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否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弱點?是否正面過自己的弱點?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做過的事,因為人都愛面子,都愛顯露長處,掩飾短處,而短處就是弱點,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
上面就是我自己亦或是很多人對自己的基本認知,當今社會,規避短處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不過,今天講的這部電影《弱點》,則讓我對弱點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8.6的電影《弱點》,於2009年上映,由著名的橄欖球運動員麥可·奧赫的真實故事改編。該片講述了黑人男孩麥可·奧赫被一個家庭救贖成為橄欖球運動員的故事。
男孩麥可因吸毒母親的關係,自幼便開始輾轉不同的家庭寄宿,直到一人流落街頭。後來,一個寒冷的晚上。陶西一家遇到了麥可,看著在寒冷街頭孤單遊走的麥可,陶西太太看不過眼,決定帶他回家,從此,麥可成為了陶西一家的成員。而因為身體的天賦條件,麥可被陶西一家培養成橄欖球球員,最終成為全美運動明星。
與很多常見的電影橋段一樣。從一開始電影就交代了麥可的所有弱點:出身於落魄貧窮的黑人區,身材壯大但智商低下,所有科目全部零分,而且不善交際,無法融入群體。
但與常見的橋段很不一樣的是,這應該是我看過衝突最少的成長勵志電影。很多我在看電影前預想的情節都沒有出現,是一部平靜但不平淡的電影。能讓人安靜地思考:「弱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01、這是弱點,但不是汙點。
《弱點》是一部沒有用激烈事件去渲染情緒的電影,而麥可與陶西太太的相處方式成為了讓我最感動的地方。
還有很多細節的表現,都在體現陶西太太對麥可的用心。能強烈地感覺到陶西太太沒有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麥可,她在幫助麥可但是沒有可伶他,同時,麥可也沒有因為幫助而卑躬屈膝,只是用心回饋陶西一家,這讓一段相互用心的關係瞬間平等了。
在我看來,幫助與被幫助是一段容易失衡的關係,主動的人會容易生出優越感,而被動的人容易放低自己,一段關係只要一方出現偏差,那麼就不再是平等的。所以,特別感恩陶西太太的無差別對待,感恩麥可沒有因為自身的弱點而放棄自己,感恩他們都明白:這只是弱點,但絕不是汙點,不該歧視,也絕不自卑。
無差別的對待,才是對弱勢群體最大的尊重。人有時候會先入為主地用特殊的眼光看待弱勢群體,覺得他們深受傷害,需要用自以為合適的方式特別對待,可是,弱勢群體不是弱者,也會有堅強的耐心,所以,比起憐憫,他們更需要平等的對待。
02、這是弱點,也是強大的動力來源
在學校的測評,麥可的各項數據都很很低分,唯獨一項高達98分,那就是保護意識,注意了,不是自我保護意識,是保護意識,這兩種意識的表現在於,麥可即便不融入群體,但他並沒有把自己藏起來,他的內心其實是強大的,而他對掏西一家的總會第一時間做出保護動作。
麥可在用心和生命來愛護陶西一家,他們成為了麥可的軟肋,只要傷害來臨,麥可就會啟動保護意識,給重要的人掃平傷害。
而這種保護意識就像上天的饋贈,成為了麥可在橄欖球球場上的必殺技。麥可一開始並不適應橄欖球的「暴力」,隨後,經過陶西太太的提點,麥可把隊員都當成陶西家人,只要對手攻過來,他就要啟動保護意識,為家人掃平障礙。這種如特技般的能力,讓麥可的橄欖球運動生涯越走越遠。
家人,該是你我心底最堅固的陣地,是雷區,是軟肋,不可輕易讓那個他人冒犯,同時,家人也是我們的弱點,容易遭受攻擊的缺口。陶西一家也是麥可的弱點,值得他啟動保護意識去愛護,同時也是他的動力來源,讓他瞬間爆發內心的能量。
同樣的道理放在自己的身上也是適用,所謂蛇打七寸,弱點總是敵人率先攻擊的地方,唯有,把弱點煉化成武器,才能發揮百分百的能量。
03、這是弱點,但不是曲解善意的緣由
隨著麥可在橄欖球界的聲名大噪,越來越多的名牌大學向麥可拋出橄欖枝。其中包括著名的密西西比大學,也就是陶西夫婦的母校,而麥可也選擇了這所學校。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NCAA(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執法處)看來並不是這樣,他們對麥可進行盤問調查:
所有問題邏輯清晰,也充斥著來自成年人世界的滿滿惡意。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世界,明明是善意的行為卻遭到如此曲解。而原因就是麥可身上的所有弱點,因為你是如此弱小,憑什麼毫不費力地得到這一切,所以,世人不信,曲解從此開始。
看著NCAA的盤問,有沒有感覺很熟悉,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的你我。因為世道艱難,所以我們不再相信純粹的善意,比起毫無緣由的幫助,我們更相信資源置換與共同利益,這樣也更有安全感,這就是當代社會教會我們的道理。
我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世界,所以看著NCAA的盤問,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想:也許真的有這種可能,連一向幹練精明的陶西太太也對自己產生質疑:我是個好人嗎?
但是麥可終究是麥可,他回應了NCAA所有的盤問:「你問我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什麼別人想讓我去密西西比大學,你一次都沒有問我,為什麼我自己想去那兒。」「好的,麥可,為什麼你想去密西西比大學?」「因為這是我家人上學的地方,是他們一直學習的地方。」純粹的回答,瞬間擊碎了所有惡意。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但誰都不是傻瓜,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不該成為別人攻擊的武器和曲解善意的緣由。
——————
麥可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對弱點的誤解,也用獨特的視角揭露了社會百態,而就電影本身,也有兩處設計比較精妙的地方。
(1)主角的形象塑造:「反差萌」
麥可從不試圖掩飾自己的弱點,即使從小面對世界的不公與嘲諷。他也沒有表現得憤世嫉俗,仇視社會的狀態,反而保持善良堅持做自己。電影中,陶西先生對麥可的一句評價,我覺得很精準「麥可的天賦在於他能夠遺忘,他不記恨任何人而且不關心過往。」
身材如猛虎般高大,內心卻像貓咪一樣柔軟,這種反差設計更能戳動人心,會加強觀眾對角色的憐惜。
(2)同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主角
《弱點》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看過最沒有衝突,沒有真正壞人的電影。無論是老師們開始的反應、同學的眼光、甚至是黑人區小混混的表現,都沒有突兀。仔細想想,電影塑造的社會跟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沒有故意美化或者醜化社會,所有的現象都是真實存在的,不一樣的是,用了一個單純的目光來審視社會。
我們或許誰都不是麥可,可我們一定是他遇見的每一個人,那些眼光、反應、言語,都是我們深藏在內心的另一個自己。這也是電影的意義,讓觀眾看到自己,反思自己。
——————
你可以說,電影《弱點》批判了人性,抨擊了社會現象,可是從某種層面上說,我認為《弱點》沒有故意在批評誰,它只是創造了一個故事世界,讓看故事的人看到了自己。
電影開頭就讓我們看到了麥可的全部弱點,我們也能很快能預知到他即將面對的事情,這是過往影片帶給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知,也是社會帶給我們的經驗,沒有特意,所有反應都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我們會是偷偷觀察麥可的同學,開始打算放棄麥可的老師,懷疑陶西夫婦的NCAA,同時,我們也會是不介意流言蜚語的陶西家族,說到底,我覺得《弱點》講的不只是麥可的弱點,而是每個人。電影用它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改變了對弱點的誤解,也正視了自己的內心。
文|黎岸同學
圖|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