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參選地區領導人,所有財產勢必會被放大檢視,需提早通過家族辦公室對自己的家族資產、企業股權以及企業接班做好妥善安排。
4月17日,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宣布將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為島內政壇投下震撼彈!郭臺銘表示,要遵照「媽祖」指示,為島內百姓做好事,帶給年輕人希望。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68歲的郭臺銘,壯心未已,邁入了商界到政壇的第一步。若郭臺銘真的成為寶島「川普」,他身後總市值均超7000億元的鴻海帝國,該何去何從?68歲的郭臺銘,至今仍未敲定接班人。
今天,我們重讀舊文,將目光投向郭臺銘家族的傳承問題。
準接班人去世,「太子」回歸
在接班人問題上,郭臺銘並非始終「秘而不宣」。早在2002年,郭臺銘就有了明確的接棒人選,那就是他的二弟郭臺成。
郭臺成小郭臺銘近10歲,不僅和哥哥一樣精明強幹且戰功赫赫,其低調謙遜的個性也與強勢的郭臺銘形成鮮明對比,深得集團上下擁護,是郭臺銘放心交權的不二人選。
不幸的是,郭臺成2007年因病逝世,年僅46歲。痛失親人和接班人的郭臺銘在遭受雙重打擊的同時,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交棒計劃。亞洲家族企業在傳承時普遍有著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思維,即基於血緣關係的權力交接,也就是俗話說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由於二弟英年早逝,而唯一的弟弟郭臺強不僅年齡與郭臺銘相仿,且有著自己的FOXLINK集團,郭臺銘從子女中發現和培養接班人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郭臺銘長子郭守正
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差距甚遠。郭臺銘共有5個子女,其與過世的妻子林淑如育有一子一女郭守正、郭曉玲,與曾馨瑩育有兩女一男,3個孩子均不到10歲。長子郭守正現年41歲,性格與過世的郭臺成頗為相似,或許是由於父親早年打拼時與自己的疏離以及太過威嚴,郭守正刻意與郭臺銘保持距離,甚至在自主創業時選擇了與父親事業毫無交集的電影行業,這種游離於家族企業之外的舉動一度被解讀為無心接班。
長女郭曉玲行事風格很像郭臺銘,畢業後一直跟在郭臺銘身邊學習。但2011年年底,隨著郭曉玲辭職退出鴻海,外界對其「接班新人選」的猜測漸消。
頗為反轉的是,2013年初,郭守正主動回歸,出任鴻海旗下三創數位董事長,成為鴻海進軍文創通路領域的急先鋒。就在「太子接班」的猜測不斷蔓延之際,郭臺銘突然公開表態稱,不會把接力棒交到郭守正等家族成員手中,否認了長子接班的傳聞。截至目前,郭守正仍未有接觸鴻海核心權力的跡象,這位「無冕太子」能否擔當重任接力鴻海,目前不得而知。
傳承另類猜想:眾人划槳開大船
長子郭守正暫無接班跡象的原因,除了其經驗和資歷尚淺之外,也和郭臺銘對於傳承模式的重新思考有關。
胞弟郭臺成去世後,郭臺銘深知子女在接班方面的短板,行事果斷、喜歡主動出擊的他決定不在家族成員身上「押寶」,而是開啟了「接班組合方案」。
首先是大量引入職業經理人,其中以掌舵富士康國際的程天縱以及肩負拓展電商重任的飛虎樂購董事長杜家濱等知名IT老兵為代表。郭臺銘希望這些空降兵給鴻海帶來全新的管理經驗和活力,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員工墜樓事件及郭臺銘一貫的強勢風格等原因,引入職業經理人「改造」鴻海的構想收效甚微。
鴻海集團董事會成員(圖片來源:鴻海集團官網)
其次是繼續重用創業元老。2009年1月,郭臺銘在郭臺成去世後首次暗示接班人選,稱徐牧基(鴻超準產品事業群負責人)、戴正吳(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負責人)都在考慮範圍。此外,呂芳銘(通信網絡產品事業群負責人)、遊象富(網絡連接產品事業群負責人)、簡宜彬(資訊系統整合與服務產品事業群負責人)等也一直被郭臺銘視為猛將,至今仍在董事會或經營團隊中佔有重要席位。
這也體現出郭臺銘對忠誠度的重視。這些在上世紀90乃至80年代就開始追隨郭臺銘的元老最了解鴻海的文化,與郭臺銘高度默契,即便多數人已到耳順之年,但其以往的功績以及在穩定軍心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一旦郭臺銘最終確定接班人選,組織架構和人心的穩定將有利於集團實現平穩過渡。
但這種多個元老把持各自山頭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多頭決策容易造成多個目標指向,不但會降低組織效率,更可能引發鴻海這頭巨象的踟躕乃至摔倒,於企業自身和股東而言,鴻海禁不起這樣的試錯。幾經考慮下,郭臺銘提出「聯邦制」,即通過分權分利的方法,將人事、技術、業務和製造等權力下放,據此重新調整各事業群業務結構,分拆出更多的子公司,從中選拔和培養接班人,推動鴻海實現架構重整。
此次工業富聯登陸A股就是這一思路的佐證。招股書顯示,工業富聯的目標是建立以雲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高速網絡和機器人為技術平臺的「先進位造+工業網際網路」新生態,而母公司「全球3C代工龍頭」的自我介紹顯然與集團打造新生態的目標不是一個畫風,分拆無疑成為巨象靈活轉身的最好方式。目前,鴻海系旗下分拆合併的公司超過數百家,其中有10餘家子公司完成上市,成為既能單打獨鬥又能聯合作戰的「小金雞」,而這一重構仍在繼續。
在財務、專利等部分仍由母公司控制的大框架下,一個由接班人、元老和職業經理人共同管理實際業務的集體接棒模式正在醞釀,這種以點帶面的「戰群」方式極有可能成為郭臺銘為企業傳承護航的法寶。
交棒難題:「傳內」還是「傳外」?
