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那些曾照亮我們青春的臺灣電影

2021-02-06 烹小鮮


臺灣「新電影」為臺灣電影創造了歷史,也以影像書寫了臺灣歷史,所以我們今天仍要討論它,以後也永遠難以繞過它。那晚匆促趕到無一虛席的戲院時,燈光已熄滅,畫面亮起。林懷民的畫外音,三言兩語就勾勒出臺灣的七零到八零年代:島內工業起飛,島外挫敗連連。

外交上的無力難以逆轉,力道就從內勃發出來:鄉土文學、民歌、雲門舞集、小劇場運動、再來就是「新電影」——它植根於解嚴前能量空前的創作土壤,也與那個時代、那個臺灣相輔相成。


林懷民的楔子,是旁觀者口吻,也給這紀錄片定了調: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對「臺灣新電影」的記憶、理解、詮釋與表述。正因為「新電影」影響和感染了太多人,人們親近它的那個入口才各不相同。


閉上眼,就見到《戀戀風塵》裡標誌性的黑暗隧道,長長鐵軌和長長的天與雲,記載了我們對臺灣電影滿滿的迷戀。再睜開眼,鐵軌兩側卻已不是平溪十分,而是清邁。


拿過坎城金棕櫚的阿彼察邦,坐在大片棕櫚樹陰下輕聲細語:因為看了侯孝賢,他才想要回去故鄉泰國拍電影。如說「新電影」對他有所啟發,那麼激蕩過他的那個入口是「土地」。

紀錄片《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從鐵路展開,然後娓娓道來:「新電影」是一條臺灣電影史中的創作之路,而該片尋訪的線索,則是這條路在過去的三十年來,曾經通往哪些臺灣以外的地區?收服過多少顆不同國籍的心?又在怎樣的程度上改變了沿途風景?

「新電影」為臺灣電影創造了歷史,也以影像書寫了臺灣歷史,所以我們今天仍要討論它,以後也永遠難以繞過它。

從影像本體來說,所有的形式那個時期都已玩到盡。從歷史縱深來說,對臺灣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思考,始終有必要回到那段脈絡中去尋找影像上的有力腳註。

但「新電影」更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它底色那麼厚重,所產生的影響力卻極個人化極私密,甚至私密到大家各執一詞。


這就是片中最有趣的那段內地導演王兵與楊超針尖對麥芒的辯論:王兵認為「臺灣新電影」最珍貴的是它有中國「第五代」作品所缺失的「人」,第五代始終太過集體意識,楊超聽了馬上反問:「所以你是說《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不是人?」


《霸王別姬》呈現文革和《悲情城市》呈現二二八的方式,自然早有太多細緻的比較,前者比較用力,後者不動聲色,偏愛哪種全在個人口味。


這裡要講的重點其實是參照系——「新電影」其實只是臺灣電影的一個特定階段,而以中國第五代電影為參照系的王兵,和在美國讀電影時看到侯孝賢作品的阿彼察邦,各自最動容的點,顯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從中受到了撞擊,並汲取了創作的能量。


這也就是這部紀錄片輾轉世界各地花這麼多功夫去拍的意義:沒必要再去為「新電影」立傳重申它的不朽地位,它已經是凝結在時代裡的完成式,但其後的光陰故事卻是一直進行式,「新電影」還在一代一代改變著愛電影和拍電影的人的命運;改變他們對電影美學與精神的看法、他們觀察時代的角度;乃至最終改變他們「個人」。


於是我們發現,儘管大家都愛「新電影」,但每個人著迷的部分,完全取決於過往的觀影經驗、對影像的理解習慣以及成長背景。


所以賈樟柯一看到《風櫃來的人》,就震撼得迷失其中。他覺得那電影分明是在拍他家鄉縣城青年的精神狀態,一模一樣,驚為天人。而當年因《藍風箏》受過封禁之苦的田壯壯,就點出「新電影」對臺灣社會介入得並不直接,而是間接的,還不忘吐槽一句「新電影其實挺悶,要花點力氣看」。


