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
讓國寶會說話!
——《徐州寶藏》
不知各位可還記得,2015年的熱播劇《琅琊榜》中有這麼一個橋段:梅長蘇用玉蟬請周玄清去替譽王朝堂論禮,此玉蟬乃是前太傅黎崇佩戴的信物,周玄清見到此物,前來相助,譽王最終在與太子的朝堂論禮中獲勝。
細心的小夥伴不難發現
這枚玉蟬雕刻技法屬「漢八刀」
據說「漢八刀」雕刻工藝,是專門為殮葬「減筆」趕製含蟬而出現的。如果此說法屬實的話,可想而知,在漢代,「含蟬」入殮是多麼的盛行。
在之前的《徐州寶藏》推文中給大家講過古人對玉的崇拜,認為玉能「通靈」。
而蟬,在古人眼中,也絕非等閒之物。它象徵復活和永生,這個象徵意義來自於它的生命歷程:蟬最初是幼蟲,後來成為地上的蟬蛹,最後變成飛蟲。
所以自周代後期至漢代,人們總把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它寄託著人們死後復生的夢想。
其實玉蟬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初見端倪,商代以後大量出現。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長2.9釐米、
寬1.8釐米、
厚0.6釐米
蟬形玉含
漢1975年河南省陝縣後川出土
長4.3釐米
寬2.1釐米
所以自周代後期至漢代,人們總把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它寄託著人們死後復生的夢想。
眾所周知,漢代仙化不死的思想盛行,各路方士紛紛宣揚成仙之道,帝王貴族求之若渴,漢武帝曾經親往蓬萊尋仙,但窮其一生都未實現羽化升天的夢想。
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就寄希望於死後實現,而蟬的蛻變被看成為「人間與仙界兩個世界之間聯結與溝通的橋梁」,具有通靈作用,也就是說,死人含蟬,表示其肉身雖死,但只是外殼脫離塵世,靈魂並未死去,只是實現一種蛻變而已。
在徐州博物館天工漢玉展廳,滿眼觸及皆是珍寶。有一枚小巧的玉蟬安靜地躺在角落裡,似乎毫不起眼,稱奇的是但凡從它身邊經過,人們都紛紛駐足觀賞,究竟這拇指大小的玉蟬有何攝人心魄的魅力呢?
蟬形玉佩 公元前2世紀
1994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
長4.5釐米 寬2.1釐米
這枚玉蟬出土於被評為二十世紀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中。選用上等的新疆和田白玉雕刻而成,不足五釐米長的身軀被工匠琢磨地圓潤有致,凸出的雙眼炯炯有神,羽翼紋理清晰可辨,令人稱絕的是玉蟬腹部也活靈活現,工匠把蟬足和腹部的節理雕琢地乾淨利落,一隻活生生的蟬躍然眼前!這件玉蟬從頭至尾有一繫繩穿孔,表明它不是含蟬,而是佩蟬。
古人眼中,蟬棲息高枝,飲露為生,不食人間煙火,性情高潔,這種特質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愛與仰慕,所以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至今「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抱高高柳,蓮開淺淺波」·····這些詠蟬的詩句總能朗朗上口。
同樣,古代的玉匠更是將蟬作為創作素材,因為蟬和玉一樣也有「五德」,即「文、清、廉、儉、信」。蟬的五德碰撞玉的「仁、義、智、勇、潔」就有了獨具一格、經久不衰的玉蟬文化!
蟬的口器細長捲曲,
因而有儀容之美;
餐風飲露,
因而氣質清高;
不食五穀,
因而廉潔;
不築巢穴,
因而儉樸;
應季而鳴,
故而守信。
把玉蟬佩戴身上除表示品性高潔外,還有更多的深層含義:
如將玉蟬佩在腰間,寓為「腰纏(蟬)萬貫」;
佩掛在胸前意為「一鳴驚人」等。
另外,權貴們還將玉蟬裝飾在頭冠之上,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名曰「冠蟬」,並常常把貂尾和玉蟬一同組合搭配,這兩樣東西分別寓意「辦事精幹」和「品行高潔」,因此古代權貴盛行佩戴這種裝飾的帽子,於是便有了『貂蟬冠』和『冠貂蟬』的說法,據說四大美女貂蟬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此,因為她入宮後的職責就是掌管朝臣所戴的貂蟬冠。
佩蟬:在頭部有象鼻眼用以穿系便於佩戴;
冠蟬:在腹部穿眼可以穿線固定在帽上;
含蟬:用於壓死者口舌就不用穿孔了,
三者是不難區分的
時至今日,玉蟬仍被廣大文玩愛好者喜愛。玉蟬的形象還被徐州博物館打造成了文創明星產品,「一鳴驚人」系列文具用品尤其受到學生黨的青睞,多次蟬聯徐州博物館文創商品熱銷榜,玉蟬又衍生出一種嶄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尋常百姓家!
徐州廣播和徐州博物館聯袂打造文博探索類節目《徐州寶藏》
播出時間:
【周六】
FM103.3—8:50 17:50 20:50
FM91.6— 12:00 20:00
【周日】
FM89.6— 7:00
FM93— 10:55 18:55
FM105— 22:45
您還可以下載以下APP關注本欄目
本期撰稿:張譯丹|播制:張強|編輯:智慧
『 合作媒體 』
轉發之後你會發現,你比以前更有文化了!
「 特別鳴謝 」
徐州博物館
掃描二維碼關注
關注《徐州寶藏》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百變之君「五十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