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外,閱讀《弗蘭肯斯坦》的幾種方式

2020-12-25 澎湃新聞

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和珀西·雪萊夫婦在瑞士居住。在日內瓦湖畔,他們結識了鄰居拜倫爵士,並建立了友誼。白天,一行人泛舟湖上,夜晚或是天氣不佳的日子,他們則談天說地。1816年的夏天受一次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灰影響,多數時候天氣不佳,於是談話的機會增多了。他們獲得了一本翻譯成法語的德國鬼故事集,或許是受這些故事的啟發,拜倫提議他們每個人寫一個鬼故事。根據瑪麗·雪萊在1831年出版的書中所寫的介紹,她努力構思一個能切中人性中神秘的恐懼的鬼故事,卻有一陣什麼都想不出。同時,她聽了許多拜倫和雪萊的長談,他們的談話內容包括生命的原理,以及這種原理能否被揭示、人是否能創造出生命。夜幕降臨,她沒有入睡,想像力向她展現了一幅生動的圖景:學習褻瀆神明的藝術的學生一臉蒼白,跪在他組裝出的東西旁邊,那東西手腳伸展地躺著,經過某種力量強大的機器的作用,展現出了生命的跡象,不自然地動了動。瑪麗·雪萊認為這情景一定是極為恐怖的,因為任何人類試圖模仿造物主的舉動都勢必會帶來可怕的後果。因此學生一定會被自己的成功嚇壞,懷著這不完美的造物將死去的期待而睡去,但當他醒來,那可怕的東西就站在他床邊,用黃色的、水汪汪的、充滿猜忌的眼睛看著他。

瑪麗·雪萊畫像由此,誕生了被不少學者認為是科幻小說鼻祖的《弗蘭肯斯坦》。書中,年輕的弗蘭肯斯坦醉心化學,通過研究死亡獲得了關於生命的奧秘,利用死人的屍骸造出了一個活的、有人的理性和感情的生物(沒有名字,時常被弗蘭肯斯坦稱為「怪物」、「惡魔」,本文中將其稱為「怪物」)。由於長相醜陋恐怖,這個生物為人類社會所不容,出於怨恨和報復心,製造了一系列謀殺,令弗蘭肯斯坦痛苦欲絕。《弗蘭肯斯坦》顯然與對科學研究的想像以及科技倫理有關,但在比較顯而易見的科幻元素之外,這部小說的許多文本細節乃至其敘述方式都有耐人尋味之處,因而能支撐多種模式的闡釋,具有極大的闡釋空間。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紹幾種解讀《弗蘭肯斯坦》的方式,希望對愛好文學的讀者有所啟發。

《弗蘭肯斯坦》(修訂版),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9月版敘述的可靠性對《弗蘭肯斯坦》核心意旨的探求,繞不開對主人公造物行為的評價。不過,從小說中卻很難看出作者對弗蘭肯斯坦有任何清晰的評價。道德層面上,弗蘭肯斯坦的形象有不少模糊的地方,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說的敘述結構是層層嵌套的:

18世紀的某一年,懷揣科學理想的羅伯特·沃爾頓僱了一艘船,踏上了去北極考察的航程。小說由他寫給姐妹瑪格麗特的信組成,以沃爾頓的口吻描述他在北冰洋上先後遇見了「怪物」和弗蘭肯斯坦,並將處於絕境的後者搭救上船。弗蘭肯斯坦對沃爾頓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於是他的敘述隨即被嵌套進沃爾頓的信中。弗蘭肯斯坦的敘述又包括「怪物」對他說過的故事,因此小說中有一部分是由弗蘭肯斯坦轉述的「怪物」的自述。沒有哪一種敘述的聲音與作者的聲音重合,「怪物」的自述與弗蘭肯斯坦的敘述之間存在張力,這種張力會引發讀者對弗蘭肯斯坦的敘述的質疑和反思,由此打開了巨大的闡釋空間。

