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芳名丫山。身處章江之源、大餘城東,茂林深篁、飛瀑鳴澗、霧靄氤氳,盡顯靈動之美、悠然之韻。
在旅遊界,小丫的名頭是響噹噹的。我們的記者,兩位小丫頭片子,去採訪的時候,但見來自各地的取經者絡繹不絕。一個最新的事例是,「丫山旅遊扶貧模式」上榜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成功案例。
小丫為什麼這麼出名?因為她長得好看又善良。小丫採訪小丫。我們的「決戰四季度、奪取雙勝利」重磅策劃,今天與大家分享來自丫山的故事。
這是我們的版面↓↓
這是我們的視頻↓↓
言歸正傳。
丫山並非天生麗質、也非大家閨秀。你別看開頭那一段,頭條哥掉書袋一樣疊了一堆詞。論稟賦,丫山在江西的山裡頭,往高裡攀也就是個小家碧玉。除了一個小瀑布,沒有其他自然景點,有人說這是老天爺不賞飯;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勝古蹟,有人說這是老祖宗不賞飯。
正因為這樣,在名山雲集的江西,丫山很長一段時間都屬於「名不見經傳」的那一類。而生活在丫山腳下的大餘縣黃龍鎮大龍村人,靠山吃不上山,只能種地,收入普遍偏低,大龍村因此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
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丫山,也改變了大龍村甚至整個黃龍鎮。這個人名叫唐向陽,他出生於大龍村,後來走出大山,去了縣城。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大餘縣是有名的鎢都,很多人在此做鎢礦生意。唐向陽起初也選擇了這一行,通過承包坑口,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緊接著開起了賓館,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老闆。然而,讓大家沒想到的是,2007年,唐向陽在生意順風順水時,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投身鄉村旅遊,開發丫山,打造風景區。
唐向陽選擇在丫山二次創業,並非衝動之舉。他的初衷是,以前開採鎢礦,或多或少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現在有能力也有義務守住家鄉的綠水青山。於是,他響應政府號召,甘當拓荒者,希望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讓鄉親們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定了就幹,幹就幹成!乘著國家打造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的東風,唐向陽投資數億元,和當地政府齊心協力打造丫山景區,走出了一條集鄉村度假、森林康養、運動休閒為一體的特色發展之路。慢慢地,這些年下來,周邊村民有了土地流轉、房屋改造、務工就業、入股分紅等多種收入,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舉個「60後」的例子。盧德風因病致貧,膝蓋做了手術,家裡欠了許多債,一度覺得生活沒了指望。丫山景區為貧困戶免費提供檔口,盧德風病情好轉後在景區賣燙皮,憑藉出色的手藝,她的店成為「九回頭」鄉食街的「常回頭」。
有一個採訪畫面,盧德風發現記者看到她脖子上戴的金項鍊,一臉羞澀,一邊笑著,一邊將項鍊擱進衣服裡頭。那條項鍊是今年重陽節老伴送給她的禮物,也是迄今為止她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那一刻,她藏起了項鍊,但藏不住一臉的幸福呀!
