《化學原理》。

李永舫從事有機光伏材料研究已有幾十年,但為本科生上課還是頭一回,而且,這門課是化學、材料、生物等專業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重要性不言而喻。在60個課時內,他不僅要帶領大一新生了解化學世界的框架,更要培養他們的分析和自學能力。

如何在教育和科研之間轉換角色?沒有絲毫鬆懈,李永舫開始認真準備。除了請北京大學的老師交流教學經驗、比對國內外名校的課程資料外,他還把近500頁的教材通讀了好幾遍。

剛開始教課時,2個小時的課程內容,李永舫要花20個小時備課。

對剛入門的新生而言,把握化學這門學科的整體脈絡並非易事。但在李永舫這裡,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清清楚楚。

他好似一位園林造景師,不同章節出現的概念仿佛園林中的一棵棵樹、一座座假山,他深知如何排布它們的出場次序,每到一處,就將涉及的背景知識娓娓道來,讓學生在心中生出框架,再開枝散葉。

課堂上,李永舫還會引入最前沿的成果,用重磅論文中的例子,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李永舫每天在辦公室的時間超過11個小時。除了大年初一,只要不出差,他從來都是早上8點前到辦公室。

為本科生上課,李永舫也保持了一項超常規的紀錄:從2014年到2019年,無一次調停課。趕上上課當天要出差,他就把行李拎到教室、下課後直奔車站。若遇到院士大會這類封閉式會議期間有課,他會專門請假趕回學校,上完課再接著去開會。每逢期末監考,他一定親自到場。改起教案或論文來,他從來都是仔仔細細從頭改到尾。

李永舫用八個字回應他對教學、科研事業的體會:熱愛、用心、努力、認真。

對於獲得「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優秀教師獎)」,李永舫表示,「對老師而言,拿到優秀教師獎是很好的榮譽」。他又提到,「希望以後多推薦一些年輕的老師,鼓勵他們努力投身到教學工作,讓國科大的本科教學再往前進一步」。

孫應飛

平行世界裡的穿行者

孫應飛教授已在國科大從教18年

在「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優秀教師獎)」的評選標準中,「熱愛教育工作」這一條列在首位。

對國科大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孫應飛而言,教學就是他的現實世界,而他要上的《隨機過程》這一課程,則須教會學生在抽象和虛擬中理解建模的意義。

教學數十年,孫應飛面向研究生開設的《隨機過程》早已馳名校內外。無論是決定一場運動比賽的時長,還是確定一件商品的保修期,在課程中都能找到答案。

課程中的知識在物理、生物、通信、控制等研究領域應用廣泛。在國科大,無論學生來自中科院的電子所、計算所還是信工所、自動化所,《隨機過程》往往是導師指明要求學習的一門課。

2000年後,國科大形成「三統一、四結合」的辦學方針,「三統一」即統一招生、教育管理和學位授予。2002 年,孫應飛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任教,課堂上的學生常以數百人計,他們來自不同的研究所,教育背景、專業基礎各不相同。

孫應飛熱愛課堂教學。一門課正式開始前,他會詢問並記錄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情況。

課堂上,他常常會仔細觀察學生表情,並據此調整上課節奏。學生來自不同研究所、水平參差不一,遇到本科階段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孫應飛會注意加強。若講到某處學生面有困惑,孫應飛察覺後會放慢步調,講到大部分人聽懂為止。

為了便於了解教學情況,孫應飛建立了課程微信群,課下還會和學生單獨面對面交流,每次考試閱卷都要親自參與,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他還會把科研中獲得的新思路,提煉分享給學生。

而學生也願意和孫應飛交流。「學生寫論文時,甚至畢業幾年後還會和我交流,他們某個地方卡住了、過不去了,我來幫他們推導一下,那也是我的收穫。」

一所高校,不僅要有大樓,還要有大師和年輕學者。而將「學生」與「學者」連接起來的,正是教學。孫應飛有很多次改變職業的機會,但他說:「我喜歡上課,教師要有一個操守,如果一會兒是老闆一會兒是老師,那就不行。」