舞臺劇《弗蘭肯斯坦》(2011)劇照弗蘭肯斯坦對「怪物」的指責讓讀者注意到他自己道德上的模糊。有時他為自己創造出了一個「人」而自豪,但更多的時候他並不把自己的造物當人看待,甚至相信「怪物」的本性就是邪惡的。他得知自己年幼的弟弟遭到謀殺,在返回日內瓦途中的一次暴風雨裡見到了自己創造的「怪物」。「有沒有可能是他殺死了我的弟弟?這想法一旦在我腦海中出現,我就立刻確信事實就是如此……沒有任何有人形的生物忍心摧毀那個可愛的孩子!他就是兇手!」此時的「怪物」尚未犯下弗蘭肯斯坦已知的罪行,弗蘭肯斯坦給他定罪的唯一依據就是他令人恐懼的長相:因為有非人的醜陋,所以勢必有非人的邪惡內心。雖然後來的故事揭示了「怪物」確實是兇手,但「怪物」實際上正是被這種不可靠的、想當然的邏輯所害,才一步步走向仇恨和殘忍。在弗蘭肯斯坦的敘事裡,剛剛造出「怪物」的時候,他被「怪物」的醜陋嚇得不輕,對創造生命的事業的一腔熱血一下子變成了對「怪物」的恐懼和嫌惡。於是他離開實驗室,甚至逃出了房子,由此逃避了自己作為創造者(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父母)的責任,也將體格比人更強的「怪物」釋放出來,使其處於無人管束的狀態下。而「怪物」則講述了一個十分值得同情的故事。根據「怪物」的敘事,他剛剛來到人世時頭腦空空,沒有是非善惡的概念。他躲在一間小木屋旁邊的棚子裡,通過觀察和偷聽小木屋裡那一家人的言行(以及旁聽那一家的兒子為他的阿拉伯妻子講授的課程),學會了說話,了解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雖然明知自己被人認為是怪物,他還是希望被人類所接納。他試圖與那一家人建立友誼,知道那一家的老父親是個盲人,看不見自己的樣貌,於是趁其他人都出門時試圖與老父親攀談,不曾想年輕人們進了屋,年輕女人們有的昏倒有的逃走,兒子衝了過來將他從父親身邊拉開,並用棍子打了他一頓。這種遭遇使得他憤怒,卻不曾使他絕望——他回到木屋,爭取讓老父親站在他那一邊。但兒子卻認為父親處於極大的危險中,舉家搬走了。前前後後「怪物」遇到過許多次來自人類的不公正待遇,根本原因都是他的長相。他遇到的所有人(包括弗蘭肯斯坦年幼純真的弟弟)都因為他的醜陋而默認他是邪惡而危險的,由此他逐漸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了絕望,嫉妒與仇恨使得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根據《弗蘭肯斯坦》改編的電影《科學怪人》(1931)「怪物」的敘事展現了故事的另一面,即一個長相醜陋的生物是如何成為真正惡貫滿盈的怪物的。弗蘭肯斯坦僅僅創造了一個用人類的標準來看十分醜陋的生物,是他和其他人對這個生物的畏懼和排斥使它成為了怪物。在這一點上,自負英才的弗蘭肯斯坦與「怪物」遇到的其他人沒什麼不同——他們共同殺害了那個一心向善而親人的「怪物」。如果弗蘭肯斯坦用對待人的標準對待他以人為模版造出來的生物,擔負創造者的責任,教育培養其良善的一面,或者至少在「怪物」誕生時不因害怕而逃走,故事的結局可能非常不同。學者們也注意到弗蘭肯斯坦製造的「怪物」的黑色頭髮黃色皮膚,將其與亞洲人或者蒙古人聯繫起來。且不論瑪麗·雪萊寫作時是否真的有意將「怪物」刻畫為歐洲人之外的種族,「怪物」的故事本身或許能為種族和性別層面的「他者」形象的生成提供一種解釋:「他者」的許多糟糕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所賦予和強化的。不公正待遇的起因,與其承受者的本質屬性沒有必然聯繫,卻會帶來承受者的怨恨、報復等種種糟糕的表現,由此引發對承受者的偏見,偏見又使得不公正的待遇成為常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怪物」所遭遇的不公正對待和由此引發的恨意與兇殘,印證了珀西·雪萊從書中提煉出的道德準則:「以糟糕的方式對待一個人,他會變得邪惡。回報感情以輕蔑;——讓一個生物被選為他那一類中被拒絕的那一個,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將一個有社會性的主體與社會隔離開來,你就強加給他了難以抵禦的義務——惡毒與自私。」

對《弗蘭肯斯坦》的女性主義解讀

桑德拉·吉爾伯特與蘇珊·古芭在女性主義批評的名作《閣樓上的瘋女人》中,以彌爾頓的《失樂園》為參照系,探索了弗蘭肯斯坦和「怪物」這兩個主要人物與夏娃的關聯。她們把《弗蘭肯斯坦》視為《失樂園》中厭女情結的另一版本,小說重述了關於墮落與地獄的故事。

