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視頻網站出品的網劇越來越風生水起。
比如騰訊的《一起同過窗》、《忽而今夏》,
再比如,愛奇藝的《你好,舊時光》、《最好的我們》。
不走狗血的廉價戲劇線路,沒有車禍,沒有墮胎。
而是用最接近於我們生活的瑣碎細節,黏合成我們最真實的青春日常。
自然、清新、走心。
它們不止收穫了高口碑,還有觀眾的會心一笑與暖心熱淚。
最近,愛奇藝又推出了一部網劇,同樣寫我們的青春。
小編點開後,一口氣刷完,很好看。
但這劇卻沒幾個人知道。
實在氣不過,推薦給大家——
《教室的那一間》(2018)
豆瓣評分8.1,在國劇裡算很高的。
近40%的人給五星。
短評區,一片盛讚——
關鍵詞:真實、有趣、周杰倫。
《教室的那一間》,講的是90後的高中時代。
在小編的感覺裡,最能勾起記憶的,是那些曾經聽過的旋律。
而對於90後來說,最具青春符號意義的,自然是周杰倫。
周杰倫這一元素,被塞進了劇集各個角落。
男主角房間裡,掛滿了周杰倫音樂專輯的海報。
周杰倫執導的《不能說的秘密》,呼應著人物的情感變化。
導演也從不避諱對於周杰倫的喜愛。
曾在微博上發過這樣一段話。
就連劇集開始最關鍵的情節,也是依據周杰倫建立的。
已經30歲的陳末(吳瑞淞飾)一事無成,白天西裝革履人模人樣,晚上則擠在一間不足10平米的出租屋裡。
周杰倫大婚,年少的偶像邁入人生的新階段,
自己好像也跟著要對青春揮手告別。
但熟悉的旋律,一下將他拉回到十年前。
《教室的那一間》的好,就在於真實,
它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屬於我們的青春記憶。
比如中國校園最常見的藍白相間的校服,
比如我們在大課間懶洋洋地假裝做著廣播體操。
每個班裡都有一對大家熟知的「秘密戀人」,兩人名字出現在一起,就引起一片騷動。
體育課,總會被臨時改成數學考試,或者英語考試。
課後,每個老師都說著:「作業不多,就一張卷子」。
於是,學生的負擔,成了試卷堆成的山。
還有,學生心裡最盼望的小概率事件,停電。
下課也好,停下來聊閒天也好,都能暫時緩解學習帶來的壓力。
都太接地氣。
這些生活細節都曾發現在我們身上,也因此更能引發觀眾共鳴。
導演賈炳祺之所以捕捉得那麼到位,是因為他本人就是90後。
當然,這些還都是些表面功夫。
《教室的那一間》最讓小編喜歡的地方是,它刻畫出了青春的懵懂之愛。
劇中,陳末喜歡上了女主趙小雨(蔣袁婭蓉 飾)。
最開始,他渾然不知。
但喜歡一個人,在你的視野裡,Ta就是閃著光的。
他所做的,完全是遵從於潛意識裡的行為。
比如,他在課堂上因為讓趙小雨傳紙條而連累她罰站。
暗自高興,又伸開手掌為她擋太陽。
當看到趙小雨在公交車上被人擠,湊上前去,伸開手掌,保護著她。
而為了能跟趙小雨一起坐一趟公交車,放下自行車不騎。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於喜歡是秘而不宣的,偷偷看上對方一眼,已經是極限了。
這一幕在30幾歲的老狗小編看來,太甜了。
見慣了偶像劇裡刻意的花式壁咚,但最擊中人心的愛的動作,恰恰是這份不經意又無處可藏的悸動。
因為寫實,才能勾起我們關於青春期的渴望與遺憾。
這場戲的最後,導演還用CG完成了一個溶鏡頭。
將他們的懵懂之愛,具象成天空中的心形雲朵。
陳末等趙小雨下了車,重新又折回去,騎車回家。
這種幼稚而純粹的愛,我們都曾有過吧。
這樣微妙而又共通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
趙小雨的閨蜜於貝貝喜歡上了陳末。
陳末喜歡籃球,於貝貝便私下裡翻籃球雜誌、記筆記。
就為了能在陳末面前展現一把。
在愛情裡,誰都有過想做三好學生的念頭吧。
有一個細節,扎到小編的心了。
於貝貝去收大家的作業,偷偷將陳末和自己的作業本疊放在一起,然後露出了滿足而甜美的笑容。
喜歡上了一個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接近心上人。
這樣的痴情,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而又美好天真。
有人形容《教室的那一間》是高中版的《一起同過窗》。
除了它們都神召喚了學生時代的記憶,還有一個共同點——
它們都創造了一個愛情食物鏈。
《教室的那一間》裡,陳末的朋友姚從良喜歡上了於貝貝。
可能你會覺得俗套,但完全不用擔心。
因為那些閃亮的細節撐起了少男少女的羞怯的愛。
這種愛,是乾淨的,是純粹的。
看到最後,小編才看出這個顯得有些拗口的名字——《教室的那一間》。
按照正語序,該是《那一間教室》。
我們回溯記憶,總是由遠及近,視野穿過一幢教學樓,然後才是一間教室。
現在的片名,既符合我們回溯記憶的朦朧,
也將視線不斷鎖定了那個寄放著我們青春的唯一所在。
導演賈炳祺即是靠著自身的記憶打撈起了屬於我們共同的青春回憶。
那些在懵懂年紀漸漸發酵的喜歡,
那些錯落在舊年裡的誤會和波折,
那些註定無疾而終的情感,
都一一喚醒了我們沉睡的青春時光。
當然,這部劇也有明顯的不足。
故事之初,它引入了陳末現在的生活,而劇集卻沒有青春與當下的勾連。
但一看到製作陣容,似乎懂了。以及片尾的字幕,耿直地寫著,沒經費。
