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木 三 分
入木:浸入木頭。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近義詞:力透紙背、鞭辟入裡、刻畫入微
反義詞:走馬觀花、略見一斑、一知半解
出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譯文: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
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因為年輕時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他博採眾長,開創了一種獨具一格的書法風格,被人尊稱為"書聖"。王羲之的書帖中有《蘭亭集序》和《黃庭經》,都是書法界最高的名帖。
王羲之的字寫得好,一方面與他的天資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後期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時無刻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就連在睡覺時,手也會不停的比劃。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裡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裡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
於是王羲之給觀裡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先用刀把木頭削去一層又一層,卻發現王羲之的筆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雕刻的工人驚嘆其筆力雄勁:「竟入木三分!」
這件事情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語了。用毛筆寫字在木板上,而筆跡還能透進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懷絕技的人還有誰會有這種能力呢?
於是,後來的人便根據這段故事的情節,直接把「入木三分」,用來形容書法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