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前幾天有很多人都看到了這樣一條新聞:
澳洲大火裡的動物英雄——袋熊。
不僅挖出通道,為其他動物提供了避難的地方,甚至還會主動驅趕其他動物到地道裡保命。
但轉頭,就被闢謠了……
必須替這些小可愛澄清:
它們不會主動邀請別的動物來自己家,更不會組織別的動物到自己挖的地道和洞穴裡避難。
一般情況下,它們會保護以自己巢穴為中心的「勢力範圍」。不過如果沒受到威脅也沒有被侵佔地盤,就不太介意別人在自己家晃蕩一會兒。
但如果來訪者讓它們感到威脅了,它們還是會變得有攻擊性哦。
話說回來,雖然它們並沒有主動救人的「主觀意願」,但它們挖了那些四通八達的地道和洞穴救了許多小動物,這一「客觀事實」是真。
人們確實在大火期間觀察到,許多考拉,兔子,松鼠,野豬,甚至連袋熊的天敵(貓、狗、狐狸等)都曾享受到了袋熊的勞動成果,躲進它們挖的地道。
比如整個大火期間最讓我們揪心的考拉
還有最喜歡往洞裡鑽的兔子
所以,實在是想叫一聲「小英雄」,我們袋熊也是可以勉強應下滴。畢竟俗話說得好,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起碼洞是咱們挖的對不對!不愧被稱為動物界的「基建狂魔」,真能挖。
其實,作為動物界的老網紅,袋熊一直都名聲在外。
它的外表憨中帶萌:小小的眼睛,圓圓的鼻子,光看臉跟熊似乎沒啥關係,因為更像老鼠。
可是它的體格非常紮實雄壯,再配上短短的四肢和尾巴,確實又很像一頭小型的熊類。
但實際上,袋熊雖然不是老鼠,卻也跟熊沒關係。
它其實屬於「雙門齒目」(又稱為袋鼠目),這是有袋類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
袋鼠目下邊兒還有許多亞目,比如袋熊亞目,袋鼦亞目等等。而袋熊亞目下面只有兩個科——袋熊科和樹袋熊科。
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基建狂魔」袋熊,和我們很熟悉的,已經人見人愛的樹袋熊,考拉。
可見,實在要給袋熊找親戚的話,那只能算是考拉近親。
雖然相較於考拉,袋熊的體積要大得多,一隻袋熊的體重堪比七隻考拉,用實力向人們證明什麼叫真正的土肥圓。
而且它倆的畫風完全不一樣。
但看著還挺和諧,可能是因為眼睛都小,還沒有眼白吧。
袋熊有一個人盡皆知的外號,「基建狂魔」。這源自於它們過慣了穴居生活,喜歡在洞裡睡覺,所以進化出了一雙堅硬有力的前爪,能挖出非常深的洞穴。
而且它們的生活質量也不低,十分喜歡住「大房子」——洞穴一般縱深可達10米,寬60釐米左右,洞的末端是用草和樹皮鋪墊好的「臥室」,通風舒適又寬敞。
不僅如此,」狡兔三窟「的成語大家都聽過吧,袋熊跟兔子也很像,它們居住的洞穴也不止一個。
它們會東挖挖,西挖挖,數洞並存,中間以地道相連,錯綜複雜,環環相扣。一個袋熊的平均棲息面積達1.72平方公裡,實屬「大款」。
但就和其他坐擁無數套房子的有錢人一樣,地兒再大也沒用,一次還不是只能住一套?
「洞穴多,袋熊少,地盤大」,也因此出現了視頻中的那一幕:在大火肆虐的幾個月裡,許多小動物們來這空曠安全的地下避難了。
何況,成年袋熊的體積這麼大一坨……
它挖出來的洞,別說考拉和兔子了,估計裝下一個我也是夠的……
牛逼的是,袋熊還靠「拉屎」拉出了自己的粉絲,拉出了自己一片天。
據說它們的便便不臭,反而氣味清新,甚至被澳洲人投票列舉出了袋熊便便的功能:比如做肥料,燃料,空氣清新劑,雪球替代品……(?
更神奇的是它的便便還相貌不凡——居然是個立方體。
它們用自己的立方體便便標記領土,由於形狀優勢,不會像其他動物圓形便便一樣會輕易被風吹動或者滾落。
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我們外行人只看熱鬧。
科學家看著它的便便感慨:天啊!這樣的粑粑,緊緻,結實,Q彈!到底怎麼才能拉出這樣勻稱的立方體粑粑啊!
普通人看著它的便便感慨:大自然好神奇!袋熊好牛逼!它的菊花是什麼形狀啊!
