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那麼,漢服+究竟是什麼概念?
湯圓姐姐:漢服之所以興起,是源於文化復興需要一個展示的窗口,漢服恰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展示性的。漢服+就是指由漢服延伸出的傳統文化和與它相關的產業。
小編: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這兩年因為漢服的原因,而帶動了周邊產品的興起。
湯圓姐姐:我不是這樣理解。漢服+是一個疊加,並不是一種表面光鮮亮麗的服裝和與服裝搭配的飾品,我認為的漢服+應該是個更廣義的。比如稻香村這種老字號中式糕點,它的代言人如果穿著現代服裝的話,很難闡釋出這個品牌的歷史和特色,但如果是穿著漢服,就很容易讓人記住,它是做傳統糕點的,是個百年品牌。同樣,比如必勝客和德克士用漢服做國潮的產品線,或者是華為等一些民族品牌它用的模特穿著漢服或者漢元素的服裝,那我覺得就是漢服+,它其實是一種文化標籤,而不單單是服裝,它的目的是要展示文化,而不是服裝。如果文化自信到了一種程度,我們不用穿著漢服,就能讓別人知道他就是中國人,他就是漢族人。就像日本人、韓國人給世界的標籤是彬彬有禮的,走在國外的街頭,如果外國人看到一個鞠躬行禮的東方人,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人,韓國人。我認為的漢服+,就是文化已經滲入到我們國人的骨子裡,將來走在國外街頭,別人看到東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中國人,那麼我們的文化就真正復興了。我們都知道,最近這300多年,我們的文化是在走下坡路的,尤其民國到共和國建立這個過程中,我們又走了許多彎路,我們的文化丟失太嚴重,到了21世紀,我們的民族覺醒了,想要追尋自己的根,卻發現很多東西找不到了,而漢服就成為了其中最直觀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載體。但是,漢服畢竟只是一個服裝,當我們的民族自信真正建立起來了,未來發展到大家都會在重要的節日或者場合穿著漢服的時候,我們的文化就真正復興了。
小編:對的。漢服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透過漢服去挖掘和弘揚裡面的文化,當文化成為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後方式的時候,我們的民族就真正復興了。但是我們現在大部分的生活方式已經西化了,比如婚禮,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追求的是西式婚禮,穿白婚紗。
湯圓姐姐:對的。
小編:但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是用於喪禮的,但大家現在基本上已經把這一塊的文化給丟失了。我們現在反而把其它民族的傳統用在了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成為了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湯圓姐姐:是的。
小編:剛才您也說到,明朝滅亡後,我們傳統文化漸漸沒落,尤其是清政府對漢文化的禁錮,導致文化發展受到了阻礙。這兩年漢服界興起了清漢女的服飾,你對這種現象是怎麼看的呢?
湯圓姐姐:我覺得它是一個好看的衣服,需要設計者和銷售者知道自己是在幹什麼。但是如果把它定義為漢服有些牽強。
小編:但也有不同的觀念,有的認為,清漢女其實是漢族女子的服飾,只不過是在滿族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仍然屬於漢族的民族服飾。
湯圓姐姐: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清末民初流行穿洋裝,它也會根據東方的審美加入一些民族元素,那這是不是可以叫做洋漢女呢?這要看大家的出發點。
小編:您認為清漢女是一種服裝,但不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嗎?
湯圓姐姐:這是一種商業行為。除開這幾年為了推廣漢服或者做銷售會出現這個詞,在漢服發展的漫長的歲月中都沒有聽過這個詞。其實在秦漢以前就有了漢服楚服這種說法,我們是在延續一種文化。如果清漢女成立的話,那是不是還會有元漢女或者洋漢女呢?我持保留意見。我覺得它是一種商業行為,而不是文化分類。
小編:這兩年這個行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您認為它作為一個行業,在未來的發展思路或者發展方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湯圓姐姐:(不好意思地大笑)我覺得我還沒有資格來說這個問題。
小編:您過謙了。沒關係,我們只是一起探討這個問題。許多漢服商家也在探討這個問題,大家認為今年的疫情恰恰促成了漢服行業大洗牌,在這個過程中誰能走得更遠各執一詞,那您認為呢?
