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是中華民族中醫文化的重要瑰寶,也是古人用來調養身心的進補佳品。中華藥膳歷史悠久、類目眾多、療效甚廣,「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道理是藥膳的精髓所在。
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藥膳的研究和改進,到了如今,中醫藥膳已經形成了獨有的融入現代科技和營養學理論的成熟體系。
有這樣一個品牌,它以積極推行中醫藥膳食療保健為發展目標,致力於研究現代精品藥膳,為中國人民的健康長壽盡一份綿薄之力,那就是——貢膳廷。
「貢膳廷」起源於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今已有257年歷史。清乾隆時期,擔任御膳房尚膳正一職的御廚李孝堂,為貢膳廷的初創人。
相傳,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日,到達蘇州時,隨行的眾多大臣由於舟車勞頓、水土不服,相繼出現脾胃不適、頭暈盜汗等病症。
恰逢李孝堂作為隨行侍候的御廚,此時他還只是膳房的一名普通尚膳。
當李孝堂見此情況後,便開出「芡實、蓮子、淮山、茯苓」等多味藥材燉煮豬肚的藥膳湯方,供大臣們服用。這道湯膳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有暖胃、舒心、安神的奇效。
大臣們服用此湯後紛紛痊癒,乾隆大悅,傳召李孝堂面聖領賞,並晉其為膳房尚膳正,特為皇家負責藥膳的研究與烹製。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尚膳正在任三年的李孝堂潛心研究藥膳的製作配方和工藝。由於皇家都十分注重養生,他們非常信任藥食同源的滋補作用,李孝堂也因此蜚聲皇宮內外。
除了美味精緻、益氣補血的藥膳外,李孝堂還配製了不同功效的養生花茶,受到了王族女眷的一致好評。
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正月,乾隆第三次南巡,李孝堂再次隨行侍候。此次南巡正值直隸、山東、安徽等地受災,乾隆經過時,免去了這些地方的額賦並撥物資款項賑災。
而李孝堂見百姓食不果腹、健康受損,也十分痛心,便向聖上請願,希望能留下為百姓開設食療賑濟的場所,待渡過天災再回京復命。
乾隆認為此舉甚好,便御題匾額:貢膳廷——既體現朝廷威嚴仁慈,又彰顯皇家風範。自此,貢膳廷以義診與食療相結合,陸續開設於受災之地。
百姓皆稱讚李孝堂的獨門藥膳療效極佳,同時感恩天子照拂,民心一片向好,李孝堂與貢膳廷的名號也越來越響亮。
公元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貢膳廷已由最初的食療賑濟所,發展為了知名的藥膳字號,成為皇室旗下的重要產業。
李孝堂作為貢膳廷主理人,熟知達官顯貴和平民百姓在胃口和身體狀況上的不同,皇宮中膳食種類繁多,製作都極其精細,而各地百姓口味複雜多樣,貢膳廷在吸收了全國各地名菜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風味的宮廷藥膳。
2019年,御廚李孝堂後人為了把歷經幾百年悠久歷史的宮廷藥膳寶貴財富傳承下去,決定將李孝堂的經典藥膳秘方結合現代飲食機制改良重塑,讓當代更多國人懂得藥膳的養生之道。
同年,「貢膳廷」獲得國家商標局正式商標註冊,字號不改,初心不變。相信貢膳廷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依然熠熠生輝!