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能E蓓子(id:id:ilovemisse)
唐嫣之前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懷孕的喜事。
在一片祝福聲中,「劇組養胎」這個詞也就重出江湖了。
劇組養胎:貶義,指懷孕女星在劇組有特權,拍戲放水
當然,之前我們已經寫過,拍戲懷孕≠劇組養胎,很多籤下戲約之後才發現自己懷孕的女星,其實也是相當認真在演戲的。↓
所以女演員帶球進棚這個操作,就跟普通白領懷孕後正常上班一樣,無需網友們嚴防死守,大多數女演員還是會很敬業地完成工作。
可自從懷孕拍戲這事被大寶貝玩壞後,網友們也仿佛得了PTSD,看到女演員懷孕就草木皆兵。這次唐嫣也不幸中招,但在路透的照片視頻看來,唐嫣其實還是挺拼的。
就因為個別同志的特權,好好的一個「懷孕」就這麼被汙名化了,但要說貴圈被玩壞的正常操作,恐怕還不止劇組養胎這一項。
替身、綠幕摳圖、配音……被玩壞的正常操作
濫用替身、綠幕摳圖、配音,或許是近年最容易被觀眾按頭演員不敬業的行為。
其實以上三樣,本來都是很正常的影視製作手段。
所謂替身演員,是出於各種原因在影片中代替原演員表演其不可完成的某些動作的演員。
最常見的是武術替身,畢竟高難度的武術動作並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完成。
張晉就是武替出身,因為身形比較瘦,他常常換上女裝給女演員們當替身,章子怡、賈靜雯他都替過。
《喜劇之王2》裡,為了保護主要演員不受傷,不影響劇組進度,比較危險的戲也會採用替身——戲裡的女主就演了一次挨打替身。
綠幕摳圖技術,則是為了做特效鏡頭,將演員和不可能的背景結合到一起。
《流浪地球》裡憑空製造一個冰凍世界,對著空蕩蕩的場景演戲,其實還挺考驗演員功力的。
配音的作用,是對出現錯誤的聲音進行補充,或者是對譯製片進行語音翻譯,方便觀眾觀賞。
哦,茜茜公主(配音腔)
港片的國語配音還成了特色之一。
TVB許多一線演員都有御用配音,聲線特色和演員的性格氣質相符,達到「人聲合一」的境界,一些非粵語地區的TVB兒童甚至以為那就是演員的原聲。
有時片場用了大型機器噪音過大,無法錄製同期聲,也會採用後期配音的方式。
最近上映的《誅仙1》,因為在片場大量使用鼓風機,無法現場收音,就以後期配音補上。
可惜後期全員配音了
所以說,這幾樣拍攝技巧其實都是好東西,是影視工業發展的產物,卻被許多浮躁的劇組玩出了新花樣……
比如「武替」之後,居然出現了「文替」,這是千禧年之後才出現的新詞。
那時許多電影或電視劇拍攝為了加快拍戲進度,常常A、B兩個組同時拍,文替代替主演把背、遠景都拍完,主演員只要再補個近景就好了。
演員英達說,這是中國影視行業特有的,全世界都沒有這個工種。
TVB拍攝也分A、B組,但演員們只能用加班的方式趕進度,馬國明經常「on call 36小時」
後來不僅為了趕進度,一些大牌演員開始濫用文替。
編劇宋方金就曾吐槽:「有些演員竟要求武替、文替、手替、腿替,這哪是替身,他這是要化身啊。」
這幾年網友們扒出的劇組亂用替身的情況不在少數。
李易峰在參演《麻雀》時,很多遠景和背影由替身完成。
《楚喬傳》裡的趙麗穎,劇播時被網友們發現了不少於8個替身,不僅有武替,還有跪替,躺著不動也由替身完成。
闞清子曾在綜藝節目上吐槽,自己演戲時試過一整部戲都是對著空氣演,要麼就是跟著替身演哭戲。
人物間缺乏有效互動,演員的情緒投入程度難免也會受影響。
在好萊塢大片裡用來做特效的綠幕摳圖技術,在貴圈也不是用來做視效的,而是用來給大牌主演們「偷懶」的,因為摳圖可以實現主演和配角們的隔空「同框」。
某摳圖大劇自然不用多說,《求婚大作戰》裡還有直接給替身打馬賽克的,仿佛是為了給觀眾留白,好讓觀眾可以自動腦補上張藝興的臉。
《橘生淮南》只是一部校園劇,卻也用上了摳圖大法,綠幕襯得男主臉都綠了。
至於配音,也是慣出了不少「數字先生」和「數字小姐」,他們不背臺詞,在演戲的時候只念「1234567」。
梁朝偉、梅豔芳、吳鎮宇早年曾在TVB的臺慶上演過只用數字臺詞對戲的梗。
人家只是在玩梗搞笑,可有的「演員」卻拿來當正常操作。
劉濤就吐槽過自己遇到的數字小姐,她都還在認認真真演戲,數字小姐卻連臺詞都不背。
鄭嘉穎也曾在採訪中公開提到某女演員忘詞以後就直接說了「1234567」。
除了以上的幾樣技術,還有「倒模」之類的技術都曾被汙名化。
或許哪天,我們可能會在電視劇上玩起真正的AI換臉?