《閣樓上的瘋女人》,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15年2月版雖然夏娃沒有在小說中出現,但文本中卻能找到弗蘭肯斯坦和「怪物」與她的相似之處。吉爾伯特和古芭認為,最能定義弗蘭肯斯坦的行為是他「生育」了一個怪物:他費盡心思獲取關於人類生命的知識(類似於夏娃吃了禁果得到了罪惡的知識),離群索居,製造出了一個龐然大物(這也使人想起《失樂園》中生下了「罪惡」的撒旦),也由此發現他不是亞當而是夏娃。她們認為,「夏娃的發現不是她必須墮落,而是,因為被創造成女性,她本身就是墮落的,作為女性與處於墮落狀態本質上是同義的」,而弗蘭肯斯坦對自身罪惡的意識與夏娃相近。他製造出「怪物」後充滿焦慮與罪惡感的原因,在於他發現了自己就是墮落的夏娃,是他自己將罪惡與死亡釋放到人間。她們也指出,「怪物」的敘述也讓人想起夏娃:當亞當與神明對話時,她無助孤單地呆在一旁;夏娃所代表的女性和「怪物」一樣,生來不存活於歷史中,若要為個體生命尋找歷史,只能尋找到《失樂園》中的起源神話。這個神話則教會她們:她們是墮落的、有罪的,正如「怪物」所受到的教育:他在人類社會中是一個怪物。筆者認為吉爾伯特和古芭的解讀新穎而有創見,但筆者還希望指出弗蘭肯斯坦與夏娃的區別:他掌握著敘述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的話語權,還有著自我崇高的傾向。吉爾伯特和古芭觀察到的他與夏娃的相似性是否保持到了小說的結尾處?或許沒有。小說最後一段,他在北極追逐「怪物」直到死在了沃爾頓的船上,如果根據這一段中弗蘭肯斯坦的敘述來看,他在對「怪物」的仇恨中逐步消解了自己的罪惡,將摧毀「怪物」視為自己的命運,為自我形象注入正義感,以此來支撐他走完人生中最後一段狂熱的旅程。

弗蘭肯斯坦多次以「朝聖之旅」(pilgrimage)來形容自己殺死「怪物」的旅途,並由此獲得了一種使命感。以殺死「怪物」、為親人復仇為使命,他甚至為這段旅程賦予了英雄主義的色彩,彷佛自己是史詩中註定要經歷磨難、完成使命的英雄一般:「我的勇氣和堅韌被這些輕蔑的話語激發出來;我下定決心不能失敗;然後,我召喚上天來支持我,以未減退的熱情接著跨域了廣闊的荒漠……」小說的最後,弗蘭肯斯坦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死前他回顧了自己一生中的所作所為,不認為自己有可怪罪的地方:根據他的敘述,他在一陣「熱情的瘋狂」中創造出了一個有理性的生物,知道自己對這個生物的幸福負有責任,卻認為自己對「我自己的種族」——人類——的責任更為重大,因此拒絕了「怪物」讓他創造一個女性伴侶的要求。充滿仇恨的「怪物」對他的親友犯下一系列罪行,於是他自覺擔負起毀滅「怪物」的使命。縱觀他對「怪物」的態度,無論是「怪物」的生、死,還是情感,他都對此缺乏尊重。

他不僅僅對「怪物」的生命缺少尊重,對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他死前還發生了一段插曲:沃爾頓的船四周被浮冰包圍,處於險境,船員們害怕沃爾頓在脫險後選擇繼續航行,將他們帶入新的危險中,向沃爾頓提出要求,一旦船脫險,就必須返航。弗蘭肯斯坦對船員們發表了一篇言辭頗為雄辯的演說,大意是:因為這段航程被危險和死亡所環繞,所以是光榮的,如果能堅持下來則能獲得「造福人類」的聲名;人心一旦堅定不可轉移,冰就抵抗不住人心;總之絕不能背負著成為懦夫的罵名返航。他視人所能獲得的聲名為最大的價值,鼓動著船員和他一樣沉湎於幻夢中——「人一旦內心堅定就有無限能力」的假設,無視了客觀的條件,只是幻夢一場。結局是弗蘭肯斯坦死在船上,沃爾頓服從船員的要求,返航了。弗蘭肯斯坦最大的罪惡,或許不是創造了「怪物」,而是沉浸在一種對自我的崇拜和由此而來的狂熱中,從而忽視了生命本身的價值。他對創造生命的狂熱,也是為了確證他為自己預設的「崇高」命運。弗蘭肯斯坦最終成為了「怪物」的奴隸,追逐「怪物」直到死去,即是對他的自負和自我中心的絕大諷刺。