孫應飛對教學事業的熱愛、對課堂的執著,被他帶過的一屆又一屆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多年來,孫應飛的課程一直深受學生好評,更是得到學院教學督導組的高分評價。線下與線上,孫應飛每學年上課課時長達110學時,保持著11項課程指標全優的教學質量。

孫應飛鍾情於課堂、執著於教學,心甘情願把青春和智慧奉獻給科研與教育事業,獲得「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優秀教師獎)」,實至名歸。

黃輝

萬裡回歸 報效祖國

黃輝教授(左)與學生在實驗室工作

2013年,黃輝的人生與事業邁入高峰,在全美大型能源集團之一康菲石油公司替代能源研究組任職。他與合作者把有機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率紀錄提到當時世界最高,年薪超出美國平均薪資。此時的他,已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年整,事業順利,生活幸福。

但黃輝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回國,報效祖國。

2003年出國深造時,黃輝就抱著學成一定歸國的想法。在科研事業中取得成就後,他兌現了當初的諾言。

面對不解和疑惑,黃輝堅定地說:「作為中國人,回國並不需要理由。中國人只有回到祖國才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熱愛祖國,熱愛教育工作,為祖國建設服務」,這是「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優秀教師獎)」的第一條評選規則,而報效祖國,恰是黃輝追求的人生理想。

在國科大的七年時光,黃輝經歷了白手起家「創業」的艱辛,也收穫過攻下科研難關時的喜悅,但最令他難忘的,是教書育人、桃李天下的那份自豪。

作為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教授,黃輝開設了專業課《有機半導體材料》、研討課《功能高分子材料》兩門課程。其中,有機半導體材料課程涉及前沿交叉學科方向,在光電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沒有現成教材,黃輝便自己編寫所有課程教案。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 B. Grubbs曾告訴我,他上學時從來沒有得過第一名,成績好並不代表創造力強,而真正的科研是創造,是創新的思維。」

在課堂上,黃輝會穿插講述科學史、科學家的人生經歷。他希望通過分享其中的趣事與感悟,讓學生們了解科學大師的人生與思想。

這也造就了他獨特的課堂風格——既有基礎前沿並重的知識傳授,又有兼顧科學歷史的思想傳播。

七年來,黃輝播撒下的種子已開花結果。他指導的學生大多獲得過各類獎學金,到上海交通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等國內外名校攻讀博士或做博士後,還有人在國內知名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黃輝的2014級博士生楊雷還曾獲得2020年中科院「優秀百篇博士論文」的殊榮。

2019年,黃輝有了新的任務——主持國科大人力資源部相關工作。他把自己定義為國科大教師群體的「服務者」。今年教師節前夕,他與同事和其他部門共同組織籌備一項活動:全校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教師表彰。

在黃輝看來,相較於其他職業,教師的名譽感很強,構建學校的榮譽體系、激發老師更好地教書育人的念頭非常重要。

「學校是由很多普普通通的教師組成的,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傳道授業解惑,需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我們希望以合理的方式,讓每位教師在國科大有歸屬感。」對於自己的新職務,黃輝這般理解。

黃輝時常同學生講一句話:「科學家有國界,作為國科大的一名學生,更要有科技報國的信念。」

這正是國科大的建校宗旨之一,也是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堅持的信條。

「看到學生們對科學有興趣,向著自己理想的目標繼續前進,我由衷地感到驕傲。」科學事業後繼有人,讓黃輝十分欣慰。「報效祖國、科學的精神、感恩的心」,黃輝認為依靠這三點,就能培養出為國家做貢獻的人才。

