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意蘊深厚的重要論斷,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有啟發。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文化知識的沉澱。其中,四川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川劇、蜀繡、竹編、漆藝……古蜀文明獨具魅力,巴蜀文化豐富多樣,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高地與精神沃土。
古人曾講,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必須要因時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打造更加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
今起,四川新聞網推出講述四川傳統文化傳承故事專欄【讓冷門絕學「火」起來】,通過系列報導對四川傳統文化傳承故事進行全方位傳播,展現四川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讓冷門的絕活「火」起來。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7日訊(記者 何佳欣 胡旭陽 攝影報導)提到成都,你會想到什麼?麻辣的火鍋,憨態可掬的國寶大熊貓......不過成都還有一項代表特色,你有必要了解一下,那就是採耳。
採耳,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掏耳朵」,興起於民間的剃頭匠,是四川特有的一種耳文化,能讓人在酥癢、緊張、刺激的掏耳體驗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鬆,因而又有人將其稱為「小舒服」。2018年,「成都採耳」被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街頭巷尾」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
27日,在成都一家採耳培訓學校裡,成都採耳非遺傳承人黃瑤整理著採耳培訓資料,對她來說,「非遺+就業」不管是從傳承發揚的角度,還是從促進就業的角度,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徑。
採耳歷史悠久,古人稱為「小舒服」
一把老藤椅,一名手藝人,一套採耳器,一位採耳客……在成都寬窄巷子,採耳師遍布街頭巷尾,隨身攜帶的工具發出「叮叮」的響聲,聞聲而來的客人在藤椅上就座,一邊喝茶品茗,一邊享受著採耳的舒適。
採耳屬於三百六十行中剃頭行一列,最早出現在明代,那時,採耳是達官貴人才能享受到的一種服務。明末清初,採耳流入民間,並融入到傳統剃頭行業。隨著時代的變化,採耳又從剃頭行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行當。目前,成都採耳常見於寬窄巷子、人民公園、錦裡等旅遊景點。
說起採耳的歷史淵源,黃瑤打開了話匣子:「古人把搓澡、捏腳、採耳稱作『人生三大快活』。明代醉月子撰寫的《精選雅笑》中有採耳的相關記載:親歷者身心舒坦,耳聰目慧,塵世凡事,恍若空靈,一勺一刷一鏟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撣輕緩有道,真乃小舒服也。」
今年32歲的黃瑤出生在一個採耳世家。黃氏採耳至今已傳承四代,最初由黃瑤的曾祖父黃世發起。而黃瑤的父親黃烈華是黃氏採耳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早年間,黃烈華遭遇生活窘境,是這門手藝讓他活了下來。上世紀90年代初,黃烈華開始經商,由於其為人豪爽,勤奮有加,事業很快便小有成績。2008年,經過多年考察,黃烈華走訪成都及周邊城市,聚集了30多位民間掏耳高手,組建團隊,形成了一套嚴格規範的採耳職業操作規則。經過培訓後,團隊在寬窄巷子,用規範的技術、標準的形象、熱情的服務向國內外遊客展示這一老成都的民俗文化。
近年來,如何把祖輩傳下來的採耳絕技發揚光大,傳承下去的願望日漸迫切。黃烈華一直想找到合適的人,將這項優秀技藝傳承下去。但採耳需要極大的耐心,作為一門非「主流」的職業,鮮有年輕人願意學習。
黃瑤感受到了父親的壓力和無奈,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兒,2011年,她辭去原有的工作,和父親一起,共同進行採耳的傳承。
香菸裡夾菸絲,這樣的採耳技藝你見過嗎?