再舉個「80後」的例子。從小在丫山腳下長大的黃曉秀和大龍村許多姑娘一樣,從18歲開始就去廣州打工,當流水線工人,每天的工作單調乏味,月工資只有2000元。2011年辭職回到丫山工作後,她華麗轉身,現在是景區總裁辦總監,周末景區遊客多的時候她還要客串導遊、車手、演員等角色,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年收入也突破了10萬元。
正在看微信的你們,如果有機會去丫山,肯定會發現,丫山不止有一個「盧德風」,也不止有一個「黃曉秀」。以她們為代表,一批又一批貧困群眾因為丫山景區脫貧致富,一茬又一茬漂泊異鄉者因為丫山景區返鄉創業就業。
這就是丫山的魅力,長得好看又善良,帶動了周邊近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這是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的魅力,她對就業的拉動,對周邊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拉動,是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旅遊產業就是幸福產業。
這是擔當、開拓的魅力。丫山的資源稟賦不論從哪個方面講,在全省都是一抓一大把。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丫山模式還是只有此家、別無分店?以擔當靜心、以開拓做事。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總書記近日在江蘇視察時說,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
江西最大優勢在於生態環境,我們需要更多的丫山模式,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讓生態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看全文,戳這裡
「小丫」快跑
江西日報記者 萬仁輝 宋思嘉
【備忘錄】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大餘縣丫山景區將鄉村旅遊和精準扶貧有機融合,直接和間接帶動周邊7個鄉鎮近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丫山旅遊扶貧模式」因此上榜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成功案例。
「小丫」,芳名丫山。身處章江之源、大餘城東,茂林深篁、飛瀑鳴澗、霧靄氤氳,盡顯靈動之美、悠然之韻。
「小丫」有闖勁,闖出了鄉村旅遊的「丫山模式」,不但讓自己的名頭聲動粵港澳大灣區,還帶動周邊7個鄉鎮近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儘管遭遇疫情衝擊,「小丫」受到了影響,但她的腳步卻未曾停歇,從前期苦練內功等待「重啟」,到後期搶抓機遇製造新「爆點」,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帶來一個接一個的驚喜。四季度,「小丫」將有望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小丫」快跑,跑出脫貧攻堅新勝利,跑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景區發展信心足
【背景板】
丫山景區所在的大餘縣黃龍鎮大龍村以前是一個貧困村,七成以上村民外出務工,老人兒童留守。丫山雖然風景如畫,森林覆蓋率高達92.6%,但由於交通不便,名氣難以打開。如今,山還是那座山,村已不是那個村,美麗鄉村處處都是新氣象。在丫山景區的龍頭帶動下,大餘全域旅遊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聚焦】
從10月下旬以來,贛州市文廣新旅局宣傳推廣科電話鈴聲經常響個不停,打電話來諮詢旅遊獎勵申報的省內外旅行社一天比一天多。此前,為刺激旅遊市場消費,贛州市印發了《關於克服疫情影響全面激活旅遊市場獎勵措施》,提出安排2000萬元對到贛州旅遊的旅遊專列、航空團、自駕團等進行獎勵。
這一利好消息,讓丫山景區總經理韓磊也倍感振奮。這幾日,將粵港澳大灣區200多家旅行社「請進」景區踩點後,韓磊第一時間向他們介紹了來自政府的政策「禮包」。同時,他還通過南昌、廣州、上海等地區域營銷中心加強推廣,實現了景區、政策宣傳「兩不誤」。
「獎勵新政好比及時雨,讓我們對衝刺第四季度充滿了信心。」韓磊說,今年,受疫情影響,客流一度受到較大衝擊,直到6月底才明顯恢復。即便如此,幾個月來,防疫物資下撥、旅遊年卡發行、貸款展期等一系列政府「組合拳」以及景區自救,讓他內心十分堅定:以丫山的潛力,定能扛過這次難關。
在韓磊眼中,丫山景區有它獨特的魅力。區別於常規鄉村旅遊開發的「千人一面」,景區從規劃和建設之初,就一直順著丫山的「性子」,即堅持不填塘、不推山、不砍樹、不拆房「四不原則」,丫山獨特的生態資源稟賦得以充分展現。
