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毫無疑問,是國產懸疑劇的「豐收年」。
更是,紫金陳作品翻拍的「高光時刻」。
隱藏的角落《壞孩子》,高分收官。
沉默的真相《長夜難明》,高能開映。
開播即取得9.2高分。
劇情介紹:
地鐵安保人員安檢發現——
拉著行李箱的可疑人員,說是
——爆——炸——物
新聞報導、疏散人群,結果拆彈專家心驚膽戰拆開行李箱,出現畫面驚呆了。
一具——男——屍
上頭條、上熱搜以為是爆炸物——
結果,嫌疑人供認不諱,兩天內人證、物證、齊全。
就在檢察機關對嫌疑人當庭審判時,嫌疑人&34;。
公安部、檢察機關,打臉現場直播啊!
這還了得!
社會影響惡劣,馬上成立專案組——
馬上,查(zhao)——查(zun)——查(yan)!
結果,嫌疑人不開口,就說自己沒殺,等24天,真相大白。
剛好,監獄外報社接到威脅九宮格照片:
刊登照片九宮格找答案。
不登,就爆炸。
高能開頭,刺激,勁爆!
為了查出真相,高手嚴良來查案,隨著案情深入了解,才知道案情如一棟摩天大樓。
有人為此付出了青春、事業、名聲、前途、家庭,甚至生命。
這就是江陽用自己的死,做了一個局,揭開平反不了的案子。
這點似曾相識,前段時間《利刃出鞘》異曲同工。
老爺子用自己的死,&34;了身後事,將每位家人套入網中,最終又讓偵探揭開自殺真相。
也與阿加莎《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個人的死,拉扯出所有人共同參與的另一個&34;中,最終當年的&34;如一張大網將所有人連在一起。
《沉默的真相》也如此,江陽&34;的參與者,都知道真相,但卻不能說。
因為,真兇沒有找到,所以保持沉默。
因為,黑暗難明,必須活著等待黎明。
2、高能卻成不了《白夜追兇2》
&34;高能,演員在線,尤其寧理的猥瑣慌張樣兒,與後來的精英律師範兒,拿捏的死死滴。
這點不得不說,他比過了廖凡,在我看來,缺少很多微表情,表達人物的內心,反而特寫拍的有點醜。
看了前四集,我去補了小說。
不得不說,劇的24天設置,一張照片分撥寄出的懸疑感,有內味兒了。
結果……
不過,對標原著,還是懸疑劇,有點可惜與遺憾。
原因1、高能開頭,三條線並進太雜太亂。
劇並沒有將照片這個道具用懸疑用到最好,反而直接掉線了,進入到了大片段的回憶中。
和開頭營造刺激、勁爆、懸疑,抽絲剝繭的結構,相差很大,反而變成了時間上的&34;。
本來說好的三條線齊頭並進,結果變成時間日記本;
本來是抽絲剝繭的一層層剝洋蔥,結果,高能後萎靡了。
導演的初衷是明白的,就是三條線:
第1條線
嚴良廖凡&34;,誰殺死江陽?
這條線,我惡補完小說,劇裡遺漏了細節性、內心的戲碼:
嚴良為何調查扶手、晾衣架?
他為何跟著張超的思路走了?
他的聰明在哪?似乎在這裡並沒有起到關鍵作用,只有爆炸案揭開了爆炸之謎。
這似乎和神探設立有些遠,而且按照最後導演的方式,也是到最後收口,這也太不爽了。
這就是原因2,主角並沒有發揮關鍵作用,僅「穿針引線」。
第2條線
江陽白宇&34;,查候為何被謀殺?
不得不說,白宇演出了年代感,頭型、行頭一弄,是那麼回事!
從開始猶豫只是為了迎合女朋友而接,到遇到困難堅持要查下去,到得癌症,最後以死布局,如果沒有他有層次的演技,很難讓人動容。
包括與朱偉、陳明章組成的三人組,也是槓槓滴。
不斷揭開真相尋找證據,然後被銷毀、被破壞,但堅持中,牽動人心。
這一部分,我認為是劇裡最好的一部分內容,同樣,也是劇中關鍵部分。
可,在我個人看來,沒有將這一部分情節安排在恰當的時間點。
做到推進故事情節的關鍵信息,而是選擇了平白直敘,有點索然無味。
這條信息,可以拆分開來,比如圍繞關鍵&34;來展開,或者根據敘述人展開,但很可惜,開 頭是這樣進行明確劃分的,包括剪輯、鏡頭,一分為二,但後面就有點亂了。
同時,將部分情節渲染了江陽與吳愛可感情線了,閒筆多處,後面吳愛可的回憶與人設並沒有起到關鍵作用。
這無疑壓縮了其他部分內容,將這一部分內容替換現在線情節,或是第三條線,而不是故事核心的侯貴平線僅是回憶敘述畫面,並且支離破碎,顯然,三個故事線的內容比重,安排有些許不合理。
第3條線
侯貴平查案線,&34;幕後黑手是誰?
這部分劇的改動比較大,基本保留作者初衷,但效果自然減半。
改動1、
小說裡的受害姑娘14歲左右,劇裡改為不到18歲,14歲是未成年,18歲就是少女,性質有區別。
改動2、
小說裡的大boss是官員,而且最後結束後,暗指&34;;
劇中改為了市長女婿與市長,並且對這一層面故事弱化,作為案情背景。
改動3、
結尾,並沒有將幕後黑手上庭審判畫面出來,反而,是朱偉、張超等人違法上庭宣判的畫面出來 。
企業家、官員、大老虎等只是字幕出現。
內味兒,一下就明白了。
最後,劇裡增加的線是,張曉倩的身份與照片九宮格懸疑。
編劇這個思路很好,不過照片九宮格沒玩起來,很遺憾。
張曉倩的身份最後才爆出來,前面應該讓接觸最多的嚴良進行曝光或揭開呢,這樣到最後神秘證人出來不至於太突兀。
這就是本劇成不了《白夜追兇》懸疑爆款的原因4,未能掌握懸疑劇的內核,是製造懸疑與空間感,只是開始高能,後面就掉入到了回憶邏輯中,反而沒了懸疑邏輯思維中。
最終,也就只能在正義感上,拔高,讓觀眾引起共情。
這對於懸疑劇來說,有點「偏了」。
不過,這也是忠於原著《長夜難明》:
在記者、警察、檢察官、律師、支教老師、法醫合力下,
每人手持一盞燈,照亮漫漫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