到了日本人那裡,對「新電影」的情緒就複雜多了。是枝裕和端然坐在當年小津和野田高梧合作寫出《東京物語》的旅館榻榻米上談臺灣電影,態度鄭重,儼然一場懷戀儀式。


他父親出生在日治時代的高雄,年少去南洋當兵,在臺生活的短暫幾年,成了一生最為美好的記憶。而對早逝的父親曾念念不忘的「童年往事」耳熟能詳的是枝,看到《童年往事》時的心情根本無法用語言形容,唯覺相見恨晚。


但「新電影」裡大量的日治背景,讓影評人佐藤忠男深感親切之餘,也自省不可過度美化殖民歷史。只是,臺灣的根源裡,確實就是有著一部分的日本,所以《超級大國民》的主角,在六張犁的亂葬崗才會以日語向友人墓冢痛苦懺悔。


中國大陸對「臺灣新電影」的情感裡有歷史的投射,日本則有懷舊的想像,而在香港影評人舒琪眼中,「新電影」有著更貼近商業類型片的香港電影所缺乏的勇氣。香港對臺灣這份欣羨,其實不止於當年,也是近年兩地互動中的寫照。


但一旦跳脫出亞洲經驗的反身性,「新電影」在歐洲視野中被討論的焦點也完全變了。法國導演Olivier Assayas和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更執著的是「新電影」到底有多少「中國色彩」?或說它究竟該被視為具有「中國性」的國族電影還是普世的現代電影?


兩個法國佬顯然更喜歡談《海灘的一天》、《恐怖分子》、《風櫃來的人》這些沒有悲情底色、更為現代、也更貼近他們所熟悉的影像語言的片子。不過他倆倒也坦率,說「新電影」用的手法可不新,那些風格啊寫實啊意識流,法國電影新浪潮中俯拾皆是。


這套紀錄片並沒迴避「新電影」在國際影展上的流光溢彩與其票房間的實際落差,只不過借了西方視點,點到為止於「畢竟西方人要真正弄明白那些電影中的臺灣,還是挺困難的」。


實際上,難用同理心去體會的並不是歷史背景,而是情緒與感受——即使感同身受,畢竟並未「身受」。


這讓我記起自己曾跟一位很要好的臺灣朋友聊「七零到八零年代」那十年,當時脫口而出「中美剛剛建交……」,朋友聽了愣一下,然後很快對我笑笑,說「你們叫中美建交,我們叫中美斷交啦」。同樣的內容,感受天差地別。


片中最後一位受訪者是侯孝賢,他背舊舊的黑色雙肩包,毫無「大師範」一身輕鬆地穿過「光點」樓梯間那張巨幅《戀戀風塵》劇照,走上天台。


他說電影的形式早已用盡,最重要的還是內容。「臺灣新電影」作為華語電影史中的重要資源,最最珍貴也在其內容多元、不存在一種統一的意象——最本土沉痛的,最植根時代的,最照亮都市的,最鄉愁悲喜的,最黑色荒誕的,最精神困境的,所以這些切面都精彩奪目;那麼多種維度都引人接近、迷戀與討論,再進而從中看到自己,完成想像。


