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9號秘事》。
我的狗狗去世十多天了,這小半個月給他種了兩棵樹,去看了他三次,有四次感覺他回來了,有十幾次告訴他想他了。
人面對死亡的心理過程,基本都是如此,從難過到懷念。
這個時節我們對亡者的惦念,多半是紀念我們從哪裡來,卻回答不了我們要到哪裡去。
但BBC這部跟柯南一樣每集都死人的《9號秘事》可以。
從2014年到去年每年一季,一季6集,每集是一個時長30分鐘的獨立故事。
《9號秘事》分集海報
你是不是想到了「如果只看一部英劇,就要看它」 的《黑鏡》?《9號秘事》是以《黑鏡》一半的時長,挖開和《黑鏡》一樣的腦洞。
英國兩位大神級編劇 Reece Shearsmith 和 Steve Pemberton ,同時也是主演,《瘋城記》之後,他們就坐穩了暗黑諷刺系英劇教主的位子。這個好基友的組合已快20年,最擅長的就是跟觀眾玩心理戰。
他們的劇,就是一個你跳了還叫好的坑。
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營造最驚悚的氣氛,兩位編劇很聰明地設置一個又一個有限且密閉的空間,比如最極致的第一集,把十幾個演員塞在一個衣櫥裡面。
多數的影視作品,死亡僅僅起到推動劇情的作用。而《9號秘事》是通過死亡來討論人性,有點像壓縮版的《電鋸驚魂》,或是《七宗罪》。
再俗套的路子,放到半個小時裡就精彩牛逼得很,所以它的豆瓣評分一路從 8.8 到了 9.2。
但凡島民拍的片子,總有無比吸引人的劇情,和無比深刻的人性。比如臺灣、日本,以及英國。大概是因為資源越是匱乏的地方,競爭壓力成倍,時間久了就逼出人性的七宗罪,以及對七宗罪超乎他人的感觸。
《9號秘事》裡每具屍體背後,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反轉,是一個別想給隔壁老王背的鍋,是一個大寫的黑色幽默。
也許你能戒掉《黑鏡》裡的黑科技,但你永遠無法躲過《9號秘事》的扎心。
《9號秘事》幾乎每一集都因憤怒而出人命。
憤怒是一種高喚起、低愉悅的情緒,是製造戲劇衝突最好的一種情緒,也是傳播最無障礙的一種情緒。
全劇畫風就是99度的伏特加,直指人心。
中國人相信死後會有魂魄,會有轉世,注重對死後的想像,這部劇卻是把死前的故事做足。所以你不用去想死後靈魂到底有多少克,所以你有強烈的代入感,因為它說的是每個人的身前事。
編劇要寫死一個人很容易,但要在30分鐘裡,把這個人的死寫得理所應當,難得很。
好感也許瞬間就有,憤怒不是一朝一夕。
這種類型的感性從來就被說成是理性的反面,但在《9號秘事》裡面,感性是理性的終極表現。
每一個兇手似乎都有十足充分的理由,都有環環相扣的精打細算,每具屍體都在說話,說著你似曾相似的喜怒哀樂。
比如第一季第一集《沙丁魚》,有交集又不熟識的十幾個人,因為一個遊戲全都躲在一個大衣櫃裡。
在這個空間下每個人都會嘗試著聊天來緩解不適,於是很多黑歷史就慢慢曝光了,柜子裡的三個年輕人,都曾在小時候被女主人的父親性侵過。
其中一個男孩設法從柜子裡脫身,把所有人都鎖在裡面,最後點燃打火機,報當年性侵之仇。
國產劇到這裡會突然反轉,給主角套上光環,讓殺人犯坦白從寬、主動從良。
這部英劇好就好在,它沒有在道德高度批判任何一個人,但會讓你從道德高度來審視自己。
每一個死人就是一句提醒,哎呀要是當初他不怎麼怎麼樣,就事不至此了。每一個假設,讓你想到的是自己。
這劇裡還有鳩佔鵲巢的故事,死人面前分割利益的故事,現實版麥克白的故事,嫉恨競爭者的故事,為子復仇的故事。
第二季第一集,一個臥鋪車廂裡的命案
第三季第二集,一張帳單引發的血案
哪個人身上還沒一兩件狗血事呢,只是在現實中,我們可以屏蔽朋友圈,可以打罵回去,或者訴諸法律,在劇中,處理憤怒的手段統統變成了簡單粗暴的殺人。
編劇的聰明之處就在此。
劇裡面死人,我們常問的就是:他為什麼死?
這一句為什麼,就帶你走了個回頭路,讓你琢磨如果換一條路走,是不是就不用走到這個路口。
想起很多年前看的《西藏生死書》:
人生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
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
《西藏生死書》
這劇根本不是什麼18禁毒物,根本是個治癒系!
未必誰都有真善美,但沒人逃得過七宗罪。
近兩年很火的90後創業者、湖畔大學最年輕學員孫宇晨,曾在節目裡對成功創業項目做了一個很精闢的概括:
凡是成功的企業,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的七宗罪,只要把任何一條罪做明白了,這個企業必成功。
這個規則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成功的劇比如《紙牌屋》、《冰火》,直到最近的英劇《蘋果園》,以及這部《9號秘事》,哪一部不是《七宗罪》的衍生劇?
《蘋果園》
壞行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被淨化。《9號秘事》裡的死就是淨化劑,把那一副副碗櫥裡的骷髏都拖出來。
所以,心虛者勿看。
不要覺得這是個黑暗到舅舅不親姨媽不愛的劇,溫情的時候,它遠比在那些個在臺上讀信的更催淚。
第二季第二集《克裡斯汀的12天》
第二季第二集《克裡斯汀的12天》,一個用剪輯手段拼起女主的一生,差點以為這是一部結婚生娃離婚的家庭倫理片。結尾大反轉,原來女主出了車禍,在她彌留之際,周遭的細小事物刺激著她的大腦,聯想回憶起一生的關鍵片段。
從死人角度聊死亡,這不是第一部,高司令早年的《生死停留》就是這個套路。不怕套路相似,就怕套路深。《克裡斯汀的12天》裡家人最後為她辦了一個溫馨的party,媽媽告訴克裡斯汀她該安心走了,所以記掛留戀都該放下,告別的時刻到了。
《西藏生死書》裡面有一段對藏傳佛教裡「中陰」的描述,它指死亡和再生之間的中間狀態,而在現實生活中它是一種狀態,一種機會:
前一刻你喪失了珍貴的東西,下一刻卻發現你的心安在深度的寧靜狀態中。
克裡斯汀和家人就處在這種狀態中。我也是。
失去愛犬,我也許可以對著肇事者一秒變潑婦,也許可以想著狗狗陪伴我的時刻,也許可以記著以後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狗狗。
不管經過多複雜的心路歷程,面對死亡,我們都要學會溫情地Say Goodbye。
學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
蒙田這位人類感情冷峻而敏感的觀察家,亦有和佛教同樣的體悟。
《9號秘事》就是這樣的神劇,猜想兩位編劇一定有哲學或者宗教學的背景,才能把人性如此放大而不違和。
這篇寫得沉重,只是希望死亡不再是一個恐怖、傷感的話題。
因為死亡並不可怕,雖生猶死才可怕。
And,好消息是,這部神劇明年還要上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