參考文獻

Mary Shelley,Frankenstein, edited by J. Paul Hunter, W. W. Norton, 2012.(本文引用的評論文章也來源於此書所收集的關於《弗蘭肯斯坦》的文學批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回到《弗蘭肯斯坦》,尋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作者:胡不歸要說這幾年最有話題性的影視、文學類型,恐怕非科幻莫屬。而談起科幻文學,又不能不提它的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由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講述了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懷著好奇與探索的心理製作了一個巨大的人體,並賦予了這個怪物生命,隨著這個怪物的誕生,弗蘭肯斯坦的身邊發生了一系列詭異的命案與悲劇。這本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這部小說從題材到風格都是十分吸引人的。
  • 科幻話劇《弗蘭肯斯坦》在廈上演
    東南網11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通訊員 林文燕) 改編自小說《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修斯的故事》、由英國導演丹尼爾·德曼編導的話劇《弗蘭肯斯坦》,上周末在廈門滄江劇院上演。《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修斯的故事》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於1818年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這部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搬上舞臺和銀幕。演出期間,飾演「怪物」弗蘭肯斯坦的演員吳昊宸和製作人滿頂與觀眾相聚一堂,共話經典名作。吳昊宸坦承,「怪物」與他以往所飾演角色有很大不同,不論是人物屬性還是風格,對自己都是挑戰。
  • 科幻話劇《弗蘭肯斯坦》 在廈上演
    東南網11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 通訊員 林文燕) 改編自小說《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修斯的故事》、由英國導演丹尼爾·德曼編導的話劇《弗蘭肯斯坦》,上周末在廈門滄江劇院上演。《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修斯的故事》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於1818年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這部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搬上舞臺和銀幕。演出期間,飾演「怪物」弗蘭肯斯坦的演員吳昊宸和製作人滿頂與觀眾相聚一堂,共話經典名作。吳昊宸坦承,「怪物」與他以往所飾演角色有很大不同,不論是人物屬性還是風格,對自己都是挑戰。
  • 從弗蘭肯斯坦到阿凡達,最早的科幻作品是怎樣的?
    而且,關於科幻與未來的關係,還有一個巨大的爭議——科幻並非要預言未來,而且科幻世界日新月異,儘管看起來似乎正好相反。然而,科幻又的確對未來有影響力。通過對現實或誇大或簡化的描寫,科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以此為大災難的發生做好預防措施。從1818年誕生的《弗蘭肯斯坦》到2017年上映的《星戰8》,人類科幻創作的歷史已走過200年。
  •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背景一覽 弗蘭肯斯坦角色立繪
    導 讀 弗蘭肯斯坦是遊戲《幻書啟世錄》中的一名書靈,她的原型是和自己同名的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而對很多玩家來說
  • 經典科幻小說搬上話劇舞臺 傳世巨作《弗蘭肯斯坦》登鷺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1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由英國導演丹尼爾·德曼改編並執導,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改編話劇《弗蘭肯斯坦》亮相鷺島,於13日至14日在中演院線旗下直營劇院廈門滄江劇院連演兩場。 今年11月,話劇《弗蘭肯斯坦》開啟全國巡演之旅。
  • 《弗蘭肯斯坦》問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為經典的
    瑪麗住在巴斯和馬洛期間,閱讀了《希臘羅馬名人傳》、《失樂園》以及航海和化學的科普作品。1817年5月14日,小說在幾經刪改後定稿。經過雪萊奔走推銷和兩度退稿,《弗蘭肯斯坦,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於1818年1月1日由拉辛頓出版社(Lackington)正式發行,初版500冊,作者匿名。最初的評論褒貶參半,有人(包括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稱讚作者的大膽想像以及思想和表達上的力與美,也有人批評故事太過荒謬,缺乏敬畏,以及一些處理不夠老道。
  • 劇焦 | Ntlive《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
    至今,《弗蘭肯斯坦》(全名包括後綴」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仍被視為恐怖與哥特文學中無法繞過的經典,更是科幻小說的開山鼻祖,並在電影和後戲劇劇場愈發興起的當下,不但未被遺忘,反倒在改編中不斷新生。這版《弗蘭肯斯坦》以非常風格化的改編方式,重新在舞臺上以視覺敘寫了原著與彌爾頓《失樂園》之間的聯繫,而我們唄殼編輯部看後也非常喜歡這部改編,因此展開了這次小小的圓桌討論。AshleyC   外行人看戲。