最好的電影,能解決的永遠不是公共的、集體的、共性的問題。我們凝望銀幕上歷史與現實的龐然交錯,但我們真正從中看到的,只是自己微不足道的前世今生。


燈光再度打亮時,《南國再見,南國》裡經典的機車山路撲面而來,青春正好,也是你我當初愛上「新電影」時的樣子。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臺灣青春電影
    劇情集合了臺灣青春劇裡最夢幻橋段!最霸道如道明寺式男主,最溫暖如花澤類式男二,標榜著最平凡卻被各種圍繞的杉菜式女主。這樣一部落入俗套的電影,卻能讓女漢子的少女心都不小心灑出來了!臺灣青春電影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 【1067 送票】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臺灣青春片
    11月19日上映以來,《我的少女時代》票房繼續領跑,黑馬潛質不俗,因著共同的青春回憶,這枚粉紅炸彈著實引爆了寂寞已久的青春電影市場,在臺灣成為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的又一次票房奇蹟,主演王大陸一夜之間晉升少女「新男神!
  • 那些年,我們跟著電影去旅行 臺灣電影導覽手冊
    而今的精誠中學早已成了彰化市的著名景點。《南國再見,南國》是侯孝賢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全片在嘉義市區取景。2006年的臺灣電影《盛夏光年》敘述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三個小夥伴之間的友情與愛情。但是,影片不是兩男追一女的三角劇情,而是異性間的青春萌動與同性間壓抑的情感。
  • 《六弄咖啡館》臺灣青春愛情三部曲!即《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第三部青春愛情電影!
    又上線了一部華語青春片。 宣傳語看上去總有點不對勁(捂臉)對,你沒看錯。這明顯ps過的藍天,仿佛word打出來的字體,以及被泥土糊地看不清男女主角顏值的海報……它的確是一部,大陸男主和香港女主的……典型臺灣式青春片(無誤)。
  • 有種青春,叫臺灣電影裡的青春
    《我的少女時代》之前在臺灣上映的爆紅,讓這部電影燃起我們對臺式青春片的又一次期待。一個看過點映場的朋友跟我評價這部電影:「故事特別土,特別俗氣,可我看哭了。」對啊,誰的青春不曾灰頭土臉?那些被糖霜裹著的精緻青春,只是存活在臺灣偶像劇裡的青春,不是每個人真實的青春。
  • 為什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多年後還是青春電影的黑馬?
    前段時間,我又回頭看了一次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部被歸為青春愛情的電影,不僅讓陳妍希、柯震東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也讓這部電影在上映後不久,成為兩岸熱議不斷的對象。即使在上映8年以後,談起青春愛情片,我們始終會那它作為對比。這麼多青春題材電影,為什麼它能夠擁有這麼高的知名度?
  • 那些年,我們的電影在臺灣
    廈門和臺北,金雞百花與金馬同日頒獎,中國電影人會不會隔著一彎海峽,同時享受電影榮耀時刻。「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從最初的臺灣本土電影節發展到如今華語地區最重要的電影節,它見證了一部又一部優秀華語電影的誕生。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陸電影在金馬獎大放異彩。第55屆金馬獎獲獎項目中,23個影片獎項及個人獎項當中,總計6部中國大陸電影獲得14座獎項,佔比超61%,6部臺灣電影獲得8座獎項佔比僅35%,1部香港電影獲得1座獎項,佔比4%。
  • 電影裡的那些火車站——臺灣篇
    臺灣影視劇裡出現的火車站唱片,則多數透著濃濃的清新味道,就算是站臺分別,也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不知道是否因為臺灣太小,即使離別也不顯得太遙遠太沉重。同時,由於臺灣鐵路支線多,也孕育出許多清新可人的小車站,別有一番味道。已故電影大師楊德昌說:臺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
  • 趙曉輝:淺談臺灣電影的黑道情結與青春記憶
    往前追溯,從《藍色大門》《盛夏光年》《不能說的秘密》《練習曲》,這些青春的影像,摹寫了成長中那些重要的關捩點,或如新生般美麗,或如彗星般隕落,這類電影帶給我們的感動與痛惜,與黑道青春片乃是一致。這一切都如普希金所云「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必將成為親切的懷戀」。也許人類真正的傷感來源於時間的不可逆轉性,而有關青春的影像不失為一種克服時光流逝帶來的孤獨恐懼的紀念方式。
  • 《沉睡的青春》——新時期臺灣電影的感傷主義與青春敘事
