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定權是一個因怕傷害別人,而不斷委屈自己的「懦弱者」。
他的一生太過苦澀,擁有的東西不敢去珍惜,只能眼睜睜看著愛護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師一個個地離開,卻誰都救不了。
他顧慮的東西太多了。論母族背景、權勢、實力在眾皇子中,蕭定權是最具優勢的,可他唯獨缺少了帝王該有的狠心和貪婪。
他渴望父親能了解自己,渴望父愛,但得到的除了防備,便是失望,處處都是帝王之術,處處都存在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法。
很多人都會為太子不解,幾乎唾手可得的權力,只需在「興兵奪權」與「黎民百姓」之間做選擇,為何這般懦弱不爭?
這部劇從頭到尾貫穿著儒家思想。而在儒家思想裡,是以「仁」為核心,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為了讓江山無恙,為了讓父皇不再有顧慮,蕭定權寧願選擇了最難的路。
他抱著必死的決心,放棄了全部。在城牆上,他說:不是自己死,就是表哥死,但他知道,最後的結局,無論是自己,還是表哥,都會死。
以這樣的決絕和悲壯方式結束一切,你說他該是勇敢,還是懦弱?
老師的死,親人的亡,蕭定權守的「為君之道」終歸變成了虛妄。
他於大雪中與陸文昔相遇,也在大雪中別離,但輪迴之中相信他們會互相執燈,為對方照亮這來去的路。
看到最後,突然發現,蕭定權的死其實是最好的結局。他不軟弱,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天下、為了民生。
他是不懂君王的握權之術,但那是他的問題嗎?從兒時起,他的老師、父皇、母后,他身邊的人都在要求他,告訴他恪盡職守,忠君愛民,行仁愛之術,但他們只教了他過程,只有他自己想到了結果!
他是太子,所有朝臣萬民都一步一步地期盼他,可權力之爭,註定是生靈塗炭。
若顧家贏了,那皇家宗室朝臣等人必會受到滅頂之災,百姓也會遭殃。自幼便以「天下己任」的蕭定權怎麼可能看得下去?他要的是萬民之福啊!
唯有一死,去了斷全部。
我想如果我是蕭定權,大概會和他做一樣的選擇吧。不是懦弱,也不是其它,只是「不能為」。
如果所做之事,與心中的信仰有所違背,那又叫什麼「信仰」?
所以,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死局。因為迂迴一步,都是與本心相違,那樣,蕭定權就不是蕭定權了。
雖可惜,但以此為終結也好,性命不存,便再無糾紛。
不過,還有希望……
阿琛就是那顆種子。終有一日,他會長成一棵大樹,那時的天下,海晏河清,時和歲豐。
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
最後一個鏡頭,也許是一場最好團圓。
相愛兩人終於平平靜靜相擁坐在一顆樹下,男人再也不用考慮爾虞我詐的朝堂,女孩也不用在被困在高高圍牆之中,他們終於可以做回自己,做回彼此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