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再讀過《海的女兒》。其實,應當是第一次完整地讀過這篇作品。原來所知道的,也多是根據原作改編的兒童故事,或者其他的一些節略版的信息。這次從頭到尾完整地看完,發現這則童話,並沒有主要寫愛情。或者說,不只是在說愛情的事。
小人魚與其他的姐姐不大一樣,她從小就比較沉默孤獨,喜歡自己做些奇怪的事情,思考一些特別的問題,這也許就是作者安徒生的一些影子。每一部作品的主人公,無疑都是作者注入心血最多的形象。而這其中,有意無意肯定也就受了作者自身秉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安徒生自己本身就比較孤僻,不太喜歡與他人交往。
小人魚第一次浮出海面,見到王子也就愛上了他。回來問了自己的老祖母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除了愛情,還涉及到另外一個更大的命題,那就是「靈魂」。人魚公主想到了生死的大問題,問祖母「那些岸上的人們也會死嗎?」
祖母的回答是:他們會死。並且他們的生命很短暫,不像我們可以活到三百歲。但是,人們死後,可以獲得一個永恆的靈魂。而我們只能變成海上的泡沫。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就是小人魚拿了自己的聲音和巫婆和交易。喝下毒藥,把自己的尾巴變成了雙腿。但她的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那麼,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是因為王子嗎?到後來,王子終於不能娶她為妻,而她也寧肯自己變成泡沫,終究不肯殺掉王子。也就是因為愛情。是不是呢?
若故事只講到這裡,說這一個偉大的愛情悲劇,也完全就講的通。按作家畢淑敏的說法:故事講到這裡,也就正好。後面的部分也就有些畫蛇添足了。
但,如果說安徒生的本來用意,並不只在於愛情。我們還是有必要繼續看下去。下面,作者又說了什麼?
——……現在太陽從海裡升起來了。陽光柔和地、溫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為小人魚並沒有感到滅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陽,同時在她上面飛著無數透明的、美麗的生物……
這些美麗透明的生物,叫做「精靈」,而這些精靈歷經三百年就可以創造出一個不朽的靈魂了。現在小人魚沒有死掉變成泡沫,就是因為曾經「全心全意的為了那個目標而努力過」,所以也變成了精靈。
那麼,我們就發現與王子的愛情,並不是小人魚的最終目的,而她「全心全意」的目標,是那個「不朽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可以通過王子的愛情贈予而獲得,也可以通過努力而自己創造出來。按精靈的說法:我們現在努力的工作,可以為了人類掃除瘟疫,給人類帶來健康和快樂。孩子的笑聲可以讓我們得到靈魂的時間提前一年,反之,孩子的哭聲可以讓時間推遲一年。但,只要我們去努力,終將有一天,我們將飛向美麗的天國。人魚公主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她很高興――「小人魚向上帝的太陽舉起了她光亮的手臂,她第一次感到要流出眼淚。」尤其這個「第一次」,說明什麼呢?說明她先前並沒有為自己的王子流過眼淚。
這樣說來,人魚公主愛上王子,是不是就是一種利用的手段呢?那麼,這個故事就成了「陰謀與愛情」了。當然不是。如果那樣的話,為了讓王子愛上她,與她共享「靈魂」,小人魚會不擇手段。她也不會寧肯自己死掉,也不傷害自己所愛著的王子而換回自己的人魚生命。
到此,我們可以說,這篇童話裡,寫了愛情,但並不止限於此。在這篇作品裡,作者是把靈魂與愛情綁定了。但還是可以分出主次。從文章的結尾來看,再回顧文中提到的相關內容。無疑,作者還是主要用意在於寫「生命歸宿」,「靈魂永恆」。愛情是個美麗的賓輔,就如同婚禮上美麗的伴娘。這也恰好符合了小人魚在王子婚禮上的身份。
愛情與靈魂哪一個更為高貴與偉大呢?這裡不宜爭辯。我們還是說,安徒生終身未娶,他對於愛情一直是一種嚮往又恐懼,若即若離,甚至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而他對於靈魂境界的追逐卻要堅定而執著的多了。我們看他的作品中,譬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醜小鴨》,愛情,並不是最重要的主題,最著重的的確是靈魂。這樣看來《海的女兒》這個名字的確就高貴不俗,並不只是「人魚公主的愛情悲劇」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