    目睹蔡之死的陳從此受到刺激,患上精神分裂症,寄居療養院達十年之久。十年後,他每到下午三點,他就會精神分裂,變成蔡子涵的人格,離開療養院,乘火車前往鐘錶店尋找徐青青。比如片中陳柏宇所住的療養院取景地,就是現實中因臺北捷運修建而被迫拆除的樂生療養院。這樣的時空設置事實上可以從臺灣電影的發展軌跡中尋得草蛇灰線的軌跡。眾所周知,新時期下的族群焦慮與本土化傾向是新世紀臺灣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臺灣電影的視野在新世紀尤其是2005年之後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在地化」傾向,電影鏡頭裡的空間從城市退回到小鎮與鄉間,「本島」的印記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被加強了。
  • 好看的臺灣青春愛情電影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臺灣電影相較內地而言發展得是更加早一些,雖然近幾年有一些沒落的趨勢,但是還事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好作品,尤其是青春系列,票房在內地都很不錯。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幾部好看的臺灣青春愛情電影,看看有你喜歡的嗎。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臺灣版的致敬青春燃情上線,值得一看
    這也部電影也是很久之前就上映了一部電影。他主要就是描寫了是臺灣式的生活時代。青春是怎麼度過的?其實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大陸的人來說,對於臺灣一直抱有著好奇心。雖然我們都處於一個國家,但是因為某種原因的話,我們之間的生活和相處方式都是不同的。
  • 禁忌的青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故事的五位男主人公和一位女主人公,仿佛讓我們看到高中和大學時的自己或是身邊的故事,真切、細膩又感動人心,勾起我們對於那段過往青春的美好回憶。但這並不影響那些青春的美好回憶在倆人的甚至幾個人的生命中存在的意義。那些一起學習,一起經歷的生活,一起打鬧和勞動的場面,那些交往時的激動歡愉和悲傷過往,都會成為美好的畫面留在腦海,化為婚禮上的一句祝福。青春的故事就此打住。
  • 那些年被翻拍成電影的青春小說,讓你想起了誰?
    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小說。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在一起的時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那些年,我們一起瘋一起鬧的時光那些年,我們調侃誰喜歡誰、誰和誰有八卦的日子那些年,你還記得多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者:九把刀導演:九把刀
  • 跟著電影遊臺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那些年錯過的大雨 那些年錯過的愛情 好想告訴你告訴你我沒有忘記 那天晚上滿天星星 平行時空下的約定 再一次相遇我會緊緊抱著你 緊緊抱著你」胡夏《那些年》 三年前的一部臺灣小清新電影,出乎意料地收穫了高票房和好口碑,導演兼編劇九把刀也一夜之間紅遍兩岸三地
  • 《我們的愛》,淚眼婆娑回眸青春
    2004年真是神奇的一年,那年有周杰倫的《七裡香》,飛兒樂團的《我們的愛》,張韶涵的《寓言》,蔡依林的《愛情三十六計》,林俊傑的《江南》,梁靜茹的《寧夏》,五月天的《倔強》,孫燕姿的《我也很想他》,王菲的《旋木》,SHE的《
  • 那些喚醒青春荷爾蒙的臺灣女神
    喚醒他們的就是當時最火的臺灣偶像劇裡的姑娘她們可能沒有妖嬈的身段,魅惑的眼神,勾人的玲瓏曲線,但全身上下散發出來的少女元氣,就是讓懵懂少年們淪陷的致命絕招。嗲嗲的語氣聲中帶著的臺灣腔,能把整個操場點亮的笑臉,又甜又純的氣質,整個人散發著檸檬草般的清香。
  • 除了《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臺灣還有哪些值得看卻小眾的電影
    舊時光或許美好,或許不堪,但都是我們暮年可以溫存可以在陽光燦爛的當午拿出來曬曬,可倘諾有一天寄存在我們腦海裡的那些舊時光全部被抹去,那我們的生活是以為著開始還是結束?2.《奧德克·巴萊》「拿生命來換圖騰印記,那拿什麼來換回這些年經的生命?」「驕傲!」
  • 臺灣青春電影《六弄咖啡館》開機 校花影后挑大梁
    人民網北京5月4日電  (記者李巖)由臺灣最受歡迎青春小說改編的電影《六弄咖啡館》,今天在臺灣首次面向媒體開放探班。《六弄咖啡館》是藤井樹最賣座的小說,被譽為「臺灣最受歡迎青春小說」,曾趕超《那些年》被臺灣網友票選為「最想看到改編成電影的華語小說」第一名。該書出版時首印即達五萬冊並短期內全部售罄,目前累計銷售量成為同類型題材中的翹楚。     對於此種現象,剛剛晉升為導演的藤井樹表示自己有關注這股熱潮,但是目前還是希望影片能夠保質保量地拍攝完成,如果票房能夠創造新的紀錄自己也會非常高興。
  • 顛簸的臺灣電影史,文藝又人情味的那些電影
    然而這種社會變遷尚且沒有反映到臺灣電影上。直至1980年代,臺灣的新浪潮運動充滿生氣。一大批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發起了電影改革運動。他們的電影旨在呈現寫實風格,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由於形式新穎、風格獨特,促成了臺灣電影的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