回憶起13年前第一次來到丫山,韓磊蹙起了眉頭。「那時候的大龍村,是典型的山區『空心村』,山高、地少,經濟來源單一。」韓磊說,景區建設盤活了閒置的農田、荒山,打造出一批客家風情的旅遊景點,形成了山下鄉愁遊樂區、山中生態住宿區、山頂文化休閒區的特色格局。
「土地流轉收入、務工就業收入、入股分紅收入、農產品銷售收入、房屋改造收入……」韓磊算了一筆帳,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搭建了生態農產品基地、旅遊合作社、鄉村旅遊協會等扶貧平臺,鄉親們收入來源不斷增加,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其中,大龍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2007年的2000元增至2019年的3.5萬元。
這些年,韓磊見證了丫山「重生」,也參與了「丫山旅遊扶貧模式」的打造。從資源變資產,到資產變資金,再到農民變股民,景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
眼下,隨著景區走過疫情「低谷期」,韓磊下一步的目標更加清晰:深入推進旅遊康養項目、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籌建丫山學院、爭取3年內景區綜合收入突破2億元……
生活改善日子美
【背景板】
丫山景區現有固定員工600餘人,八成以上為當地村民。同時,隨著景區推動三次產業聯動發展,許多村民華麗轉身,成為旅遊從業人員,家裡的土坯房也改造成了民宿、餐廳,大家在家門口安心吃上了「旅遊飯」。
【聚焦】
在丫山景區,「九回頭」鄉食街是遊客最喜歡「打卡」的景點之一。這條街之所以起名「九回頭」,是因為這裡有9個檔口,9名鄉嫂除了手工製作、售賣當地小吃,還經常一起唱山歌,被吸引來的「頭回客」在品嘗地道的美食後,最後都變成「回頭客」。但是,多數遊客並不知道,9名鄉嫂此前多為貧困群眾,景區免費開放的檔口,徹底改變了她們的生活。
家住黃龍鎮頭塘村的盧德風2016年來到「九回頭」鄉食街,她的拿手活是製作燙皮,因為味道正宗,廣受遊客歡迎,年均收入可達5萬元。在此之前,由於患有骨性關節炎,手術後欠債數萬元,盧德風當了許多年貧困戶。「過了那麼久的窮日子,真沒想到有一天生活能迎來轉機。」
談到以前的日子,盧德風神情凝重。1988年,她嫁到頭塘村,日子一直過得十分清苦。頭幾年,除了下地幹活,她還在村裡的磚廠賣體力,因此落下了關節病。
丫山開始打造風景區後,盧德風的生活開始改變。2015年,關節病稍有好轉後,她來到景區做工。「很多村民和我一樣,親眼看著丫山從一座普通的山變成一個遊客越來越多的景區,大家一起進入景區工作,有了固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入駐「九回頭」鄉食街後,憑藉出色的手藝,在旅遊旺季時,盧德風檔口日銷售額可達800元,客人太多忙不過來時,她還要請兩三名幫工。幾年下來,每天8時營業,18時收工,每日向遊客介紹丫山美食、美景,盧德風覺得生活充滿了盼頭。
今年3月,因受疫情影響關閉的景區重新對外開放後,推出了「門票當錢花」活動,遊客可持門票到鄉食街消費。遊客數量逐漸增多,鄉食街人氣又旺了起來,這讓原本擔心收入下降的盧德風打消了顧慮。
隨著景區用工需求擴大,盧德風和老伴成了景區「雙職工」。今年重陽節,盧德風收到了老伴送的禮物——一條金項鍊,這也是她有生以來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戴著項鍊,暢談著以後的生活,盧德風臉上堆滿了笑容。「哎呀,今天只能聊到這了,預約的理療時間到了。」時針指向18時30分,盧德風動身前往景區最新打造的康養中心,在那裡,專業理療師將為她的膝關節進行免費理療。
青年回鄉天地廣
【背景板】
近年來,丫山景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集鄉村度假、森林康養、運動休閒為一體的特色發展之路。景區的發展,為鄉村聚集了人氣,也為當地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這幾年,大量外出謀生的村民回到家鄉,在景區找到了就業、創業的歸宿。一茬茬青年人的回歸,也讓鄉村充滿生機。
【聚焦】
11月之後,丫山景區進入「年會」旺季,公司團建、越野車隊等預約應接不暇。景區總裁辦總監黃曉秀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日子,身兼多職的她,每天工作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黃曉秀今年32歲,從小在丫山腳下長大。和村裡許多姑娘一樣,她從18歲就外出打工,進入丫山景區工作以前,在廣州一家電子廠工作了5年,月工資為2000元左右。
「如果丫山沒有發展旅遊,我到現在應該還是一名流水線工人。」黃曉秀說,2011年,聽聞丫山景區招聘,她辭職回到家鄉,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的心願。
