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影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中,這是一部以宋仁宗趙禎一生為核心,描繪宋朝政治、經濟、民生等社會景象的良心巨作,讓我們從中體會到當時的社會風貌。
劇中宋仁宗和曹皇后這組cp真是讓網友磕出一條血路,這對的感情線真的是深沉而隱晦。
在劇中,百官一眾推舉曹丹姝為皇后,宋仁宗勉強答應,為國娶後。
而初次知道曹氏姑娘是通過韓琦的介紹——貌醜不至惑君。(蛋蛋君:趙禎連洞房夜都錯過了。韓琦怎麼還沒被充軍呢?)
而這句「貌醜不至惑君」則原自曹皇后第一段婚姻,據中說曹皇后年少出嫁,獨坐房中靜候,夫婿見了其便跳窗而走,由此推斷貌醜,能把一堂堂男兒嚇得跳窗。
看到這裡,有些網友就疑問了,嫁過人的女子也能成為皇后?還是僅僅是編劇創的橋段呢?
翻查宋代的各種歷史資料發現,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在入宮之前確實嫁過人。
曹皇后出身於宋朝高門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將門之女,祖父是北宋王朝的開國元勳、魯國公曹彬,其馳騁疆場數十年,出生入死作戰不下數十次,先後參與平定後蜀、南唐、北漢等政權,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官至樞密使、諡周武惠王。
曹皇后出身名門,家教甚好,年少的時候就與一個叫做李植的人有婚約。李植此人,亦是出身士族,但從小就信奉道教,不想結婚,可是婚配已定,到了年歲在家人的逼迫下終於娶了曹家姑娘。不想,大婚當日,李植剛入了洞房就覺得神靈再現,是在批評他道學不專,於是他心生愧疚,就此跑了。於是,曹家姑娘也只好回了娘家。
明道二年,太后劉娥死後,宋仁宗以無子的名義廢了原本就不喜歡的郭皇后。之後,曹氏奉旨入宮侍奉,剛巧被當時被仁宗稱為「小娘娘」的楊太妃看中,冊立為後。
除了曹皇后,其實宋朝有過婚姻再入宮為後為妃的還不止一位呢。
比如曹皇后的婆婆,劉娥,劉太后。
劉娥出生後不久父母雙亡,被寄養在母親娘家處,長大了成了一名歌女,能歌善舞,而且很快嫁給了一個叫龔美的人。龔美帶著劉娥從蜀地到了汴梁謀生,但是京師生活不易,龔美養不起家,決定讓劉娥改嫁。機緣巧合之下,指揮使張耆將劉娥推薦給了當時還是韓王的宋真宗,真宗一見劉娥就被迷住了,隨即帶入府中。
然而有次太宗關心兒子真宗的生活,在得知兒子沉迷於一位出身微賤的民間女子時,就將劉娥趕出了府,無奈真宗對劉娥依舊痴心,即便後來娶了名門之女,依舊對劉娥難以忘懷,於是兩人私下偷偷約會,而掩護他們的仍舊是那位指揮使張耆。
真宗繼位後,就把劉娥接入宮中,起初並無名分,然真宗多年傾心,對劉娥可謂真愛,從四品美人起,接連晉升為修儀、德妃,最後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皇后。
還有一位是宋徽宗的寵妃,因生育趙構,即宋高宗被追封為顯仁皇后。她姓韋,本人出身很低,原籍紹興,是宰相蘇頌的侍妾,有一次為蘇頌侍寢時,因遺尿不已被蘇頌認為是大貴之相,遂託人引薦入宮,做了當時宋徽宗寵妃鄭氏的侍女,後與另一侍女喬氏約定好「苟富貴,勿相忘」。之後喬氏受寵,信守諾言,向宋徽宗推薦了韋氏,韋氏得幸於徽宗,雖算不上有寵,但幸運地是誕育了下一任皇帝,於是在宋代的皇后譜上佔了一個名額。
不論宋朝,其實再往前的朝代對於再嫁者入後宮也不在少數,例如曹丕的甄皇后,西漢時期漢武帝之母也是二嫁之人。
其實,在宋朝對女子再嫁的看法恐怕比當下社會都要豁達。
也許有人要說宋朝盛行程朱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又如何解釋呢?
首先,程朱理學只是宋朝各類學術門派中的一類,不能說理學獨霸於宋朝社會,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指的是男子,士大夫一類,「失節」也指的是節操。只是後來一些文人歪曲描繪,把鍋砸向了女性。
程朱理學鼻祖程頤並不反對女子再嫁,他的父親還親自為家中親戚操辦過再嫁之事。
可見,當時的社會不會歧視女子再嫁的行為,而且女子的地位並沒有想像中的低。
比如婚嫁時,女子所帶的嫁妝支配權都在女子本身,而夫家並沒有權利佔去,即便是離婚,病逝,娘家人依舊可以索要女兒的嫁妝帶回。
還有,當時社會不是只有男方休妻,女方亦可提出離婚申請,北宋提出離婚的女子不在少數,有因為感情不和,和平分手的;也有女子因丈夫沉迷讀書冷落自己提出分手的,還有嫌棄丈夫貧苦不能賺錢養家申請離婚的。
除此之外,宋代律法規定,如果丈夫出門經商三年不回,妻子有權利改嫁。
沒想到吧,其實宋朝社會對女性還是有較大的保護,社會風氣比當下開明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