無處不在的行業破壞者
令人難過的是,行業破壞者不僅僅存在於影視圈。
每到節假日,大家對於各大晚會的假唱鑑定就沒停下來過。
辛苦JJ了
去年跨年晚會,王鶴棣的歌聲魔音繞耳好幾天,可就算是這樣的「車禍現場」,也是放錄音假唱的。
當時王鶴棣忘了唱下一句,歌聲都出來了才反應過來把話筒提上來,尷尬的沈月還拍了王鶴棣一下。
突然想知道真唱到底有多難聽,修音都救不了……
這種晚會都是圖個熱鬧,觀眾期待值不會太高,演唱會上假唱就真有點令人失望了。
去年SHE十七周年演唱會,任家萱因為聲音出現狀況,用了「半開麥」的方式假唱,雖然事後誠懇道歉,但還是給人留下了非常不好、不專業的印象。
同年,同樣聲音狀況不好的劉德華在演唱會上流淚鞠躬道歉,事後退票
今年4月份韓雪在音樂劇裡放錄音,成了破壞音樂劇行業規則的第一人。
同樣是因為聲音狀況不好,劇組也沒有選擇換B角,而是用放錄音的方式讓她完成演出,事後韓雪稱這是「最特別」的一場表演。
愛豆帶病演出,粉絲紛紛安撫:「你是最棒的」,但真正喜歡音樂劇的人和行業相關人士只覺得失望和憤怒。
因為從本質上,這是明星所代表的娛樂圈上位者在欺負音樂劇,是流量在傾軋破壞小眾門類,跨圈破壞行業規矩的典型事件。
《白夜行》的劇組一開始就沒考慮過B角,因為對於劇組,韓雪是不可替代的,這也讓我想到目前貴圈流行的「番位癌」。
這是從鄰國學來的一套,但國內娛樂圈把這一套應用到不同場合上。
海報站位要扯皮也罷了,畢竟有點名氣的誰願意甘居人後。
before↓
after↓
戲份相當的男女主角不再分庭抗禮,而是團隊和粉絲齊下場,偏要爭個一番。
愛情進化論就因為撕番官宣了兩次
有些明星工作室甚至玩起了只籤番位不籤角色的把戲,只要番位在,不考慮角色適不適合藝人。
更不說「三番內算實績」這個規則出來,男二和女二也要為了三番爭個你死我活。
舉個例子,王大陸、李沁、肖戰主演的《狼殿下》,預告片裡番位排序是這樣的。
等到官博官宣艾特各位主演時,就變成了辛芷蕾在肖戰前面。
那時肖戰還是個小透明
那麼誰才是這部劇的三番呢?或許只有等播出前兩方再來最後一輪battle才能塵埃落定了。
對業務不上心,濫用綠幕、摳圖和替身,卻為代表面子的番位、海報排序撕成麻花……這就是貴圈現狀,也是不斷被刷新下限的行業底線,
當這個現象越演越烈,媒體和粉絲又出於各種利益關係出來挽尊、護航,貴圈底線便低無可低,作品質量也就越來越差。
更可怕的是,觀眾們已經慢慢被這些低質量的作品洗腦,也降低了自己的標準。
最近不少電視劇,按照以前的標準或許只有及格分,如今分數卻不斷拔高。
十年前的8分和如今的8分,真的已經不是一個檔次了。
貴圈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行業底線不斷降低→電視劇質量下降→各方下場控評洗腦→觀眾對電視劇製作要求降低→再次拉低行業底線。
具體表現也很明顯,明星們難得用一次原音,就被吹演技派,劇組難得用一次實景拍攝,就被吹成行業標杆。
拍戲受了點小傷,趕忙給自己買敬業的通稿。
生病了不告訴劇組,但熱搜上一定榜上有名。
這些戲外比戲裡更戲精的行為,我真的看膩了。
你那麼辛苦,那麼努力,那麼優秀,倒是TM出一部有戲味的作品啊!
貴圈怎麼就變成了這個亞子?