這也是朱李月華女士捐贈的初衷——讓我國不甘人後的頂尖科技人才能夠擁有更好的資源去探索。

只有力爭上遊,才能成長蛻變

——國科大教育基金會捐贈人朱李月華專訪

作者 |任芳言

朱李月華

13年前的秋天,一筆從香港遠道而來的捐助抵達北京。在人民大會堂,伴隨著捐贈儀式的音樂響起,「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正式成立。

13年後,這個獎項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教育基金會的品牌項目,在中科院內獲得這項榮譽的已有4400餘人。

其中,有來自中科院各個下屬培養單位的博士生,有常年堅守在教學崗位上的科研工作者。

在獎金捐贈人、香港金利豐集團總裁朱李月華看來,能夠在中科院佔有一席之地的人,無論是教師或學生,都經歷了長年累月的學習與拼搏。

「我相信,只有擁有這種力爭上遊心態的人,才能憑一己之力成長蛻變。我希望一眾教師和學生能知道,他們並不是孤獨地走在這條路上,社會上仍有人非常支持他們向自己的目標進發。」朱李月華表示。

祖籍廣東東莞的朱李月華自幼在香港長大,於上世紀70年代移民美國。1992年,看到祖國巨大發展潛力的她與家人一道回到香港,創辦公司,從事證券經紀業。

朱李月華說,雖然自己長期接受西方教育,但始終堅持一個信念:祖國是我的母親。之後數十年,她見證了香港與內地金融業的飛速發展,也感受到科技進步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深信,除了金融業,科技也肯定是全球未來重要的競爭領域之一。我國的頂尖科學家不甘人後,我也非常希望他們能有更好的資源。」朱李月華表示。

在這樣的念頭下,「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於2007年正式成立。獎項分「優秀博士生獎」和「優秀教師獎」,每人獎勵額度為5000元人民幣。

「優秀博士生獎」用於獎勵每年在中科院所屬研究生培養單位學習的博士研究生。

為支持和鼓勵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每年300個獎勵名額中,有120個名額專門用於獎勵西部地區的博士研究生。

「除了獎學金,我也希望能回報辛苦教育下一代科技人才的優秀教師」,朱李月華表示,每年100人「獎教金」的設立別有一番用意。

在國科大教育基金會的悉心管理下,「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學、獎教金」對中科院系統師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獎教金名單中,不乏院士、傑青等佼佼者,其中,截至2017年底,183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的研究者中,有43.2%的獲獎者在成為傑青前獲得過朱李月華優秀教師獎。

時光飛逝,一批批科技人才嶄露頭角,朱李月華的捐助也一直在繼續。「科技競賽不爭一日之長短。」朱李月華表示,科學家實現一些超人的遠見、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需要通過十年乃至幾十年的努力。

「我希望通過設立這一獎項、通過國科大教育基金會,在資金、資源各方面支持這些明日科技界的英雄。也希望能拋磚引玉,讓社會各界,包括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為科教事業多做貢獻。」朱李月華坦言。

往來於香港和內地,朱李月華曾與一些獲獎師生有過當面交流。在和學生對話時,她注意到不少學生都有出國交流的經歷,也很喜歡在國外學習的時光。

「作為海歸派,我也曾在美國讀書、工作生活多年,我理解大家對外國生活的嚮往。但畢業後,現實中的挑戰困難絕不比國內少,甚至因為不是本地人,要面臨更大的困難。」朱李月華說。

對此,她衷心寄語年輕學子:「在規劃未來時,把這點納入考量。無論在哪裡生活,都會遇到壓力和困難,國外絕不是烏託邦。有迎難而上的魄力、見識,加上努力不懈,無論身處何方,都會成功。」

《中國科學報》 (2020-09-10 第8版 專題)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方法如下

點讚+在看 支持一下!