從前面提到的接班路徑中可以看出,在接班人選上,郭臺銘的考量幾經更迭。而在6月22日,郭臺銘關於這個問題給出最新信號。郭臺銘在當天的鴻海集團股東會上稱,接班人已在培養中,且屬於跨領域人才,「不過公司不會直接明講是誰。」他同時表示未來5年不會退休,「重點是我還承諾股東,股價沒有200元(臺幣)不會退休。」
輕鬆自信的表態背後,是郭臺銘打造代工帝國後面臨轉型的深深焦慮。
2010年,富士康接連出現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其代工模式引發輿論關注。5月26日,郭臺銘在新聞溝通會上鞠躬致歉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合約製造商,鴻海早在1999年就開始為蘋果組裝產品,蘋果也是其最大客戶,但鴻海也因此看蘋果臉色看了近20年,業績隨之起起落落。隨著代工利潤的不斷走低、勞動力成本的不斷飆升以及整個智慧型手機行業增長疲弱,代工之路越走越窄的鴻海急於淡化「代工」標籤,尋找新的盈利點。
在經歷了近10年的探索後,郭臺銘將轉型戰略定為「軟硬體結合、多元化發展,最終成為工業網際網路實體」。為了補足自己在垂直領域技術上的不足,鴻海不惜祭出真金白銀,通過收購顯示器製造商夏普、全球知名周邊產品廠商貝爾金、東芝核心PC業務以及從微軟手中接盤諾基亞等大手筆操作以加速轉型,藉此實現提升品牌價值、業務多樣化、提高競爭力的轉型訴求。
而富士康上市也是這一戰略下的結果。如今正值鴻海從代工企業向工業網際網路轉型的關鍵時期,郭臺銘「5年內不退休」絕不僅是說說而已,對於年近70的他而言,這樣的表態更帶有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正因如此,當下敲定接班人絕非明智之舉。在鴻海成撕掉身上的「代工」標籤前,既能處理好集團各方面關係,又能確保轉型戰略按計劃落地,兼具超強魄力和抗壓能力的,唯有郭臺銘本人。
這種能力無疑也將是郭臺銘接班人的「標配」。那麼問題來了:未來,郭臺銘將把鴻海交給屬意的「外人」,還是最終花落家族成員?目前來看,郭臺銘似乎也在等待答案。這與諸多亞洲家族企業掌門人在傳承時普遍採取的「拖延戰術」類似:既難以割捨血緣親情,又擔心在難以保證企業經營連續性的情況下將家業分給家族成員,只好將觀察和培養人選的時間儘可能拉長,以期選出最適合的接班人。
資產隔離,參選前須做好安排
郭臺銘本次確定參選,這將是臺灣地區第一次有企業家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但屆時郭臺銘所有財產勢必會被對手拿出來放大檢視。
儘管早上郭臺銘參選消息一出,鴻海集團的股價一度飆漲至92.6元,創下自2018年3月以來的漲幅新高。但是商人從政,首先必須辭去其在原企業的職務。有外媒前兩日曝出,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將計劃在未來幾個月辭職。
企業家從政,在國際政壇上也是普遍現象。郭臺銘如果確認參加臺灣地區2020地區領導人選舉,為了避免受家族資產的影響,也為了避免從政後與家族企業和家族資產有過多牽扯,需提早通過家族辦公室進行資產隔離,同時,對家族資產、家族企業股權以及企業接班人做好妥善安排。
從國際上成功作法看,主要藉助三項制度:
一是財產公開。凡棄商從政者,在參與競逐公職時,應當同時向公眾和遴選部門提交經專業財務和審計機構籤署的財產清單,並隨時根據收支情況進行更新,確保在履行公職期間的財產帳目透明清晰,完全置於各方監督之下。
二是企業託管。將自辦企業交由財產管理公司或者代營機構託管經營,棄商從政者只保留財產權,但放棄對企業經營的決策權和參與權,從而完全藉助市場而非手中的公權力,實現原屬財產的保有和增值。
三是股權轉讓。對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進行出售,將原股權予以變現,所得價金納入財產申報總額。
事實上,曾有「船王」之稱的董建華,在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之前,亦辦理了財產申報、企業託管和股權轉讓等手續,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和港人的認同。
鴻海集團的接班大業會怎麼走,時間將驗證一切。
[來源:WEALTH財富管理,根據宜信財富微助手、惠裕全球家族智庫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