貴圈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
因為標準變了。
以前觀眾對演員的標準是「聲臺形表」,四樣但凡其中一樣以上不合格者不配當演員。
給大家隨便拉一個我最近重看的老劇的鏡頭,隨便截一幀女主的眼神
而在當下的貴圈,對演員的挑選主體集中在粉絲和粉絲做出的數據,也就是說,流量是衡量「紅不紅」的重要指標。
不少網友都在為新「四大」的名單battle
比如,蔡徐坤粉絲為了保住超話第一,拼上了路人緣也要和周杰倫粉絲們一戰到底。
湧入貴圈的資本由於不懂行,按照「大數據」的思維,將資源紛紛向流量傾斜,於是變成了資本在養蠱,只要你流量夠大,無論你曾經是什麼職業,無論你身上有沒有演員特質,是個人都往片場拉。
我之前在這篇文裡,寫過愛豆跟演員的區別,但我發現,按眼前趨勢,愛豆「贏家通吃」的現象勢必會成為貴圈主流。
流量放毒,資本養蠱,觀眾買單
就好比說火箭少女成團後,幾乎可以拉出來演戲的成員都已經去了好幾輪片場。
就拿最紅的楊超越來說,從2018年11月6日參演《長安諾》開始,楊超越到現在主演了四部電視劇,都已殺青。同時已經迅速進組下一部電視劇《神醫凰後》。
不到一年時間,四部電視劇
資本的流量至上主義,加上飯圈的應援文化,都在無差別攻擊著行業,就連周杰倫都被流量應援的規則綁架,他的「中老年粉絲」不得不學著打榜拿下超話第一來證明周杰倫沒糊。
也就是說,如今的貴圈,從高雅的音樂劇到下裡巴人的網劇,大家慢慢開始共用一套標準。
以前看劇是講究口碑,如今看劇變成了應援,只管在論壇開貼多不多。
以前戲好的標準是有戲味,演員是不是流量都不重要,現在愛豆美就可以了,稍微說兩句臺詞就「我寶寶真棒,媽媽好自豪」。
資本和飯圈更是在評分機制上也玩起了粉黑大戰。
粉絲之間互相給對方的作品打低分,評分機制也慢慢失去公信力。
而敬業和演技這種東西,不管有沒有,先給自己立上再說。
要知道,演員的崩塌,從來不是從年齡變大,顏值身材垮掉開始的,而是從怕疼、怕累、怕辛苦開始的。
以前的戲特別有戲味,除了因為劇本,還因為那時的演員都很敢演。
1992年,小金銘拍《青青河邊草》時還不滿十二歲,演一場車禍戲時,為追求效果逼真,被綁在車頭拖了一天……時隔二十多年再看,仍然能看出一身雞皮疙瘩。
據說這場戲還是許多人的童年陰影
我們愛嘲TVB「日落西山」,是血汗工廠,但大部分演員卻始終堅持著這份敬業。
別說「文替」了,許多帶有危險性的戲,都還是演員親身上陣。梁烈唯就曾在拍車禍戲時被車撞到整個人飛了起來。
也正是因為行業規則不斷被破壞,大家才格外珍惜少數的行業規則堅持者。
影視製作公司裡的山影和正午陽光,在如今的流量風潮下,依舊在逆流中堅挺,每部作品都保留了應有的戲味。
在正午陽光的御用演員團中,至少目前還沒有混進人氣比演技更突出的流量。
也正是這樣的作風,讓正午不用看流量粉絲的臉色,不用因為粉絲battle就為了戲份和番位發愁。
觀眾們如今格外看中電影和電視的幾大獎項也緣起於此,這些獎項的評選是粉絲控評和粉黑大戰之外難得的淨土。
就GQ雜誌所言,年輕的流量們總是紅不過三年。
如今天天上熱搜上的流量們,是否想過幾年後你的名字就會銷聲匿跡呢?
結語
其實,觀眾們一直在消費降級。
電影票一直在漲價,各大網站也都有會員制。更不用說諸如音樂劇這類現場演出的票了,也隨著演員咖位的提升在逐步上漲。
但,花錢多了,我沒覺得花得值。
配音出身的張涵予,曾經說,用配音的演員,按道理上說,是沒有資格角逐獎項的。
可好笑的是,沒有配音,也許有替身,沒有替身,也許有摳圖,沒有摳圖,也許有其他么蛾子。沒獲獎都能各種控評「他們真的很有誠意」,獲了獎的更是一付王侯將相天生有種的樣子。
仿佛各大權威網站和電視臺都是自己的反黑站,各大頒獎典禮都是給自家添頭銜的附屬品。
這幾年,大家總覺得有靈氣的藝人少了。
不至於說十幾年來藝人的整體水準就下降迅速,而是隨著行業發展,生成了一套套路般的養成與訓練模式。年紀輕輕,卻大部分已被熬成了油渣,本職方面拿不出什麼本事,搞人設媚粉之類的倒是百花齊放。
在娛樂這個金字塔裡,塔尖上的一撮似乎總是不變,底下的基數倒是越來越大,等腰三角形都扯成鈍角了。在恨鐵不成鋼之餘,我不禁疑惑——
你說演戲的功夫不用在工作裡,這一天天的有意思嗎?不累嗎?
更多八卦戳:
《千挑萬選20年,男神林峰最終和最差的一屆女朋友結婚了。》
愛我,你就點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