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沒有先例,請開先例!
陳春秀和父親
聊城冠縣農家女陳春秀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發展到今天,真相依然是冰山一角。冒名頂替者已經被停職,背後的暗箱操作全鏈條是怎樣的?有關部門正在介入調查處理,或許正在醞釀一場追責風暴。
在所有的追責與事態明朗之前,我們無比關心當事人陳春秀的命運。她已經被偷走的16年人生,令人唏噓不已。
2004年的陳春秀,家境一貧如洗,老父親說「可以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但砸鍋賣鐵也要供她上學,只要上學該交的錢就一分不能少」。老父親堅信「上學才有出路」。
被冒名頂替後,陳春秀的人生出路被堵死,知識並沒有改變命運。
時至今日,陳春秀2019年家庭的總收入是8000餘元,而且是當地的精準扶貧脫貧對象。
冒名頂替事件曝光後,山東理工大學註銷了假「陳春秀」的學籍。
據央視《新聞周刊》報導,陳春秀向山東理工大學提出了重新入學的請求,但對方以「無此先例」拒絕。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將陳春秀視為本周的新聞人物,並發出「靈魂四問」——
這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那麼過去發生的還有沒有現在沒發現的呢?
當初一路審核的綠燈又該由誰擔責?
僅僅造假的人被追責就夠了嗎?
另外,一個曾經考上過大學的人難道就真的再沒有上大學的機會了嗎?」
如果央視報導屬實,那麼山東理工大學對陳春秀的重新入學申請,以「無此先例」的理由拒絕,是極不恰當和慎重的,至少也是比較輕率的。
它傷的不只是陳春秀的心,而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種背叛,與當今所倡導的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背道而馳。
如果說先例,那麼疏於入學資格審查,允許冒名頂替者和權錢交易者入學,目前看是有很多先例,山東2018年-2019年查出了200多例冒名頂替上大學者。這種先例的存在是違法違規而且是極不正常的,縱容這樣多的先例出現,社會和公眾是零容忍,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徹查。
但在恢復被冒名頂替者的入學資格問題上,可能確實是沒有先例。但沒有先例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做。
打一個比喻。我的電動車被小偷偷走,轉賣給他人騎行三年。之後小偷被抓,他人因買賣贓物受到處理,警察進行退贓返還,電動車物歸原主,我重新騎上屬於我的電動車。
同樣的道理,當年的陳春秀已經被山東理工大學錄取,但在錄取入學的環節上,被他人竊取了上學的果實。如今,醜聞曝光,那麼山東理工大學是否應該將入學資格重新返還給陳春秀?
陳春秀本無錯誤,上大學是本屬於她的權利,正義遲到了不是正義,但遲到了還不改正,那就是拒不伸張正義。
這樣的事件可能真沒先例,但什麼事情都有第一次。就陳春秀個人的人生遭際而言,山東理工大學有失察之責,現在有糾錯改錯的機會,應該「玉成先例」。
兩年前,山東掀起新舊動能轉換解放思想大討論時,官方曾經對山東的幹部作風和改革創新的意識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有人講,南方一些省的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向前看」,用創新的思維尋找解決辦法;
山東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習慣於「向後看」,看有沒有成規慣例可循、有沒有現成經驗可用。
兩年過去了,領導們諄諄教導的改革創新、解放思想,在山東理工大學這裡看來是沒有任何改變。
「無此先例」的答覆,還是在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甚至連向上級請示匯報的踢皮球式答覆也懶得說了。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規矩是人制定的。總有一些事情是規矩不能考慮到的,因時、因地制宜很有必要,對於一所大學來說拒絕一個人的請求很容易,「無此先例」就打發了。但對一個窮人的命運來說,想要改變卻比登天還難。
所有的改革都是創新,所有的先例也都是突破。該幹的正事不幹,該突破的時候拿原則說話,不該突破和放水的時候倒是一路綠燈。
針對陳春秀的個案,目前應對網絡洶湧的輿情,有兩條線需要並行。一條是嚴肅追責,徹底查出這背後的利益鏈條、權錢交易鏈條,將各個環節的責任人徹查處理;
另一條是善後。這個善後不是簡單的平息輿論,而是真正的站到當事人陳春秀的角度,正視她的合理訴求,以「刮骨療毒」的方式糾錯,用「知錯就改」的勇氣去重塑形象。
給陳春秀開個先例又當如何?就讓她全免入學,讓她自己選擇入校專業和學習年度,讓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學業。如果這樣的結果出來,相信輿論會為山東鼓掌的。
我們已經因為錯誤而產生了危機,那麼有一個很好的改錯和化解危機的機會,我們不能再錯過了。
一位網友說得好:如果一所大學不能聲援社會的公平正義,那麼學校也是沒有靈魂和理想的地方。
沒有先例,就開先例!
無風新書《迷宮,是一條直線》已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