進入景區工作以後,黃曉秀通過參加培訓,學習了活動策劃、旅遊管理等相關知識。此外,景區每周末都會上演丫山員工自編自導自演的民俗特色晚會,她在其中參與歌舞表演。
最讓黃曉秀感到興奮的是,近年,隨著山地度假的流行,景區組建了花木蘭越野車隊,她成為業餘越野車手,為遊客提供越野車領航、駕乘等服務。「我們車隊九成以上隊員以前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打工,這幾年丫山發展越來越好,回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如今,除了上班,黃曉秀還參與了景區多個眾籌項目,工資、分紅等收入加起來,一年超過10萬元。「我經常對別人說,我以前是一個旅遊『門外漢』,景區這個平臺給了我畫筆,讓我提升了技能,把生活描繪得五彩斑斕。」在黃曉秀心裡,鄉村旅遊不僅改變了她的家鄉,也改寫了她的人生。
和黃曉秀一樣,當地歌手羅名華也在丫山找到了奮鬥目標。每當夜幕降臨,羅名華都會來到景區「千裡走單騎」俱樂部,用吉他彈唱原創歌曲。聽他演唱的除了遊客,還有在線觀看的「粉絲」。
通過駐唱,羅名華每月可以領到固定工資。對於他來說,像這樣靠音樂夢想生活,是件特別幸福的事。在此之前,酷愛音樂的他長年漂泊在外。2010年,迫於生計,他回鄉開了一個石灰膏加工作坊,每天起早貪黑忙碌。「後來,丫山景區聽說我有唱歌特長,找我來演出,我終於又有機會唱歌。」
今年開始,羅名華嘗試通過直播幫村民帶貨,推銷丫山特產。「我希望以鄉村歌手的身份,讓更多的人認識丫山、了解丫山。」羅名華說。
專家點評
產業融動 共享發展
江西財大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曹國新
丫山是通過旅遊經濟激活鄉村資源,在發展中解決發展問題,實現包容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的典範。它是在政府主導扶持、鄉賢返鄉創業、農地產權創新、農民多元參與的系列改革中脫穎而出的,經過鄉村產權體制的基層創新和農村旅遊經濟的產業融動,丫山將鄉村旅遊的發展,放到通盤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來操盤,實現了從做產品到做產業,再到做事業的跨越,時時處處注重發展共享。
現在的丫山,藍天白雲、山清水秀、池塘清淺、白鷳悠遊,有著近乎完美的色彩搭配與線條組合,像一幅桃花源裡可耕田的優美畫卷。慈祥的老人、辛勤的農婦、青春的少年個個對家鄉的未來充滿憧憬,張張笑臉都是美好生活的印證。現在的丫山,遊客紛至、投資噴湧、消費如潮、日進鬥金,生存其間人人豔羨。村民的文化自信與產業自信得以重建。
鄉村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鄉村在家就在,鄉村旺家就旺,這或許就是鄉村旅遊發展的終極意義。
記者手記
留住青山綠水 記住美麗鄉愁
採訪回來,總有幾個畫面在腦海中反覆出現。在景區工作的老一輩村民,談起以前的生活,總忍不住抹淚,回憶中充滿了無奈和酸楚。但說起鄉村旅遊帶來的改變,談到現在的生活,他們又眉飛色舞,臉上堆滿了笑容。
是啊,丫山的改變,得益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得益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旅遊扶貧政策,也得益於當地幹部群眾的齊心協力。
這些年去過不少鄉村旅遊點採訪,但沒有哪一個像丫山這樣給我們如此深刻的印象。從景區規劃到景點設計,從精準扶貧到平臺搭建,從人才引進到人人參與,丫山以鄉愁為引子,步步為營,探索了一條鄉村旅遊從觀光休閒1.0版本轉型升級為康養度假2.0版本的新路子。
村容村貌美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大量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大量在外漂泊的尋夢人、剛畢業的大學生都願意留在家鄉,「丫山模式」取得的這些成效,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註腳。
當前,鄉村旅遊「遍地開花」,期待各地深入挖掘資源稟賦,推出更多創新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優化鄉村治理結構,共同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江西篇章。
決戰四季度,奪取雙勝利
一起為江西加油點讚!!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可直接跳轉閱讀↑↑↑
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時政頭條
記者:劉勇、萬仁輝、宋思嘉
攝影、視頻:徐錚、萬雨欣(實習生)
原標題:《旅遊界有個姑娘叫「小丫」,長得好看又善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