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舊城(今睢寧古邳)有一座「火星廟」,俗稱「火神廟」的「彤華宮」。其廟大門五間,上為戲樓。進大門前大院就是看戲的廣場。當中是三間穿堂,過了穿堂便是中大院,正當中為「火星真君殿」五間殿堂。左右各三間配廡。從左廡東角門到東院,是三間「華佗殿」。殿向前東再北拐,即是後院。三間大殿中供奉著「關聖帝君」。這個四進有房三十餘間的廟舍,在當時是有一定規模的。廟的大門「彤華宮」三字,還是明代最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親筆書寫的。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兼美術評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家中富有,好書畫,精鑑賞,富收藏。又並以書法名垂海內。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官至南京 禮部尚書,曾做太子太保等職。繪畫專善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倪瓚等。講究筆情墨韻,畫格清潤明秀。書法初學顏真卿、柳公權,後轉師晉、唐、宋諸名家,工楷、行、草書,自然秀雅,書畫理論對後世極有影響,有《容臺集》、《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著作傳世。其繪畫多從古人畫跡著手,通過悉心模仿和兼收並蓄地加以融會貫通,探求得古人的筆墨情趣。他擅長運墨,墨色鮮麗,層次分明,於意趣簡淡中見天真秀潤。
平生對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 」的「士氣」。曾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董其昌才溢文敏,在當時書法上就有「邢張米董」之稱,即把他與臨沂 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鍾並列;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他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說,即把「院體」山水畫與 「文人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派。
董其昌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出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起因是在考試時書法不好,遂發憤用功自成名家。這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有所記述,其中還自述學書經過:他在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 (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徵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成就很高,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 》,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 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他不僅是華亭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明代後期繪畫的領袖人物,其影響一直波及到明末以後三百多年。
萬曆十三年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的董其昌,專程赴邳州尋找米芾真跡。米芾「出知淮陽軍……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特妙於翰墨……畫山水人物,自名一家……精於監(鑑)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蘇軾亦喜譽之」。米芾在邳州,對邳州及其周圍書畫界的影響,不言而喻。特別他修城隍廟留下的大批真跡使董其昌大有收穫,滿載而歸。董其昌來邳州尋米芾真跡時,恰逢邳州正在修「火星廟」,行將落成,知州陳玉庭乘機敦請董其昌為題寫廟額「彤華宮」,並允為「火星廟」捐銀三千兩。後州吏向董其昌討其捐銀,董指「彤華宮」三字道:「已付」。可惜一字千金的「彤華宮」,在文革初期被視為「四舊」而鑿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