它獨特的便便確實吸引了許多研究人員,曾有一名生物學家在研究後發現,袋熊的糞便是在大腸末端變成立方體的,應該是腸壁的可彈變性導致了這種轉變,但具體原因還是不那麼清楚。
不過最起碼我們可以知道,總之跟它的菊花沒啥關係吧……
別看袋熊名字裡帶了個「熊」字,長得又肥頭肥腦的,其實它們的飲食很清淡,比你吃減肥時吃的熱量還要低。
作為一個夜行動物,它們通常在太陽落山後開始出洞找吃的,草、樹皮及樹根等都是它們的食物。連樹根都吃,可見牙口還不錯,不僅能輕鬆咬斷樹木和樹根,還能像鐵揪一樣在地上刨洞。
至於具體吃啥,主要取決於它們住在哪兒。比如森林地區的袋熊愛吃長尾草,牧區裡的袋熊喜歡阿拉伯黃背草,還有些地方的袋熊喜歡吃苔蘚。總之,吃素就對了。
但我不犯人,人還是犯我。雖然自己不吃肉,卻擋不住有掠食者會盯上它。畢竟它又肥又圓,渾身是肉啊……
比如和袋熊一樣都是「袋」字輩的袋獾,就十分喜歡「品嘗」袋熊的滋味。
袋獾,外號塔斯馬尼亞惡魔
有個外號叫惡魔的天敵真夠嚇人的,好在袋熊是一隻能挖出無數隧道和洞穴的靈活版土肥圓,怎麼可能對這些掠食者束手就擒呢?
打不過我還跑不過嗎!
逃跑時袋熊的速度真的很絕,最高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裡,不過只能維持1-2分鐘……
(有種遊戲角色的大招很厲害但技能CD又很長的感覺。)
emm,不管怎樣,跑出1.3km左右的距離之後!足以從大多數掠食者面前全身而退了吧!
何況,它們那麼多洞也不是白挖的。要麼躲進去敵人就進不來了,要麼敵人進來但因為不熟悉地形早就被袋熊甩得遠遠的了。
看名字就知道,袋熊跟袋鼠、樹袋熊(考拉)一樣,也有自己的育兒袋。感覺澳大利亞的動物都很神奇,仿佛身上不長個袋子都不好意思出門。
但因為袋熊有挖洞的習性,所以它們的育兒袋是少有的反著長的,也就是開口向後。這樣媽媽們挖洞的時候就土就不會濺到袋子裡影響到寶寶了~
普通袋熊通常兩年繁殖一次,孕期大概在一個月左右,一胎只生一個。寶寶在母親的袋子裡以母乳餵養,待上半年時間,然後一直跟隨母親身邊,直到18—20個月之後能徹底獨立為止。
在前文中給大家講過,從生物學分支來看,袋熊亞目下面有兩個科,分別是袋熊科和樹袋熊科。
樹袋熊科現存的動物只有1屬1種,也就是考拉,所以我們現在說起樹袋熊,就等同於在說考拉。
但很少有人知道,現存的袋熊科下面還有2屬3種。
我們平時說的「袋熊」其實不是在指一種具體的動物,而是有三種,分別是昆士蘭毛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毛鼻袋熊)和塔斯馬尼亞袋熊。
昆士蘭毛吻袋熊
塔斯馬尼亞袋熊是現有三種袋熊中數量最多的一個(但跟以前比還是少了很多)。我們平時說的袋熊就是它,所以它也被叫成「普通袋熊」 (Common Wombat)。
塔斯馬尼亞袋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南方以及塔斯馬尼亞島上,人們甚至把塔斯馬尼亞島叫做「袋熊島」,會特地去那裡找袋熊玩兒,很多人覺得它是三種袋熊裡最萌的那個。
塔斯馬尼亞袋熊
而南澳毛吻袋熊和昆士蘭毛吻袋熊同屬,關係更近一點。
南澳毛吻袋熊主要生活澳大利亞南部半乾旱和乾旱氣候區的草原和林地裡。
南澳毛吻袋熊
受環境影響,南澳毛吻袋熊便便的含水量,也因此比其他兩種袋熊要低得多(不知道這有什麼好比的)。
嗯,乾燥版·立方體·便便。
僅示意圖並不知道是誰拉的
但是一方面,由於幼熊很難在乾旱季節生存下來,近年雨量的減少已經影響了它們的繁殖。
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放牧和外來入侵草的出現,袋熊很難再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新陳代謝需求,從而導致了消瘦和飢餓。引進的兔子也跟袋熊搶食,威脅到了它們的生存。
因此2016年,南澳毛吻袋熊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了「易危」動物。
南澳毛吻袋熊(毛鼻袋熊)
北部的昆士蘭毛吻袋熊現在只分布在昆士蘭州內的小小區域,目前已經在澳大利亞被列為瀕危,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了極危物種,是比我們國寶滾滾還要稀少的存在。
昆士蘭毛吻袋熊
它不僅是袋熊中最稀有的,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陸地哺乳動物之一。很多澳大利亞人自己都沒有親眼見到過它。
昆士蘭毛吻袋熊
但如果能回到100年前,我們會發現昆士蘭毛吻袋熊遍布新南威爾斯州、維多利亞州和昆士蘭州,你根本想不到它們會減少得如此之快。
昆士蘭毛吻袋熊
它們面臨的威脅包括被天敵捕食、跟牛和兔子這類食草動物搶食,還有疾病、洪水、旱災、野火、棲息地流失……等等,各種天災人禍都讓它們生存艱難。
尤其是作為一種又小又高度本地化的物種,它們可能更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澳洲今年的這場大火,必定也為袋熊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昆士蘭毛吻袋熊
其實,每次新認識一種小動物都會非常開心。但每次聽到它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機時,心情又會變得很沉重。
氣候環境、人類活動和物種生存,三者之間的關係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真的希望人類一定要保護好環境,才能保護好我們自己和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