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鄂西北十堰市的鄖陽中學,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湖北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湖北省示範中學。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其前身為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巡撫於湛創立的鄖山書院。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書院改為"鄖陽府中學堂"。1912年(民國元年)鄖陽府中學堂改為"省立鄖山中學"。1994年,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併為十堰市,學校更名為十堰市鄖陽中學。
某年,我來到學校舊址,拍攝下了部分照片。這座大禮堂位於校門左側,旁邊是食堂。記得有一年畢業於鄖陽中學的馮聖兵就在這個禮堂裡對下面眾多莘莘學子分享了他的求學之路。
學校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名師如林,英才勃發。僅改辦中學百餘年來,就為中國革命和建設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畢業生。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楊獻珍同志,鄂西北早期共產黨員、龍州起義領導人、紅八軍黨委書記何世昌烈士等是其中傑出的代表。這座楊獻珍同志紀念亭就位於教學樓的對面,時刻激勵著廣大學子。
在兩棟教學樓對面,有一株古柏,旁邊的雕塑為男女共同託舉一球。下面立有鄖中的校訓「明德博學、進而不已」。
繼續前行,我們看到一處水池,裡面堆砌有假山,旁邊的參天大樹下,有石桌石凳,是一處學習、休閒的好地方。
清朝同治八年(1869),因書院潮溼積水,時任知府金達將書院遷建至城北鄖山之麓的三元宮(1869年至1999年的校址),取得一勞永逸之功,並親撰《鄖山書院遷建記》碑文勒石以記。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而凡就學於此者,其亦漸而有序,進而不已,見善從之,聞義則徙……居則善六邑之俗,出則光四國之儀乎。」知府金達對學子的企盼教誨濃縮了當時書院最先進的辦學理念。鄖陽中學的校訓「明德博學,進而不已」中的後四個字就來源於此。這是鄖山書院的第二次遷建。
學校自創立以來,培養了眾多人才,其中部分人也反哺母校。這座功德碑記載了北京部分校友在450周年紀念中的捐助情況。
這是收藏在同治丙寅修《鄖縣誌》中的鄖山書院圖,我們可以看到書院的規模還是很大的,畢竟開設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的鄖陽府曾經是中國最早的「特區」,而鄖山書院又位於府治所在地。
鄖陽中學為了更好的發展,在1999年夏整體由鄖縣老城遷入十堰城區新校址。但是,舊址的文脈並沒有斷,如今這裡依然有一所嶄新的學校續寫著它的歷史。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