在黃瑤的記憶中,父親黃烈華長期在外採耳掙錢。「一個很難弄出來的耳結石,我爸很輕鬆就拿出來了,我覺得很神奇。」
起初,對於剛入門的黃瑤來說,採耳並不容易。她時常一邊看父親工作,一邊琢磨,給自己採耳,耳朵經常被捅得生疼。一天,黃烈華把她叫到桌前,桌上擺著一根蠟燭、一個雞蛋、一根香菸以及採耳需要的鑷子和耳勺。
「採耳最關鍵的是手感,你做到這三步後,才能真正地開始採耳。」黃烈華一邊說著一邊向黃瑤展示,「第一步是用鑷子去挑蠟芯,鑷子會因燭火升溫,要做到在燙手的情況下還能夾出蠟燭裡的渣子;第二步,將煮熟的雞蛋外殼輕輕敲碎,蛋殼和雞蛋間有一層薄膜,用耳勺將雞蛋殼去掉,而不傷及雞蛋膜;第三步,包裹香菸絲的外殼如同耳道,能在夾絲的同時不破壞外面的那一層紙。」
落座、開燈,一把小鑷子,「直搗」耳道,跟著音叉、雲刀、耳勺、鑷子、鵝毛棒、耳起、馬尾等近20件工具齊上陣……在父親的教導下,黃瑤日復一日地練習。憑著自身的勤奮和努力,今年她獲得了成都採耳非遺傳承人的稱號。目前,已從業九年多的黃瑤頗為自豪地表示,因為對耳部結構了如指掌,她「閉著眼睛也能採」。實際上,由於一些客人的耳洞位置較靠內,加上一些緊貼耳膜的耳結石,憑肉眼很難看清楚,這時,也只能憑藉「手上的感覺」。
如今,伴隨時代的轉變,成都採耳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形態面臨著非常尷尬的處境。記者從成都市成華區採耳文化促進會了解到,目前,從事採耳職業的人,均屬各自為陣。掌握這一傳統技藝的匠人年事已高,傳承工作後續乏人。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採耳是社會閒雜人員做的事,他們缺乏對採耳正面的輿論導向和正確的認識。」在黃瑤心中,採耳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成都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大量民間匠人提供了工作崗位,帶動經濟的發展。但當今社會對採耳在民間發展的歷史和它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傳承與現在市場有效的對接發展,沒有科學的正視和解讀。
傳承技藝,她辦起了採耳培訓學校
「作為一個手藝人,能得到顧客們的認可,那就是幹這一行最大的追求了。每次看到顧客對我豎起大拇指,贊一聲『黃師傅手藝真好』,心裡就美滋滋的。」黃瑤說道。
為了更好地傳承成都傳統採耳文化,黃瑤和同樣是成都採耳傳承人的表哥湯亮於今年開起了採耳培訓學校和採耳門店。目前,累計培訓學生上千人。學員學成後,大部分都在從事採耳,在足浴養生、美容美髮店裡工作,手藝好的採耳匠工資比較高,可以達到上萬元的月薪。
「有的學員專門從香港、韓國等地跑來學習。」採耳培訓學校的老師劉軍採耳已有十多年了,看到曾經被人不屑一顧的採耳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內心十分感慨。「採耳歷史悠久,但近年來發展一直遇『冷』,很多人都不待見採耳這一行業,2018年以前成都沒有一家專門的採耳店。如今,光我知道的春熙路周邊就開了100多家。」
今年26歲的顏士傑受益於採耳培訓,長期在寬窄巷子裡替人採耳。每天早上九點,顏士傑就會來到工作地點「上工」。
「掏耳朵的感覺『安逸得很』。」顏士傑介紹道,每次採耳前,他會先將所有器具用酒精消毒。採耳的時候,首先用雲刀刮耳,讓客人放鬆身體;然後換工具慢慢進入耳道,對耳道進行來回按摩,此時客人基本手腳攤開,非常享受的狀態;接著立馬換上耳勺和鑷子,把「垃圾」清運;最後用一根特製的鵝毛棒放入耳朵,耳道沙沙作響,忽遠忽近,不輕不重,讓客人渾身酥軟,再拿音叉敲打鵝毛棒,還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叮叮」聲。
顏士傑是業內為數不多的年輕一代採耳技師,他一開始很牴觸學習,但經過不斷鑽研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門生計,更是一種門道繁多的傳統技藝。「我想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愛上這門手藝。」
「非遺+扶貧」,讓傳統採耳越走越遠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連續出臺文件,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並確定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10個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將非遺與現代商業無縫對接,是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一種扶貧模式。
「我父親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早些年,家庭環境也十分貧困。」近年來,黃烈華、黃瑤在傳承採耳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今年,乘著國家發展「非遺+扶貧」的東風,黃瑤對接上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的扶貧項目,與駐村幹部商量捐款、培養成都採耳非遺傳承人、免費提供就業等事項。「從非遺傳承的角度來看,一些傳統技藝即將淡出或退出歷史舞臺,因此,發掘、傳承、保護非遺急需年輕一代加入;從扶貧效益角度來看,如果可以通過發掘非遺資源來創造效益,既可以達到精準扶貧,又可以保證穩定扶貧。」
「仙人何用閒掏耳,事事人間不耐聽。」到成都不泡茶館等於白去,泡茶館不掏耳等於白來。對採耳越了解,黃瑤越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之豐厚,如今事業蒸蒸日上,她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有關採耳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不再讓這個冷門行業繼續「冷」下去,而是要讓它們「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