相關焦點

  • 贛縣區吉埠中心小學舉行2020年王英鈺賴蘭女獎學獎教金頒獎儀式
    11月26日,贛縣區吉埠中心小學舉行了2020年王英鈺、賴蘭女獎學獎教金頒獎儀式,16名品學兼優的建檔立卡學生和6名教學業績突出的老師獲此獎勵。此次活動不僅激發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熱情,更堅定了廣大學子立志成才的信念。
  • 光泉法師出席中國佛學院2014雲林、盛榮獎學獎教金頒獎儀式
    中國佛學院2014年雲林、盛榮獎學獎教金頒獎儀式現場(圖片來源:靈隱寺攝影:劉興恩,法明)  (圖片來源:靈隱寺攝影:劉興恩,法明) 「中國佛學院2014年雲林、盛榮獎學獎教金頒獎儀式」於12月9日在北京法源寺中國佛學院教學樓禮堂舉行。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代表杭州雲林公益基金會為獲獎學僧頒獎並開示。中國佛學院張厚榮副院長、向學副院長、廣如副教務長,靈隱寺監院衍空法師、義廣法師、妙弘法師等出席,儀式由中國佛學院教務處副主任永興法師主持。
  • 文昌鋪前鎮舉辦2020年獎教獎學助學頒獎大會 發放獎教獎學助學金50...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9月12日,文昌市鋪前鎮舉辦2020年獎教獎學助學頒獎大會,對在今年升學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311名學子給予獎勵,並表彰了一批優秀教師,共發放獎教獎學助學金50.35萬元。
  • ...3000萬捐資北大,以恩師名設獎學金!哪些大佬最熱心?這些校友圈...
    據悉,高善文此次與其他校友一起捐資3000萬元,以恩師秦宛順、靳雲匯夫婦的名字,設立北京大學秦宛順靳雲匯獎學基金,優先獎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本科生。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該獎學金已於近日開啟申請,額度為10000元/人。
  • 這個日本的家政女王,自創了4000多種菜譜,發行了2200萬本烹飪書
    她叫慄原晴美日本最有名的料理家之一名字響徹全世界自創了4000多種菜譜發行了2200萬本烹飪書是全日本家喻戶曉的【家政女王4000道菜在她的菜譜中都是像炸雞配蔥汁、青花魚肉鬆、幹燒茄子咖喱這樣的家常菜保證每一位家庭主婦都可以做得出來
  • 廣工迎62周年校慶,校友捐款510餘萬元修繕田徑場
    為了師弟師妹健康,這所大學的校友在母校生日這麼做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杭瑩 通訊員 譚遠茂 朱小翠11月14日,在62周年校慶之際,廣東工業大學在大學城校區舉行中心田徑場修繕奠基儀式,廣工校長邱學青,副校長、校友總會會長陳卓武,副校長、基金會理事長陳為民,各地市校友組織負責人,以及師生代表等近300人參加儀式
  • 米其林捐資300萬元助力武漢抗擊疫情
    (原標題:米其林捐資300萬元助力武漢抗擊疫情) 新京報訊(記者 秦勝南)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1月26日決定,將緊急向武漢市慈善總會捐資300萬元人民幣,
  • 銀教合作再升級 「興才計劃」助力教育扶貧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 史雅喬)近期,福建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合作開展「興才計劃」教育扶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20年,省教育廳與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在原有銀教合作基礎上,繼續實施『興才計劃』教育扶貧合作方案」。
  • 1000萬!中地君豪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捐資助力學科建設
    新冠肺炎肆虐初期,中地君豪獲知該院醫療防護物資緊缺,立即多渠道找尋購買,再次捐贈價值7萬餘元防護服一批,同時捐贈100萬元專款支持該院抗擊新冠肺炎,成為中山一院防疫支持的首批捐贈企業之一。此次捐贈的1000萬元,將分三年撥付。2023年,中地君豪為中山一院捐贈捐物的總額將達到1400萬元。
  • 愛潑斯坦價值2200萬美元的豪宅將被夷為平地:沒人想住性罪犯之宅