小編不僅選擇了原諒,還想給他去拉贊助。
值得開心的是,導演似乎有了開拍的主意。
希望,在第二季裡,陳末的青春與當下會有美妙的相遇。
畢竟,青春是記憶的寶藏,但不該成為我們泥足深陷、停滯不前的避風港。
《教室的那一間》一部校園青春網絡劇,可能作為一個四川人,他的拍攝以及內容與雲貴川90後的小夥伴產生了共鳴,作為一部校園青春網絡劇,他成功在這是我的青春,這是我的回憶,這是一個屬於90後可以懷舊的東西。
首先接觸這部劇,我的第一個感觸是它的主題曲,《未聞花名》中文版,相信很多90後小夥伴都看過《未聞花名》這部動漫,當然我在看《未聞花名》也是在我初中的時候,我暗戀的第一個初戀推薦給我看的(往事不堪回首,褪去了曾經的羞澀)。緊接著就說劇情吧,和傳統的校園青春劇一樣,戀愛貫穿,相互的幾角戀,但是它成功的地方就在於它更貼切與一個我們走過的那些年的時代感,正如我們回到了那個讀書的年齡。
這部劇拍攝地點的選址就是在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中學,看著周杰倫、MP3、諾基亞,這些開始的開始,不僅僅是一部校園青春劇,更是對90後逝去的青春見證,做不完的留堂作業,考不完的試,最後的最後,我們都慢慢分離。上廁所總用相互的陪伴,放學後可以結伴回家,有了喜歡的女生的那種羞澀,有了被暗戀的喜悅與無奈,因為這就是青春,簡簡單單的一部劇可以讓你看清自己過去的一部劇。
記得劇中趙小雨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每個班都大同小異,每個班都有那麼幾個學霸,幾個學渣,幾個樂於八卦的,還有上課總愛遲到的,至少一對公開的小情侶,老師的眼線,和老師對著幹的」,可能這就是符合我們的上學生活吧,冥冥中過得一樣,最後卻成為我們回憶中不一樣的人,讀書生活,兩點一線,家裡,學校,總有那些值得回憶的瞬間,那麼幾個鐵哥們,正如陳末、蘇舟、姚從良,也有那幾對好閨蜜,正如於貝貝,趙小雨。有些感動的瞬間,就是在那段青春期間的懵懂和活力。
每一集都有他獨特的名字,一點點的串揭,不同的小細節,正是賈導個人對青春的理解,也是我們90後共鳴的回憶,「青春裡的周杰倫」,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青春怎麼樣,看完這部劇以後我徹底刷新了『青春』這個詞的見解,青春這個詞是90後獨有的對高中那段時間的回憶。「換座位比什麼都重要」我們都說讀書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一點人權,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同桌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當然,同桌可能是你這輩子記憶最深刻的人吧。「童年陰影」,每個人的環境不一樣造就了不一樣的人以及他的性格,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陰影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們給我們帶來麻煩。男一陳末卻打破這一現狀,成就了他的個人。「領導大人來了」「打籃球是要拼命的」最害怕的永遠是老師,男孩子總喜歡在女生面前逞強,點點滴滴,揭露的是每一個90後的成長之旅。
「一場偶遇」,這部劇的戀愛可能有點複雜,三對人的六角戀,相愛相殺,有人敢愛敢恨,有人敢愛不敢說,這大概就是青春期的戀愛吧。「未成年禁止觀看」,「抓住那個傢伙」,每個活在青春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還在幻想大人的時間該多好,但卻不知自己生活在如此愜意的期間裡。「暗戀一個人的感覺」總是充滿各種好奇與無助,內心的心理戰挑戰自我,學會去勇敢的喜歡一個人。「只是因為喜歡你」,成就了「不能說的秘密」,但卻還是那個「口是心非的傢伙」,記得安琪在劇中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很久以前就喜歡你了,久到已經記不清具體什麼時間,為了你一句喜歡短髮,我能毫不猶豫的剪了自己留了五年的長髮,你喜歡打籃球,我就跟著你學打籃球,你喜歡打遊戲,我就跟著你學打遊戲,你玩兒什麼,我就跟著你玩兒什麼,就是為了能夠更你多一個共同話題』這就是我們的愛,那個時候的我們比誰都勇敢。
相對於其他校園青春劇,《教室的那一間》是能夠成為90後真正回憶佳品,如果只是談真實性,這無疑是這個劇組以及導演的用心良苦,及時演技平常,但是我們生活每個不平凡的瞬間都是平常事平常心所演繹出來的,我個人特別喜歡的就是這部劇的背景音樂,所有的背景音樂都能夠讓一個90後回想起曾經的他們,借用豆瓣的一個影迷的評論「導演用他獨特視覺給我們講了屬於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校園,我們一起上學,一起笑過、哭過、鬧過的那間教室在那平淡的生活裡,我們有我們的愛好也有屬於我們的思考和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