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那怎樣在學習中,學會傾聽與觀察

2020-12-23 展言老師

案例

「前幾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來探望我,她剛從樹林裡遠足而來,於是我就問她,觀察到了些什麼。"沒有什麼特別的。,她回答說。要不是我慣於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簡直會不相信我的耳朵。在樹林中穿行一個小時,卻沒有看到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我自問著。我這個不能用眼睛看的人,僅僅憑藉觸覺,就能發現好幾百種使我感興趣的東西。為什麼有視覺的人反而看得很少呢?"-引自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有改動)

樹林裡美麗的花兒,蓊鬱的樹木,清脆的鳥聲,潺潺的溪水……這一切都沒有引起海倫朋友的特別注意。並不是朋友的聽覺和視覺有問題,而是她不善於或者還不習慣傾聽和觀察這個多姿多彩的奇妙世界。要想感知、了解、深入體會這精彩紛呈的世界,你一定要善於「傾聽」與「觀察」。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傾聽與觀察;語文學習中,我們更要學會傾聽與觀察。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拓展知識,豐富寫作素材

獲得知識的途徑可以分為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兩條。我們一般是通過間接途徑(書本、老師傳授)獲得;然而,憑藉傾聽與觀察,我們也可以直接獲得知識,並且直接獲得的知識,印象更鮮明,感觸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這些傾聽、觀察得來的「財富"又能成為平時寫作文的絕好素材。

第二,深化情感,提升欣賞效果。

善於傾聽與觀察,我們才會更加了解和接近這個世界,我們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自己的喜怒哀樂。欣賞同一篇文學作品,對於一個頭腦、情感像白板一樣空洞貧乏的讀者來說,再完美的作品都將失去意義。相反,對於情感豐富的讀者而言,他就很容易進入作品,欣賞效果就越好。

傾聽與觀察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去傾聽與觀察呢?

關鍵在於要做一個有心人。

首先,帶著欣賞的心態去傾聽與觀察。凡事提不起興趣,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在美麗的景色,再美妙的聲音,也不能映入你的眼帘,穿透你的耳朵。既然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那麼這個世界值得我們去慢慢欣賞的事物真是太多太多了。其次,帶著好奇心去傾聽與觀察。

花兒是如何綻放的?燕子的叫聲與麻雀有什麼不同?螞蟻是怎樣覓食的?魚兒在水中如何嬉戲的?好奇,讓我們產生了十萬個為什麼;好奇,讓我們希望通過傾聽與觀察嘗試去了解這十萬個為什麼。

有的同學也許會說:我確實傾聽與觀察了,但還是一無所獲。不必著急,大自然的神秘面紗是慢慢揭開的。除了傾聽和觀察,我們還得有耐心。

再次,發揮想像和聯想。想像和聯想就如同一對翅膀,你一旦擁有這對翅膀,無論是傾聽還是觀察,得到的將遠遠大於耳朵所聽到的、眼睛所看到的。舉個例子,某天清晨,你忽然聽到幾隻小鳥婉轉的叫聲。這時,如果你不做任何想像或聯想,那麼,你的收穫就僅僅是聽到鳥叫聲。

如果你能進行想像,想像這聲音像什麼,鳥兒為何要鳴叫,收穫就大不一樣了。如果你能再進一步聯想,為什麼現在鳥叫聲越來越少了?鳥兒喜歡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嗎?你的收穫就更多了。

所謂「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傾聽與觀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途徑來著意培養自己傾聽與觀察的能力。觀察的途徑有很多。羅丹說: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且不談旅遊、參觀這些效果明顯的途徑,就是平時在學校裡,可以觀察:面對老師提問,同學的不同反應;課間,同學們是怎樣放鬆的;在食堂裡,大家吃飯時的各種姿態。

細細觀察,你會有非常豐富有趣的發現。傾聽的途徑也不少。收聽廣播節目,廣播只有聲音沒有圖像,你能否聽得明白,聽出趣味來;聽報告或演講,講話主題是什麼,發言人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和朋友交談,朋友向你講述了什麼,你能否準確捕捉到朋友說話時的心情,並能在傾聽後給予恰當回答。以上這些途徑都能培養你的傾聽能力。

傾聽與觀察,是架起我們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我們千萬不能像海倫凱勒的那位好友,徒然擁有正常的視覺和聽力。我們要如海倫·凱勒所說的,讓視覺和聽力成為豐富生活的手段。我們要學會傾聽與觀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