湯圓姐姐:我站在兩個角度來看待。作為漢服產業真正被顧客所接受,達到一定的體量,漢服其實迎來了更大的市場,更多的人接受漢服,使用漢服,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漢服表現的場合。但另一個角度呢,尤其是作為原創漢服商家,我們和漢服商家是有本質區別的。漢服商家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這個無可厚非,他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有最新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所以很容易搶佔市場,擴大規模,在價格上也更有優勢,但是對原創漢服商家打擊會非常大。我們原創漢服商家的初衷是因為熱愛,並不專業,設計成本非常高,一款衣服不單單是畫個圖,大量的商家會用到大量的時間去做版型的研究,甚至考古,用一些學術資料做自己設計系統的報告,這方面,對於資本商家他們是完全不考慮的,但對於原創漢服商家來說這是立身所在,但成本也非常高昂。但是我們也談到,漢服最終的走向還是服裝,而我們老一批的漢服商家不僅僅是為了賣服裝,更多的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復原漢服本來的樣子。漢服商家是沒有這個目的的。未來的市場的確會有個大洗牌,擅長運營宣傳的會走得更遠,但是也會有很多原創漢服商家轉型成為小而精的,專業度更高的商家,這樣的商家還是會有很多消費群體的。
小編:服裝的流傳性會跟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與古代的等級制度有很大的關係。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服裝其實是古代的官服或者誥命服,甚至還有穿龍袍的,但這些並不是古人日常服飾,所以就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一種認為我們復興的漢服不是真正的漢服,一種認為漢服沒辦法日常化。
湯圓姐姐:整個行業做過很多嘗試,你會發現,就是好看的衣服賣得好。有很多商家也在做日常的漢服,但是銷量不好,無法支撐他們的正常運營。好看的衣服必然是有錢有閒的人去消費。各個朝代民間的服飾,比如短打,這種就是老百姓穿的,幾百年間它的變化並不大,變化大的是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人穿的服裝,因為他們有金錢和時間去追求美,做各種嘗試。而我們也說過,漢服不僅僅是服裝,它承載的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的審美、生活、娛樂的變遷,甚至包含了文化的發展脈絡。我們目前宣傳漢服,其實有很大的層面是做文化研究,您也是做文化研究的,應該明白,文化研究肯定是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服飾,而不是去研究幾百年不變的東西。作為很多普通大眾,我們不能一邊被漂亮衣服所吸引,一邊去批評它。所以我不贊同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漢服首先是一種文化回歸,文化回歸最終展現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大家並沒有強求,只是目前漢服是最具影響力的。你以後穿不穿漢服,穿什麼樣的漢服,並不是必須的。
小編:可以這樣理解,漢服只是文化復興的前驅者。
湯圓姐姐:我們希望的是大家能更多關注漢服所承載的文化,而不單單是停留在漢服這個產品上。但是現在的確是有一些本末倒置的感覺,但我覺得走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有所改變。它其實是一種文化自信,當你的文化自信到不需要用衣服來表達的時候,我覺得反而就是文化回歸的時候。
小編:文化的復興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一部分衝在前面,需要有一些東西來承載,漢服恰恰被選擇成為了文化復興的第一個符號。
湯圓姐姐:我挺悲觀的。我不知道我們這種原創漢服商家能不能等到那個時候。目前的商業衝擊太大。從顧客來說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漂亮的衣服是最基本的需求,對於原創漢服商家來說,生存下去就更困難了。
小編:對,今年疫情期間,很多的漢服商家都倒閉了。疫情雖然是個大洗牌的時候,但是對於很多同袍來說,你們這些原創商家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更高,因為你們不止在賣服裝,你們傳遞的是文化。
湯圓姐姐:但是很多商業行為進入這個行業後,就很難用原有的模式運營了。
小編:這其實也是對我們原創漢服商家的考驗,我們需要變革,需要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思維來管理。上次聊到您在做「禮儀華夏」的模特大賽,前兩季都做得很成功,請問第3季什麼時候開始呢?
湯圓姐姐;元宵節以後開始宣傳,4月份開始海選,中秋節前後進行總決賽。我本身不是做活動出身,靠著大家的幫助,懵懵懂懂地就做起來了。今年我們有87個城市聯動,明年有望突破100個城市聯動,而且應該有更多的賽道。
小編:那我們蜀風漢韻網也會持續關注,深度參與。
華夏漢韻網文學總編:高蓉
(於202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