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作品抽象而富有藝術型。他的畫作會讓第一次看到的人覺得很離譜,甚至不能理解,但是卻有一種魔力,會讓人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作品裡的抽象風格讓人慾罷不能,光怪陸離的場面和撞色的衝突都會讓人眼前一亮。畢卡索是西方之光,可是在東方的日本也出現了一位抽象派畫家,被譽為東方「畢卡索」可是他的畫風卻讓人毛骨悚然。
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誕生了一位沉默的畫家,他從小就熱愛美術,但是他卻迫於父母的壓力不得不上一所普通高中。上了普通高中的他充滿了對現實的不解與壓抑,他不想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興趣,他也不想屈從於父母,於是他大學選擇了美術大學的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在這裡,他在繪畫領域上的天賦得以充分發展,學到了更多可以表現自己思想的繪畫手法。
可是,他變得越來越沉默了,逐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減少了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只有畫作才是他的朋友,才是他對世界的看法。他用超現實的手法,描繪並諷刺二戰後工業時代、資訊時代帶給人們的雙重效果。他的作品多以生活日用品和誇張變形的青年為主,在畫作中描述都市青年的困頓與窘迫,表達出現實生活中各種身份的人物內心隱藏的種種不安。
他是石田徹也,一個沉默的「瘋子」。人們都說在石田徹也的畫裡看到了自己的焦慮,也有人說,石田徹也畫就是他自己,可是他本人卻否決了。石田徹也熱愛畫畫到痴迷,甚至他的朋友平林勇說:無論何時看到石田徹也,他都在畫畫。在石田徹也筆記本中,除了創作草圖、夢境日記,就是零碎的觀影記錄和招工信息等,很難看見生活的影子。
石田徹也對社會現實的洞察,讓很多人將他稱為「日本的卡夫卡」。他出生於日本第二代嬰兒潮,在經濟高度成長的喪鐘聲中長大,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就職冰河期」中走入社會。也許正是這種不凡的經歷,才給了他獨特的思維方式。在石田徹也生命的後半段,生與死的主題是他作品的主旋律,不僅他的畫面構圖越來越複雜、內涵也更加值得人們深思。
可是,正當他處於創作巔峰的時候,死亡突然降臨。2005年,一輛疾馳的火車帶走了他的生命,雖然很多人猜測他死於自殺,但是我們卻無從考證這位天才的真實想法。石田徹也離世之後,他的畫作被拍賣上了天價。他的《無題》》在2015年以412萬港幣成交,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畫作的價值。
2019年,石田徹也的個人作品展也將在收藏有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的西班牙索菲亞王妃美術館舉辦,在那裡,他將向世人展示沉默畫家的內心世界。「我所追求的,不是炫耀自己的煩惱,而是對煩惱一笑而過的幽默。」也許只有這句在1996年他在日記中寫下的話可以闡述他的畢生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