    已被定罪的性罪犯傑弗裡·愛潑斯坦的豪宅可能保不住了,美國佛羅裡達州棕櫚灘據一位知名開發商透露,這位名譽掃地的已故金融家擁有的一棟價值2200萬美元的住宅將被夷為平地,以便建造一棟更豪華的住宅。
  • 這個7歲娃靠玩玩具年賺2200萬美元 稱霸YouTube!
    七歲小童萊恩在網絡代言玩具等兒童產品,今年收入高達2200萬元。    2018年進入尾聲,「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2018年YouTube網站知名「網絡紅人」的年收入排行榜;結果7歲網紅萊恩(Ryan)擔任主角的玩具評鑑頻道「萊恩玩具評論」(Ryan ToysReview),年收入高達
  • 車駕管12條實施月餘 13餘萬濟南人受益
    原標題:車駕管12條實施月餘 13餘萬濟南人受益來源:舜網-濟南日報本報1月7日訊(記者 侯月)13萬餘輛汽車免予上線檢測,27名70周歲以上老人報名參加駕照考試
  • 愛心企業捐資100萬元助力花瑤脫貧攻堅
    湖南星大建設集團董事長誾定武現場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對口幫扶該縣虎形山瑤族自治鄉水慄凼村,助力瑤族同胞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悉,湖南星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93年,是國家一級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湖南省私營百強企業。其經營範圍涵蓋建設施工、房產開發、城市綠化美化、建築原材料生產、數字模板生產和加工等眾多領域的大型綜合性實業集團。
  • 愛心企業捐資100萬元助力隆回脫貧攻堅
    湖南星大建設集團董事長誾定武現場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對口幫扶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水慄凼村,助力瑤族同胞打贏脫貧攻堅戰。縣領導馬健強、範志鋒出席捐贈儀式。   湖南星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93年,是國家一級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湖南省私營百強企業,其經營範圍涵蓋建設施工、房產開發、城市綠化美化、建築原材料生產、數字模板生產和加工等眾多領域的大型綜合性實業集團。
  • 地空學院2020年度「龍軟獎教金」頒獎典禮舉行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20年度「龍軟獎教金會議由「龍軟獎教金」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宋振清主持。宋振清首先向與會的獲獎老師介紹了此次「龍軟獎教金」的評審規則。評審委員會按照評審條例,核對了全院106名教師的全年教學工作量,審核三年的教學評估情況,兼顧學院的不同專業,優中選優,評選出10名獲獎教師。
  • 洪梅將建第二幼兒園 鄉賢捐資 20多萬
    目前,鄉賢已踴躍捐資20多萬元。    7月1日,洪梅鎮第二幼兒園創建動員大會召開,會上成立了洪梅鎮第二幼兒園籌建組。當天,洪梅鎮駐村領導、二級主任科員蘇加進就帶頭捐資5000元用於幼兒園建設。    據悉,霞峰村位於洪梅鎮西南部,全村面積2.5平方公裡,有1000多戶4000多人。由於小學與幼兒園在同一所學校,給幼兒園正常教學帶來很大的不便。
  • 鳳祥食品再次入選「營養國家隊」連續第3年助力國家隊運動員備戰保障
    承載國家隊封閉訓練重任的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正在以營養的飲食和優質的保障,為運動員備戰做好後勤服務工作。5月16日,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宣布:鳳祥食品將繼續作為國家隊運動員備戰保障產品,全程為運動員提供營養支持,助力他們備戰東京奧運會和其他重要賽事。鳳祥股份也因此連續第三年成為入選「營養國家隊」的唯一雞肉企業。
  • 宜興市紅塔村企業家捐資為村民認購「福村寶」
    原標題:紅塔村企業家捐資 為村民認購「福村寶」    近日,宜興市高塍鎮紅塔村村委會內上演了溫暖一幕,從紅塔村走出去及落戶紅塔村的企業家們主動捐資,拉開了紅塔村愛心企業家助力「福村寶」暖冬活動。短短十多分鐘,紅塔村便收到愛心款9萬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