  •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 - 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 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其它譯名有《科學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講述小說主角弗蘭肯斯坦是個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他懷著犯罪心理頻繁出沒於藏屍間,嘗試用不同屍體的各個部分拼湊成一個巨大人體。
  • 弗蘭肯斯坦,一個你一定會愛上的怪物
    這個怪物因為不想忍受孤獨要求弗蘭肯斯坦為他創造一個女怪物,但是他擔心兩個怪物會繁衍出邪惡的小怪物,於是把半成品的女怪物扯得支離破碎。緊接著怪物就對他進行了復仇,殺了弗蘭肯斯坦的未婚妻,讓他陷入永恆的痛苦之中。弗蘭肯斯坦立即反追怪物復仇,卻死在了去往北極的半途中。
  • 恐怖片之王弗蘭肯斯坦,一場長達200年的噩夢
    源起: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1818年,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一本叫做《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小說。人造人要求弗蘭肯斯坦為它再做一個女性的人造人,並答應從此之後遠離人間。但是弗蘭肯斯坦擔心怪物繁衍威脅社會,於是在接近完工的時候,毀掉了女性的人造人。怪物從此走上了報復之路,而弗蘭肯斯坦也發誓要毀掉自己的作品。故事的結尾是悲劇的,弗蘭肯斯坦因病而死,怪物也自焚消失。這本小說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 弗蘭肯斯坦
    相信很多玩家都十分喜歡冒險解謎的感覺,弗蘭肯斯坦這款休閒益智類手機遊戲推薦給各位玩家們,相信一定會讓你的五一假期變得豐富有趣起來,經典的動漫遊戲畫面吸引了玩家們的目光,簡單的操作十分容易上手,快來這裡發動大腦吧!
  • 《屠魔戰士》與弗蘭肯斯坦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血緣關係
    1818年,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一本叫做《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小說,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 話劇《弗蘭肯斯坦》好評如潮 翟天臨表演實力仍被認可
    18 11:46:5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舉報   11月12日,翟天臨帶著話劇作品《弗蘭肯斯坦
  • 陳衝:《弗蘭肯斯坦》是世上最有遠見的文學作品之一
    我的書架上和我的Kindle電子書裡面,有許多買了多年還未曾閱讀的書籍,《弗蘭肯斯坦》(又稱《科學怪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初覺得應該讀,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疫情蔓延以來,我讀了幾本跟瘟疫有關聯的書,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死亡地圖》、《鼠疫》。昨天跟一位朋友交流疫情期間的書單時,她說她正在讀瑪麗·雪萊的一本關於瘟疫和世界末日的科幻小說,叫《最後一人》。我突然想起了在書架上積灰多年的、瑪麗·雪萊的另一本書——《弗蘭肯斯坦》,終於取下來讀了起來。
  •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王甦  2019年歲末,中間劇場上演了原創話劇《弗蘭肯斯坦》,劇本改編和導演是來自英國的丹尼爾·高德曼。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於1817年春天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被無數次搬上舞臺和大銀幕。
  • [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又基又汙滿是膿
    >導演:保羅·麥奎根主演:詹姆斯·麥克沃伊/丹尼爾·雷德克利夫/傑西卡·布朗·芬德利/安德魯·斯科特類型:劇情/科幻/驚悚出品:二十世紀福斯片長:110分鐘自打瑪麗·雪萊開天闢地地創造出了《弗蘭肯斯坦》,各種版本的科學怪人層出不窮,1931年的當然經典,肯尼斯·布拉納版本也算上乘,總之走心走腎不一而足。而我們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走的是基腐。
  • 《弗蘭肯斯坦》發新海報 「一美」皺眉凝思顯沉重
    《弗蘭肯斯坦》發新海報 「一美」皺眉凝思顯沉重 時間:2015.08.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 分享到:
  • 兩版《弗蘭肯斯坦》對打!本尼版回歸僅此一場!
    另一部則同樣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帶來的當前熱映的舞劇版《弗蘭肯斯坦》,今年芭蕾劇目的絕對爆款了,應大家的呼聲不斷加場ing~《弗蘭肯斯坦》誕生於19世紀初,是瑪麗·雪萊創作的第三部作品。作為英國哥特小說濫觴時期的產物,它以情節怪誕和視角獨特而大獲成功,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裡被奉為科幻小說的鼻祖,同時更成為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功典範,誕生了無數衍生作品,成為歐美最深人人心的恐怖形象,在銀幕上大放光彩。電影改編方面,比較經典的是1931年美國人拍的版本,波利斯·卡洛夫飾演的怪人還是很深入人心的。
  •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新華網
    2019年歲末,中間劇場上演了原創話劇《弗蘭肯斯坦》,劇本改編和導演是來自英國的丹尼爾·高德曼。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於1817年春天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被無數次搬上舞臺和大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